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协同发展的“速度与激情”|长株潭一体化发展②

市媒看长沙 | 2021-05-28 09:54:19
星辰在线 | 编辑:杨滚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树源 邓艳红

  在长沙,三一道依茨发动机生产线上,15台机器人正在井然有序地工作,每7分钟,就有一台重型机械柴油发动机下线。

  在株洲,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实验室里,几名年轻的工程师正在进行3D打印,对列车零部件材料进行实验测试。

  在湘潭,湖南金龙新材料公司仓库内,工人们熟练地操作机器,一车车废铜料被送进熔炉里,进行循环再加工。

  近日,数十家省市主流媒体记者先后来到长株潭部门重点企业,感受长株潭产业协同发展的“速度与激情”。

  

  在中车株洲所风电事业部生产车间,一台台风电机舱整齐摆放着,工人们正在加班加点赶订单。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4月10日,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第三届市委书记联席会议通过了《关于深入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全面推进长株潭重大产业协同发展的意见》,既为长株潭产业一体化发展指明了方向、锚定了坐标、展示了决心,也是落实省委省政府“产业同兴”的具体作为。

  在长沙,三一道依茨发动机生产线上,15台机器人正在井然有序地工作。均为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树源 摄

  龙头引领,强链带动发展

  作为行业领军者,早已跻身千亿产业的三一集团正筹谋更大作为。三一集团董事、三一重卡事业部董事长梁林河郑重表态,“在长株潭一体化的宏伟蓝图下,三一集团倾力打造的多个‘千亿级’超级生态链蓄势待发。”

  在长沙㮾梨,总投资220亿元,总体规划用地5000亩的三一智联重卡项目1号厂房已经投产。在株洲,三一布局了石油装备产业园和智慧钢铁城项目,重点打造石油装备生产基地、企业创新中心、孵化器、加速器及总部基地。在湘潭,三一重能事业部韶山叶片项目部与韶山产业园项目陆续落地,叶片生产的“灯塔工厂”和配套产业链设施逐步建设完善……

  据统计,2020年,三一合计从长株潭地区采购占比集团外购采购总额的超过10%,涉及近500家供应商,主要采购单位为汉德车桥(株洲)、华菱钢铁、长沙联力、湖南星沙机床等。今年,三一还计划在省内挑选12家供应链企业,帮助其打造“样本工厂”。

  引链强链,是长株潭一体化的内在要求。

  一路向南,在中车株洲所风电事业部生产车间,一台台风电机舱整齐摆放着,工人们正在加班加点赶订单。“在全国风资源比较好的地方,都有我们的机组。”中车株洲所风电事业部党委书记、副总经理高首聪告诉记者,风电产业链,最大的特点就是低成本。积极将风电产业链引入,能够降低本地的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等产业的成本,从而推动长株潭制造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作为整机研发制造企业,中车风电所的主要供应链都来自于长株潭本地,叶片、变流器等关键零部件优先在本地采购,每年供应链采购中,长株潭本地化金额占总采购额接近50%。

  中车风电所企业还利用自身影响力,向风电行业积极推荐长株潭本地的供应链。湖南最大的电缆供应商金杯电工,就是通过它的推荐,目前已经与风电行业其他整机厂开展了合作。

  如何在千帆竞发中勇立潮头,抢得“新机”?

  “我们经过反复研究,把湖南省、长株潭三市重点打造的优势产业链进行梳理,形成了长株潭重点打造的10条产业链,作为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突破口。”长沙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力争到2025年,工程机械智能制造产业、轨道交通产业、先进电传动及风电装备(电机电磁驱动)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含高端医疗装备)、航空航天产业、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先进储能材料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等10个重点产业链总产值达到2.97万亿元。

  产业同兴,构筑产业集群

  长株潭一体化,产业协同一体化是核心和关键。发挥各地所长、塑造特色,形成多元化分工协作,这是差异一体化的基础、高效一体化的关键、可持续一体化的前提。

  从长沙出发,开车约一个小时,便来到长沙雨花经开区(韶山)智能制造产业园。作为全省首个立足推进长株潭一体化的“飞地园区”,这里建设正酣,6栋单层厂房已经封顶,外墙及厂房内装修也已完工。

  “这6栋厂房预计5月底就可以投入使用,整个园区一期已经有6家企业签约入驻,二期已经举行了开工仪式。”长沙雨花经开区(韶山)智能制造产业园招商负责人文湘祁介绍说,“乘着长株潭一体化升级国家战略的东风,该园区被寄予厚望,将打造成为长株潭一体化产业同兴共建共享的样板。”

  记者了解到,根据产业定位,该“飞地园区”将重点承接人工智能及机器人(含传感器)、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航天航空与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配套服务产业。项目建成后可引进20家国内外智能制造细分市场龙头企业和近300家相关联上下游配套企业,形成总部在雨花经开,生产基地在韶山高新,主机生产在雨花经开,配套基地在韶山高新,一主一特产业在雨花经开,人才培训在韶山高新,并吸引长株潭周边企业集聚,推进形成新的产业集群。

  位于湘潭雨湖区,投资10亿元的湖南金龙新材料10万吨高导电铜杆项目也是湘潭承接长沙产业转移,树立长株潭产业融合发展的标杆项目之一。

  湖南金龙集团副总裁兼湖南金龙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周红旗介绍说,公司总部位于长沙望城经开区,由于市场比较成熟,客户需求比较旺,公司决定扩大再生产。2020年11月与湘潭雨湖区签订协议后,短短三个月就完成了1.6万余平方米高标准厂房及相关附属设施建设。“项目投产后将实现产值超30亿元,将进一步优化长株潭地区有色金属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的建设与布局。”周红旗说。

  协同攻关,实业自主可控

  解决关键核心技术上的“卡脖子”问题,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高地,才能在产业链上实现“自主可控”。

  长株潭三市拥有全省60%以上的创业平台、7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80%以上的高校科研机构、85%以上的科研成果,汇聚了全省一流科创资源。

  “大科城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打造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岳麓山大科城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2月,大科城管委会发布“红枫计划”,设立不低于5000万元的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高校专家和教授团队、高校校友创业团队和高校在校学生创业团队的创新创业。这个计划同步辐射长株潭区域,目前已收到报名项目1381个,涉及中南大学、湘潭大学、湖南工业大学等三地高校10余所。

  5月10日下午,记者在大科城内见到了来自株洲的企业家李安军。他正在这里做参加“红枫计划”准备工作。李安军曾在中南大学就读,2019年,因为航空产业链吸引,到株洲创办湖南金坤新材料有限公司,主要研究全流程高纯金属钪生产。“我们的产品主要应用到航空产业,在株洲靠近产业链,但长沙有人才、资金、信息优势,所以经常来长沙寻找机会。”李安军说。

  2020年,大科城获评全国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获评国家和省市级平台60余个。为了全力开展核心技术攻关,今年,大科城管委会将协调推进国家超级计算中心软硬件升级迭代,加快推动高速/超高速磁悬浮动力检测装备、量子计算等高精尖的重大科研设施落地见效,积极推动国家级重大科技装置、国家实验室落地长株潭。

  为了在轨道交通装备领域实现技术攻关,2019年,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在株洲成立。该中心是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第一家也是唯一家国家级创新中心。

  该中心负责人介绍,国创中心通过构建“企业+联盟”的协同创新生态模式,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创新资源,集聚行业科学家、企业家、金融家、工匠家四支队伍,以形成“跨界融合、协同创新”的局面。目前国创中心重点围绕绿色节能技术等七大关键共性技术,实施“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

  集聚人才,提供智力支撑

  当今时代,人才是第一资源。只有更多人才留湘、留在长株潭,这里才有更多机遇和未来。

  如何构建长株潭一体化建设的人才智库,长沙天心经开区积极发挥区位优势,主动作为,集中打造人力资源服务产业。

  在天心经开区长沙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主园区,现有645家人力资源企业入驻。园区坚持服务长株潭一体化建设,影响力远至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地区。

  “所有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我们从全省产业链角度分析企业长处、短板。”湖南安博人云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该公司致力于为长株潭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全生命周期数字化解决方案。“就在去年,我们还为中车系提供人力资源服务,解决了企业引人留人、新老员工断层难题。”

  今年春节过后,长沙天心区、株洲石峰区、湘潭岳塘区在天心经开区联合举办招聘活动,首日就有600多家企业提供18000个岗位,吸引线上线下近万名求职人士参与。

  与此同时,天心经开区还发布了2020年长沙市对应届毕业生人才吸引力分析报告,创新推出“V零工”共享经济用工平台,为大学生就业、企业用工提供精准分析和产才对接。

  天心经开区党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贺国权介绍,该区已与湘潭岳塘区、株洲动力谷、雨花经开区等实现跨区域合作。下一步,将构建长株潭“产业链”人力资源服务联盟,重点服务长株潭十大优势新兴产业链;引导高层次人才向长株潭三市重点产业、重点区域集聚,为湖南实施“三高四新”战略提供人才支撑。

  实践证明,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人才科学培养、顺利输送的有效路径。

  “十年前,吉利开始在湘潭九华红砂村办学时,这里只有一条乡道,周边是一片黄土。”湖南吉利汽车职业技术学院、湘潭理工学院校长袁礼斌回忆,为配套吉利湘潭九华汽车基地的发展,2011年,湖南吉利汽车职业技术学院毗邻成立。2019年,湖南工商大学北津学院南迁于此,2020年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湘潭理工学院。时至今日,学校已成为长株潭一体化湘潭向北战略的“桥头堡”。

  为了主动融入长株潭一体化进程,湘潭理工学院进行了一系列前瞻性的战略布局和规划,近期将筹建数字技术研究院和汽车研究院,聚焦数字化与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如今,学校已有6000名在校生,毕业生供不应求,广受业内好评。

  “从一穷二白到颇有规模,我们是长株潭一体化的见证者,也是长株潭一体化的受益者。”说到办学成就,袁礼斌十分动容。

  星光不负赶路人。在产业协同的道路上,长株潭如同手足三兄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帮我扶、齐头并进。“长株潭一体化”的梦想蓝图,正在一步步照进现实。

(点击进入频道)

【来源:长沙晚报】

标签: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