推行上门收集 中国工程院院士为长沙加速推进垃圾分类支招

市媒看长沙 | 2019-08-14 09:38:25
星辰在线 | 编辑:陈贝贝

  推行上门收集,未来实现“无桶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勇接受本报专访,解读垃圾分类“痛点”,为长沙加速推进垃圾分类支招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勇接受本报专访。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启晴 摄

  人物档案

  陈勇,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家能源集团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有机废物能源化与资源化利用理论研究和工程技术开发。现任中国科学院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重点实验室学士委员会主任,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长沙晚报8月13日讯(全媒体记者 唐朝昭 彭玮蔚)垃圾分类结束多年“慢跑”,开始步入“快车道”。如何实现有效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置,已成为当下不少城市面临的现实难题。

  “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对垃圾分类高度关注。作为全国46个生活垃圾强制分类重点城市之一,长沙也正加速搭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全链条”。今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勇接受长沙晚报记者专访,为长沙加速推进垃圾分类、建设更加科学合理的分类体系支招。

  垃圾分类方式不应过于复杂

  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相关工作方案,“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正式启动。据了解,“无废城市”建设旨在实现城市固体废物产生量最小化、资源化利用充分、处置安全的目标。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正是“无废城市”建设的重点之一,也与百姓日常生活关系最为紧密。

  “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建设一定要体现科学性与合理性,关键在于‘便利’‘有效’‘利用’和‘无害’。”陈勇认为,生活垃圾分类的方式不应过于复杂,否则难以长期坚持。“在一些地方实行的精细分类固然好,但是会增加处理成本与市民负担,其次也很难保证100%利用。”

  目前,长沙推行的是“干湿分类为主、四分类为辅”的分类方式。“分类的首要问题在于‘干湿分离’,也就一定要把干垃圾和湿垃圾分开。其次则是将有害垃圾、大件垃圾分类投放。”陈勇说,餐厨垃圾、厨余垃圾等“湿垃圾”是生活垃圾处置的“七寸”所在,必须探索有针对性的处理技术与模式。针对湿垃圾处置,陈勇建议在收运前端进行脱水处理,不仅能实现源头减量60%至70%,还能减少运输过程中的“跑冒滴漏”。

  提升扔垃圾“负担” 倒逼源头减量

  出门前将垃圾随手扔进楼栋前垃圾桶,对于市民来说是多年来再熟悉不过的生活习惯。在上海等城市的垃圾分类实践中,有不少社区一改这种“惯性”,开始从各楼栋前“撤桶”,推行定时定点的回收方式。

  “文明社会首先要实现城市清洁,随处可见垃圾桶不符合未来的发展要求。但目前的一些定点收集对于居民来说,也增加了不少繁琐的劳动量。”在陈勇看来,“无桶化”是未来垃圾投放的趋势所在。他建议,通过上门收集的方式,在居民中推广使用专门垃圾袋,通过采用二维码、条形码追溯技术,不仅能实现精准的重量统计,还能对垃圾混装行为进行监督。“当然,不同类别的垃圾收集也不能‘一刀切’,例如有害垃圾可以一个月收集一次,而湿垃圾则要确保每天收运。”

  陈勇还认为,应当逐步建立合理的有偿收运制度,通过经济杠杆来推动全社会节约资源、减少排放的观念的普及。“很多人可能认为我交了物业费垃圾就可以随便扔,事实上这样的心态不仅加剧了‘垃圾围城’现象,也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陈勇表示,有必要通过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扔垃圾的“不便”“负担”或者“压力”,来倒逼实现源头减量。

  推动中国垃圾分类环保产业“走出去”

  此次长沙之行,湖南高岭环保建设了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陈勇作为入站工作的院士,将致力于推进垃圾分类处理科技成果的转化落地。“湖南人向来有‘敢为人先’的精神,希望通过产学研合作,为长沙在垃圾分类工作中打造更多亮点。”

  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与资源化利用,背后的技术支撑不可或缺。陈勇表示,相关环保技术的研发不仅是要解决垃圾处理的现实问题,更要为我国打造具有特色的环保装备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陈勇看来,“因地制宜”是垃圾分类体系建设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各地生活习惯、产业配套不尽相同,不同国家地区、不同省份的经验到了另一个地方也往往‘水土不服’。因此照搬模式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必须结合居民习惯、相关产业配套等条件,探索各自适用的垃圾分类道路。”

(点击进入频道)

【来源:长沙晚报】

标签: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