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尕

星辰影像十周年系列活动之摄影师微访谈

他是新华社记者李尕,“华赛”、“金镜头”等众多摄影奖项的获得者。

  北京、伦敦、里约奥运圣火的神圣炫目,有南非、巴西世界杯的激情火热,世乒赛、残奥会的你追我赶……在他的镜头下,我们总能看到体育赛事里那些平凡而伟大的瞬间,那些体育竞技中不加修饰却极具生命力的样子。

  他是新华社记者李尕,“华赛”、“金镜头”等众多摄影奖项的获得者。12月12日,由星辰在线主办,湖南亚文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影像十年·和你在一起”系列影展之《POWER 瞬间》摄影展将在德思勤城市广场拉开帷幕,届时李尕将携近年来专注体育领域的40幅精选作品落地星城,带你感受POWER(英文,译为力量)的瞬间。

  “学会阅读比赛,每一场比赛都是一个故事”

  作为新华社记者,李尕通常是肩负着报道任务进行体育赛事的拍摄工作。不仅要拍摄好冠亚季军选手比赛及庆祝的瞬间,还得兼顾选手、观众以及教练的动作、情绪、细节等要素,如何分配好精力和注意力成为其拍摄过程中最大的考验。

  那么,李尕又是如何分配好精力和注意力,用快门定格转瞬即逝的精彩瞬间呢?“学会阅读比赛,每一场比赛都是一个故事”,李尕透露,在拍摄体育赛事之前,他会事先熟悉比赛项目,提前做好拍摄计划,将常规拍摄和即兴创作结合起来,这是他提高工作效率及拍出好片的秘诀。

  十余年从事摄影工作,李尕用镜头记录了众多许多体育赛事中的珍贵画面,而那些极具故事性的瞬间,也时常让他泪凝于睫。

  在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上,李尕拍摄到美国公路自行车选手阿姆斯特朗在夺冠后抱着儿子泪光闪烁的瞬间。而在今年的里约奥运会上,这一幕经典重现,43岁的阿姆斯特朗在卫冕该项目冠军后,抱着儿子再度落泪。“四年过去了,儿子长大了,母亲变老了,大家都还在坚持做同一件事,这样的故事挺感人,按快门时我自己的眼眶也会湿润。”

  “我在和镜头上的水雾做抗争”

  2006年多哈亚运会开幕式,那是李尕第一次出国拍摄运动会,也是他第一次进入内场位置拍摄大型运动会的开幕式。

  进场前半小时,李尕整个人都处在极为紧张的状态,一旁的同事赶紧将他拉出新闻中心,给他点上一根烟。回忆起那天的场景,李尕仍历历在目,“其实我没有抽烟的习惯,猛吸了两口就背着机器进场了。”

  那天的开幕式正逢瓢泼大雨,李尕把一个巨大的黑色垃圾袋套在身上充当雨衣,坚持拍完了整场开幕式。他笑称,大部分的时间,他都在和镜头上的水雾做抗争。

  2006年多哈亚运会,李尕拍摄的一张照片获得了华赛奖,那是他第一次获得摄影大奖。“从那次开幕式以后,我再也没有因为拍照片而紧张过。第一次的拍摄经历总会让人印象深刻,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和那些片段也总是记得。”

  在他看来,摄影是一个用照片说话的行业,更是一个用时间说话的行业。“当大家都退出时,如果你还在选择坚持,那你可能就真的上道了。路才刚刚开始,把答案交给时间。”

  谈及星辰影像十周年,李尕也送上了自己的祝福,“很珍惜在长沙还有星辰影像这个仍在坚持做摄影的平台,祝这个品牌能越办越好,陪伴摄影者们一起走过下一个十年,二十年……”

吴俊松

星辰影像十周年系列活动之摄影师微访谈

他是吴俊松,曾任都市时报视觉总监、南方都市报职业摄影记者。而今,他有了新的身份——“元阳透明蘑菇房”众筹项目的发起人。

  对于生活在城市森林里的人们而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是“白日梦想家”的奢望。然而,看似遥不可及的“世外桃源”,他却做到了。

  他是吴俊松,曾任都市时报视觉总监、南方都市报职业摄影记者。而今,他有了新的身份——“元阳透明蘑菇房”众筹项目的发起人。

  打破条条框框 让创作更自由

  在相机数码化、手机相机化、自拍流行化之后,这个社会俨然已进入全民摄影年代,人人都是摄影师,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事件的记录者。

  在吴俊松看来,过去绝大多数摄影记者仅仅是跟着文字“走”,充当着配图员的角色,鲜有摄影记者具备新闻写作及商业运作能力。无法真正独立的摄影记者,“被包养”的角色定位,注定了时下摄影记者身处窘境。“谁都能拍照,有些人甚至比职业摄影师还拍得好,再去抱怨这个行业举步维艰,就没有意义了。回归到本质,还是得拿出好的作品,让大众接受并且喜欢。”

  2006年,吴俊松的作品《藏羚羊》获得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大赛自然类金奖,此后他的作品几度入选该杂志中国赛区优秀奖。然而,提及这些殊荣,吴俊松只是淡然一笑,“在过去,我作为一名摄影记者,所有的拍摄内容都是紧扣新闻五要素的,且都是纪实作品。那时候的创造力和表现力是为工作服务,我觉得那不是真实的我。”

  为了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吴俊松毅然辞去稳定的工作,所有的拍摄内容均随心而行。“我们心里都知道,跟视觉相关,并与艺术沾边的表达,是需要自由与灵性的。打破‘框架’的约束后,我不需要考虑老板的喜好,单位的要求,我只管自己的作品是不是自己想要的,仅此而已。”

  众筹“蘑菇房” 这里有相机和家

  “我看过世界的无数张面孔,自己却在其中迷失、错乱在踏入不惑之年后,我开始想回归本真。只留下相机和家,过一种更为纯粹的‘诗意生活’。”这是吴俊松在“蘑菇房”众筹视频中的一段旁白。

  当了15年摄影记者,跑遍大江南北,看尽人生百态。吴俊松笑称,年轻时从学校迈入社会,对这个世界充满探知的欲望。直到从事媒体行业,通过镜头感知世界,触碰未知。而今,人到中年,他却只想抛掉一切,带上他的相机,回到云南元阳的万亩梯田之中。如同哈尼人一样,给自己造几幢蘑菇房,泥墙,茅顶,住在梯田边、云海下和峻岭间。

  2010年前后,吴俊松身边的许多媒体朋友逐一辞去工作,落脚在洱海苍山之间,开了一家家依山傍水的客栈。作为他们的常客,吴俊松深受影响,也开始寻找自己的那一片桃源之地。

  2016年初,吴俊松萌生了一个大胆地设想:在云南哈尼梯田建造“透明蘑菇房”,而绝大部分资金将依靠众筹获得。仅一个月时间,他筹集到120万项目资金。“在我看来,能不能把这个项目做好,跟地理位置、项目投资等都没有太大关系,关键是打造出来的东西是不是我想要的,能不能聚集‘小众’。如果能,它就够活了。”

  从都市时报视觉总监、南方都市报职业摄影记者到“元阳透明蘑菇房”众筹项目发起人,谈及新一轮的角色转换,吴俊松感慨不已,“转行最难的地方,就是需要不断实践,把所有流程全部经历一遍,一切都是全新的,一切都需要重新学习。”

  对于星辰影像十周年,吴俊松也送上了自己的祝福:“我认为,要做一件事并不难,最难得是坚持。愿星辰影像能不忘初心,坚持前行。”

李晟

星辰影像十周年系列活动之摄影师微访谈

星辰记者特邀“晟王子”——李晟进行专访,带大家一起走进摄影师李晟的内心世界。

  星辰影像十年系列活动已经拉开帷幕,作为系列活动重头戏之一的“五大影展”,本周末就将迎来“高大上”的第一场影展“对话”,届时,将展出摄影师“晟王子”,“阿信”的作品。作品背后的“大神”是什么样的?他们创作的意图是什么?他们如何与星辰影像结缘?星辰记者为解开谜团,特邀“晟王子”——李晟进行专访,带大家一起走进摄影师李晟的内心世界。

  不懂得用光影作画的漫画家不是好摄影师

  84年的李晟是双鱼座男生,有着双鱼座特有的浪漫与想象力,也有着双鱼座的“花心”。翻开李晟的微博,认证一栏中写的是“知名漫画家李晟“。“我从小的梦想就是当一名漫画家,”这是李晟给记者的回答:“但我会给每一个梦想定个小目标,比如我出了第一本漫画集后,我就开始想尝试新的东西。”

  于是,李晟将目光投向了摄影。“摄影就是用光影作画,跟我画画有共通之处。”李晟告诉记者,当决定要开始“玩”摄影后,就找了一家影楼当起了学徒。“我专挑形象不佳的模特拍摄。其实每个人都有美的一面,摄影师的工作就是去发掘,然后用光影去放大这些美。”

  经过短短两个月的学徒生涯后,李晟迅速“出师”:“学摄影的本质不是学技术,而是学美术。很多大牛摄影师都是画家出生,有了美术基础,掌握了技术就能很快上手了。”当时的李晟,就像刚学会“降龙十八掌”的郭靖,身怀绝技却不自知,整日在长沙街头游荡,用镜头记录生活。“直到有一天,我的一位造型师朋友找到我一起开工作室,我才开始了职业摄影师的生涯。”

  成立了工作室以后的李晟也开始了忙碌的生活,凭借着之前的美术基础,让他的作品格外引人注目,约拍的订单也越来越多。“拍商业的时候我就纯粹做商业,客户怎么要求我怎么来。可是作为一个艺术家,我也有自己的情绪,不能让商业麻木了自己的神经。”李晟坦言,商业是饭票,但心灵也需要滋养。

  “我在长沙生活了十多年,二马路、中山亭这些长沙的老街老巷就如同我的老邻居、老街坊,每一条街巷都有自己的性格和特点,因此我有了创作《长沙记忆》的念头。”李晟谈起了自己的创作初衷:拍摄这些老街巷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我情绪的一种出口,纯粹做自己喜欢的东西,不用理会任何人的看法,也不需任何回报。“我自己主宰一切。”

  “我将每条街巷想象成一个人,然后将模特打扮成心目中的模样。可能有人觉得模特的打扮太过标新立异,但这就是我对每条街巷的理解,模特与背景非常融洽。”

  现在,李晟又给自己的摄影梦定了一个小目标:开个人影展。11月20日,他的作品《长沙记忆》将在步步高梅溪湖新天地参加星辰影像十年系列活动的首场影展。“《长沙记忆》的创作永远在路上,这次影展只是一个阶段,不是我的终点。”李晟说。

  星辰影像让埋头创作的人有了对外的窗口

  也许是从小学画画的缘故,让李晟养成了独立创作、独自思考的习惯。刚开始“触电”摄影时,也是一个人背着相机四处拍摄。“可是渐渐地,自己觉得拍出了比较满意的作品,就想听听大家的看法,”李晟说,当时的自己也没有进入到“摄影圈”,不认识其他摄影师: “于是我就在百度里搜关键字,摄影、全国牛逼网站之类的,最后选定了三个网站上传自己的照片。”

  也许是缘分使然,另外的两个网站李晟现在已经忘记了名字,但星辰影像的域名还一直留在电脑的收藏夹里。“星辰影像的小编经常约我来参加活动,有时是摄影师之间的交流,有时是组织大家一起外拍。这里成了我与其他摄影师交流的平台。”李晟说。

  对于这次影像十周年的影展,李晟更是充满了期待,他坦言,尽管之前不认识阿信老师,但是自己的作品和他有异曲同工之处,这样的方式能让展览更加丰富。

  对于星辰影像十周年,李晟也送上了自己的祝福:“星辰影像十年,我来长沙也十年, 从一个什么都不会的小白到现在的摄影师,星辰影像一直伴随我成长,期待下个十年,下下个十年……”

刘志信

星辰影像十周年系列活动之摄影师微访谈

星辰全媒体记者对湖南知名摄影师“阿信”——刘志信进行专访,听听他和星辰影像的不解之缘。

  星辰影像十周年,五大影展即将拉开帷幕。作为系列活动重头戏之一的“五大影展”,本周末就将迎来“高大上”的第一场影展“对话”,届时,将展出摄影师“晟王子”,“阿信”的作品。作品背后的“大神”是什么样的?他们创作的意图是什么?他们如何与星辰影像结缘?18日,星辰全媒体记者对湖南知名摄影师“阿信”——刘志信进行专访,听听他和星辰影像的不解之缘。

  用镜头“语言”记录小巷故事

  今年54岁的刘志信是长沙老口子了,接触摄影是在大学期间。那时候,他学的是金属材料及其热处理专业,在“金属材料的微观结构”的课堂上,老师要求将显微镜下的物体拍下来,分析其内部结构。从那时起,刘志信便对拍照萌生了兴趣。

  他总是租海鸥牌的相机去练习拍照,那时候的相机还是胶片机,需要洗照片,刘志信在没有红灯泡的情况下,就是用一块红布将灯泡包裹起来,冲卷、显影、定影……

  而现在随着科技进步,单反相机都已经普及大众,手机拍照更是随处可见。摄影,似乎变得没有那么难了。“现在大街上拿着单反扫街的人很多,但是摄影不仅仅是影像的客观记录,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刘志信说,他对于纪实摄影更多的是热爱,由热爱而生的执着。

  狭窄的小巷,斑驳的石板路,安静的老房子,短短几百米的巷子,似乎将巷子里的人与外界隔绝开来。夕阳的余晖洒满整条巷子,不再有市井的喧哗,反而多了一份沧桑。这些画面,都定格在刘志信的镜头里。为了捕捉老街深巷里的故事,他曾用镜头记录下北正街拆除的每一阶段,数年光阴,转瞬即逝。“我在拍摄的过程中,看到了居住在背街小巷的人们,他们的喜怒哀乐,柴米油盐的小日子,我用镜头的‘语言’将其记录下来,数年里,我结交到了很多朋友。”

  有人说,小巷子是老长沙的肋骨。看似普通寻常的巷子,却承载了一段段或有趣,或深沉的历史。 刘志信认为,他和晟王子虽然角度不同,但是殊途同归,晟王子是用一种时尚的、直观美的方式来表达他对长沙城的理解,而刘志信是用一种更接近现实生活的方式来记录历史,传承文化。

  情怀让有“性格”的人聚在一起

  时间倒回到200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刘志信从朋友那儿接触到了星辰影像。他坦言,当初他觉得星辰影像就是普通的的摄影网站,并未过多关注。其后,接触星辰影像的机会愈来愈多,他越发觉得这个网站并不是冷冰冰的,而是一个有温度的、有情怀的平台。

  “我觉得星辰影像是一个虚拟与现实结合最好、编辑与拍客感情最好、摄影事业与商业结合最好的网站。”刘志信这样评价道,星辰影像向社会展现出来的功能和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网站应有的作用,星辰影像在推动长沙摄影发展,扩大长沙摄影界在湖南、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影响上立下了汗马功劳。

  而在和星辰影像结识之后,刘志信的作品在这个平台上得到了最大的认可,不仅收获到了诸多拍摄技术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结识了一帮志气相投的朋友。

  对于星辰影像十周年,刘志信也送上了自己的祝福:“最具人气,是你的写照,你的骄傲,你的追求。衷心祝福你生日快乐,衷心祝愿你越来越强。”

郭立亮

星辰影像十周年系列活动之摄影师微访谈

郭立亮:现为《湖南日报》社新闻影像中心摄影记者,湖南省青年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武警部队当兵8年,2006年进入《湖南日报》工作至今。

  星辰影像:《悬崖栈道工人》这个题材当时是什么样一个契机去接触和拍摄的,在拍摄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危险?

  郭立亮:悬崖栈道工属于高危职业者,这个鲜为人知的群体,我一直在关注,只是没有很好的契机去拍摄。当得知在湖南省平江县的石牛寨风景区,有一群这样的人正在修建栈道,经过多方联系,我于2015年4月9日来到石牛寨,亲身体验并用相机真实记录下用生命在悬崖绝壁上施工的勇士们。当天我冒雨爬山到达栈道施工点,由于天气下雨,栈道工们无法施工,只好蜗居在山中临时搭建的雨棚里休息,条件非常艰苦。施工队一共有21名工人,其中14名技术工人来自江西上饶,7名来自娄底。4月10日一早,我跟随工人来到悬崖施工点,栈道已初见雏形,有一米多宽,但大部分地方还没有安装护栏,工人们却在上面来来往往,如履平地。我刚到悬崖边时往下看,眼睛有点眩晕,脚直打哆嗦,在栈道上贴着崖边上都不敢走。在工人的带领下,后鼓足勇气前往拍摄工人手持风钻悬空在崖壁上打眼施工,他们站在临时木板搭设的平台上,下面是万丈深渊,拍摄下来我紧张的全身都湿透,切身感受和佩服他们在绝壁上的工作的坚辛和危险。因怕影响到他们施工安全,我后来大多用长镜头拍摄。他们在悬崖栈道上穿梭忙碌的身影,在大山之中虽然很渺小,却体现了生命和大自然的伟大;他们用生命在绝境中开拓出来的道路,成为以后游客们的安全通道。

  星辰影像:后来通过报道工人们其实是有保护措施的,但是被境外媒体曲解。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以及是如何应对的?

  郭立亮:“他们用生命在修栈道”来形容一点都没错,这也是常人无法理解和想像的。刚开始去拍摄采访时,最担心的焦点就是安全问题。他们有一些基本的安全措施,安全帽、安全绳和安全操作规程。因他们是这个行业的权威技术“专家”,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自己认为行之有效的安全措施。作为新闻记者拍摄,只求真实记录,让更多的人关注这个群体和他们的生存安全状况。报道后来在报纸和网络上传播影响很大,出乎我的想像。第一天是正面的报道,没想到第二天被一些网络媒体和境外媒体曲解意思,变成了负面新闻,当时确实对我和他们造成一点影响。因我是原创作者,通过与一些媒体及时沟通和解释,正面客观的应对。安全问题无论站在谁的角度考虑都没错,最后庆幸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和景区的高度重视,加大了对他们安全设施上的投入及安全保护,这也是我新闻报道希望看到的结果。

  星辰影像:华赛得奖之后心情如何,现在过去一年了,再回头去看这个荣誉,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没有什么新的认知?

  郭立亮:华赛得奖,是对我11年执着新闻摄影的肯定和鼓励,给予了我不断前进的动力。虽是荣誉,我却一直都是平常心看待。新的形势下,我作为新闻职业摄影人,需要更专业的影像表达,用图片记录好时代、讲好故事。摄影一直在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星辰影像:《昆虫天敌》获人民摄影报金镜头奖后,很多人会觉得很新奇,你是怎么看待这种专题的拍摄?

  郭立亮:《昆虫天敌》这组照片能获奖,确实很感欣慰,这也是我去年拍摄的比较满意和喜欢的一组照片。一是拍摄手法独特,二是题材新颖抢眼,三是具有挑战性。昆虫、摄影,其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存在于不同意识形态下的两个领域。这组作品的拍摄手法相对摆脱了过去常规展现工作场景的手法,通过镜头将视角沉浸到生物世界的本身,用一些光线条件和技术手法,让人直观地跟随镜头的视觉引导,直接对这种生物产生获得认知。艺术与科学从来都是相伴而行,共存共生。在新闻摄影和影像创作中应找到一个平衡点,兼顾包容科学的真相与视觉的感召。摄影不仅是使命,也应该通过某些孔径去带领我们时刻对这个世界保持好奇。作为一个观察者和记录者,除了冷静客观地陈述,也应该适当的予以描绘,如此当人们面对新闻阅读时,才能更深刻地理解。

  星辰影像:当下航拍摄影在纪实摄影里的运用可谓越来越多,诚然,特殊的位置去拍摄可以带来新奇状况的一种美,但是一旦滥用,会造成很多风险,您觉得对纪实摄影是一件好事吗?因为大多数航拍者可能并不会考虑照片背后的故事了。

  郭立亮:确实如此,现在无人机已经成了摄影的标配设备,“上帝的视角”刚开始确实让人着迷,但一旦滥用,很容易造成一种视觉疲劳,现在有些摄影记者什么新闻都用航拍,这不是什么好事,需要我们摄影师警醒和反思。纪实摄影不仅追求视角独特,更应注重照片背后的故事,需要我们用心去思考和记录。新时代,新技术的运用,改变摄影表达方式。摄影师应该利用一切手段把影像留存下来,用更好的形式将之传递出去。不管摄影用什么设备,我们要做的其实是传递,用不同的视角呈现出来,让人能从多角度去观看这个事情,通过它能传递一些有用的信息。

  星辰影像:在党媒这么多年的工作中你是如何处理专题摄影和日常摄影的关系的?

  郭立亮:专题摄影和日常摄影各自的侧重点不一样。在湖南日报工作十年,我的职业就是新闻摄影,首先是拍摄出党报需要的日常新闻作品,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兴趣拍摄一些创新和有想法的摄影作品。专题摄影是新闻摄影的看家本领,最近几年,我的主要精力是放在专题故事的报道上,专题报道是最能体现一个职业摄影记者的综合水平和能力。

  星辰影像:2016年是您丰收的一年,你打算如何规划以后的职业生涯呢?

  郭立亮:2016年确实是我的收获之年,一是收获了我的爱情、婚姻和家庭,二是收获了事业上辛勤付出得到的回报,非常感谢身边支持和关心我的领导、朋友和家人。我的下一个目标是做“知行合一”的记者和影像记录者。原来的认识很肤浅,要打破传统思维,多学习、多创新、多探索,要提高认知能力和洞察能力,用心去发现、去表达。在不断学习、阅读和摸索中,努力接触认识不同领域的人,不断自我挑战和提高,要真正沉下心去拍摄,用影像去表达,用时间去记录,用故事支撑影像,留下这个时代的特征影像符号。

  星辰影像:对想要和将要走向摄影记者这个行业的年轻人能说一些建议吗?

  郭立亮:其实做摄影容易,做好记者不易。摄影记者不光是拍好照片,更多的是经历,要带着问题意识去辨别看清问题。摄影讲的是行动,不要去讲理想,耍嘴皮子。你如果选择做新闻摄影的话,你必须要实践,没有实践就没有摄影,一定要用脚去丈量,新闻采访的每一个事件,都是用勤奋跑出来的,而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摄影不关是学,更是练。有些不是学能学出来的,它是一种态度,要学习观察问题的方法。所有的真相等你到现场才知道,真相本身的意义。所以说实践非常非常重要,大量地实践、大量地去做,不要怕失败。

  星辰影像:对星辰影像有什么建议和要说的吗?

  郭立亮:我和星辰影像相伴十年,一起学习成长,见证并参加了许多外拍和学习的活动,让我受益匪浅,感恩感谢。星辰影像是目前中国最具人气的摄影网站,是广大拍客的精神家园。衷心祝福星辰影像越来越好!

李雨泽

星辰影像十周年系列活动之摄影师微访谈

李雨泽:1988年生,黑龙江绥化人,2011年毕业于大连医科大学摄影系,资深媒体摄影记者。摄影作品《国家公祭日的南京》获2014年度金镜头新闻奖银奖。

  星辰影像:获得中国新闻奖、新闻摄影金镜头奖这些殊荣,对于一个摄影师来说是莫大的肯定,你怎么看待这种外在荣誉给自己带来的肯定呢?

  李雨泽:这些奖项的获得,对于一个像我这样年轻的摄影记者,可以极大的满足个人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证明我学习的思路和拍摄的照片是有意义的,至少方向是正确的。但是这在新闻摄影的历史长河中微不足道,只算是对我过往工作付出的一种肯定,代表一个新的开始……

  星辰影像:这种纪念性的题材,想要特别出彩可能很困难,你拍摄之初有什么想法,在不断地拍摄中,心理有没有什么变化;是什么样的初衷让你考虑投递这一组照片。

  李雨泽:三十万同胞鲜血染红的热土,首个国家公祭日习近平主席也亲自参加,我虽然来南京工作不久,但是作为本土摄影师应该有最起码的对新闻事件的尊重,就是参与记录这历史性的时刻。我想以自己角度诠释和解读这场时间背后的故事。把历史和时间的轧痕重新展示给观众。国家公祭日虽然只有一天,但对于我来说,我关注的,是这个时期的南京。名单墙前自发悼念的市民,大屠杀遇难者同胞纪念馆外,低头致哀的执勤警察,北极阁丛葬地,前来悼念的白领,还有幸存者照片墙前的老人。

  对于这个新闻事件,我想多说一点,我并不是南京人,但从小我就听说过77年前,日军的这段暴行。四年前,我来到南京,第一件事就去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近距离了解了这段作为中国人必须要知道的历史。国家公祭日当天,南京格外“安静”,南京城里,处处都是新闻。江东门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同胞纪念馆附近,来往的市民表情凝重,有些人甚至眼眶发红。近代以后的100多年时间里,中国人民无数次经历了战争磨难,更加懂得和平的珍贵。和平而不是战争,合作而不是对抗,才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

  星辰影像:对常规性拍摄,你觉得对摄影记者最大的考验是什么。

  李雨泽:随着数码产品的普及,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摄影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图片新闻已不再是专业摄影记者的专利。在突发新闻现场,人人可以是摄影师,周围的群众往往已经占据了第一现场,发挥着先天的优势,第一时间记录的图片深得编辑青睐。摄影记者要想在新闻摄影业内保留自己的一席之地,一定要做到草根摄影者不能做、做不来的报道,这就要求摄影记者实现由“采”到“编”的过程。摄影记者不仅要能提供丰富的新闻素材,更要对这些素材进行加工,从而使自己能够适应全媒体时代。

  星辰影像:在都市报和国家通讯社都工作过的你,觉得在角色转换过程中会有一些什么样的认识和感受?

  李雨泽:说相同,都市报和国家通讯社一样,都是用你的镜头记录下这些新闻事件将其传递到读者眼前。如果说不同,一是:相比都市报,国家通讯社有着太多的历史是摄影之外的东西,需要作为国家通讯社的记者去了解、学习。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新华人”,如何学习、传承“新华精神”是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二是:因为两者平台不同而产生很多的不同,国内大多数都市报的摄影记者日常更多的工作是新闻配图。很多记者长期疲于配图,独立思考的时间少是成长道路上最大的绊脚石。往往一个新闻现场,大家基本都是老三样的拍摄方式,同城几家都市报记者拍出的照片也都大同小异。想要深度挖掘一个图片故事,或者有一些创新思维的图片展现给读者就变得难上加难。

  相比之下,国家通讯社所站在的高度不同与都市报和新闻承载方式没有过多的限制,可以有更多学习、思考、展示的机会。当然,国内有一些都市报摄影记者也是非常出色值得我们学习,往往在这些前辈的片子中看不出平台上的差异,很多摄影报道传播及其深远。我想,如果是一个有理想抱负、热爱新闻的摄影记者,无论在哪个平台坚持关注一些领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都会在新闻摄影的道路上愈发成长。

  星辰影像:从事摄影记者工作的这些年里面让你最难忘的是什么?

  李雨泽:往往最难忘的也是收获最多的,通过很多的灾难采访例如“地震”“龙卷风”,还有贫困山区支教经历让我收获最多的是感动和对生活的认知。日常生活中难免有困惑失落的时候,我都会翻出这些照片看看,太多难忘的工作经历,一时真的不知从何说起。

  星辰影像:很多长期跟踪拍摄的专题里,有没有令你比较影响深刻的?

  李雨泽:一个连续拍了八年的独居老人的专题。陕北李家山的李爷爷和李奶奶我记得比较清楚。第一年来时,李奶奶还跟我说笑,说和她的孙子一般大长得很像,儿子在外打工,已经好几年没回来了。还拿孙子的照片给我看,拿家里最红的苹果给我吃。时隔三年,我再来李家山时李奶奶已经走了。爷爷说,“奶奶走的时候遗愿就是希望能拍一张全家福。”

  星辰影像:报道摄影的一个固有属性就是把客观发生的事情呈现给社会大众看,有没有想过自己的照片被大众看到之后希望能获得一个什么传播效果呢?

  李雨泽:作为记者很多时候就是把我们看到的,觉得有意义传播的事情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无论是一些监督报道,还是正能量的稿件。对于传播效果,一定是希望自己的报道让更多的读者看到,并且有一个正确的导向认识。至于达到多大反响,发表媒体自身的影响力有多大也是重要因素之一。我一直坚信一个道理:走心接地气的报道,一定还会在读者的屏幕上再次传播。

  星辰影像:这一组阜宁风灾的照片,可谓记者云集,你觉得怎么才能采拍到和其他记者不一样的东西?你又是怎么做到的?

  李雨泽:我认为记者在前方传播出去的新闻分为两种,一种是常规“活”,比的是速度。一种就是要做深度挖掘,比的是质量。刚抵达这个大事件的新闻现场,因为现场情况和你通过简单了解的消息源是不一样的,很多记者第一感触是“蒙”的,甚至不知道该拍些什么,索性哪里人多往哪去,人家拍什么你就拍什么。这个时候要懂得如何“突破”,作为记者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是能助你快速走出“囧境”。

  举一个我参与报道的灾害事件,在阜宁拍摄百年不遇的龙卷风时,途中遇到这样一个老人,一直神情木然的望着一个方向,采访结束返回途中老人依然站在那里。第一感觉就是老人身上有故事,但是语言不通,只好找了当地的年轻人帮忙翻译才得知:这场突如其来的龙卷风,带走了她的老伙伴们,7个不在了,5个受了伤。李秀英蜷缩在家门后,才得以避难,现在她成了整个组里年龄最大的老人。这个组里,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留下的全是老人。平日,组里的老伙伴们常聚在老人家里,打发时光。灾难来临前两小时,他们还在老人家中聊家常。丈夫走了11年,6个子女也都不在身边。嗜人的灾难,让她连个说话的伴儿也没了。拍摄《一场龙卷风 卷走了她13个伙伴》时我心想:老人房子没了,老伙伴们也伤的伤,亡的亡。人到耄耋,莫大的孤独紧紧围住老人。灾难过后,鸟儿还有个家,老人的世界还剩下什么?(注:老人的另外一个伙伴 是她和老伴生前一砖一瓦自建的房子,已经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

  作为一个摄影记者如何用好你手上的相机,拍一些深度的东西传达给受众。这里面需要你的思考、敏锐的观察力,和平时的积累。

  星辰影像:最后,有没有什么想对“星辰影像“说的?

  李雨泽 :祝福星辰影像十岁生日快乐!星辰影像十年磨一剑深入拍客心,作为中国最具人气的摄影网站,希望星辰影像在下个十年能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谢谢本期星辰影像嘉宾李雨泽,和我们分享了许多感悟心得,和充满力量的图片。

董洁旭

星辰影像十周年系列活动之摄影师微访谈

董洁旭:1986年生,内蒙古赤峰人,2004年就读鲁美附中,2008年毕业于川美影视艺术系图片摄影专业。2011进入中国新闻周刊至今,曾任图片编辑,现任摄影记者。

  星辰影像: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摄影的?

  董洁旭:喜欢摄影是在我读美院附中的时候。那时候有幸接触了几位从事影像创作的老师,他们是东北影像艺术圈里最为活跃的艺术家,每一个人看上去都充满着理想和激情,他们讨论着世界各地的先锋艺术观念,跃跃欲试神采飞扬的。堆满了影碟的屋子里堆满了各种各样的的艺术著作,虽然那时候我一点都看不懂,包括“法斯宾德”“伯格曼”“安东尼奥尼”“北野武”“小泽征尔”等等那些充满异域风情的名字对于一个刚刚从小城市出来求学的我来说,是那么的陌生和好奇。不懂也无妨,我还要装作一副懂的样子,因为我也想变成像他们一样的人,而且想迅速的快一点的变成他们。15岁的我,在附中读书的那几年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点都不害臊的说,我似乎看到了自己的方向和未来。后来在报考四川美术学院的时候,果断的选择了摄影专业。

  星辰影像:在爱好到变成职业后有什么不一样的体会?

  董洁旭:后来从事和摄影有关的工作后,我渐渐发现,即便兴趣和职业直接挂了钩,也并不是想怎么拍就怎么拍的。工作毕竟只是工作,服务的对象不是我自己,而是读者,是社会,是这个世界。不过,我所在的媒体里,那些经验丰富的同事和老师,他们的身上也有着过人的胆识和独到的审美,在他们的指点和庇护下,我渐渐的发现,只要足够专注并敢于尝试,理想和美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星辰影像:在拍摄过程中抓拍多一些还是摆拍多一些?

  董洁旭:是摆还是拍,这是关于人物拍摄的永恒话题。这个问题让我想到了学画的经历,在我们画静物的时候,老师们都会在静物物台上摆出一组静物,在摆的过程中,往往都会以“似摆非摆”的动作去控制那些静物。人们对自然的事物总是充满着亲切感的,画家都会去自然环境中“捕捉”景象,“描绘”心声。在与自然进行沟通中,人总是会不自觉的对其加以修饰,也许是写实的,也许是表现的,也许是借题发挥的,等等这一切都源自创作者自身的需求。当面对拍摄对象,我往往会用好说好商量的方式去和他们沟通,当双方的意见达成共识,结果当然是皆大欢喜的。如果对方不赞同我的意见,我并不会强迫对方听从我的要求,尊重他们才是最好的拍摄办法。我所有的人物照片都是和文字记者在一起完成的,他们采访完或者采访的间隙,才是我拍摄的时间。抓拍的手法听上去感觉像是一门独立的拍摄手法,我似乎并不赞同。细细的较起真来,摆拍里其实也有抓拍,抓拍里其实也有摆拍。两者的关系即微妙又相辅相成,“诗无达诂“的意味还是有的。毕竟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妙不可言。

  星辰影像:你觉得做摄影师最难的是什么?

  董洁旭:我觉得做摄影师最难的不是买不起贵相机,不是会不会外语,不是浮夸的着装造型,不是故作清高的姿态,不是以拍过多少名人为豪的底气,不是自以为是的鸡贼策略,更不是有没有多么深厚的美术功底。情感与良知才是摄影背后的“方法”。

  星辰影像:你之前做图片编辑后来转到摄影后最大的体会是什么?

  董洁旭:图片编辑是一项化腐朽为神奇的工作。为什么这么浮夸的去称赞“她”呢?我大学主攻的是艺术摄影,几年下来我在大师们的作品面前偶尔会悲悲叹叹,偶尔也会兴高采烈,但这一切的观后感都是极具个人化的感受,你说出来的感受,别人不一定能迅速体会到,人和人是不一样的,这是我上图片编辑这门课程的其中一个很深刻的体会。“最好有一位你非常信任的人来编辑自己的作品”这是我的大学老师送给我们的“忠告”。图片编辑和摄影师永远都属于彼此相互“同情”的关系,它们像一对特殊的姻缘,不能走的太近,也不能离开太久。一张看似不怎么样的照片在编辑的眼里也许就是一幅作品。我在图编和摄影这两个思维里的确得到了一些“好处” 。就像多了一只预见的眼睛一样,但这个“预见”只能是一种感觉,一种猜想。拍摄的过程中充满着不可预测的情况,要学会尊重自己的心声。当然,我这么说可能会显得过于“自我”。但摄影师要是遇到了她/他必须和不得不去按下的那一瞬间的话,我还是建议不要考虑那么多,不要去考虑领导喜欢还是不喜欢,会不会被嘲笑拍的好不好之类的胆怯想法,尽管拍吧,有时候的确存有着:“是客观在让你拍它,而不是你想怎么拍它。”

  星辰影像:除了工作之外还有什么别的爱好吗?

  董洁旭:偶尔我也会画画,不过最近我似乎画的更多了,毕竟那是我自幼的兴趣,永远都在我的身体里。 记得大学时候拍创作,我会画一些创作草稿,画完后,要是觉得适合拍成照片,就去拍出来,要是不适合,就变成了类似速写的手稿,整个构思的过程有一种相辅相成的感觉,我乐在其中。现在我大部分都是拍人物专访配图,每一个人的每一次相遇都是一个小故事,我会写下来,写在日记里。

  星辰影像:你觉得互联网如此发达的时代,杂志还那么重要么?

  董洁旭:我想不了那么多了,杂志现在还没有灭绝,固然有它的存在价值,我想也想不明白。如果有一天影像不再迷恋纸质的承载了,“她”会有更好的归宿的。不一定是互联网,虽然强大的互联网时代正在和已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但它毕竟只是一种工具,一种发明,一个媒介而已,我不赞美它,也不诋毁它。有时候我会认为,这个周遭的世界并没有发生什么实质性的变化,一切如故,只是看上去好像不一样了,你觉得呢?所以,这对摄影师并没有什么翻天覆地的影响,顶多起到了一定的自我宣传,是流行还是经典,是献媚还是真诚,互联网说的一点都不算!

  星辰影像:你觉得作为一个肖像摄影师必须具备哪些能力?

  董洁旭:我还是赞同“活到老学到老”这句经典的古话的,各有所需,各有所取,毕竟人和人是那么的不一样。审美是需要训练的,也需要自省的空间。我的方法蕴藏在在我的生活经历和我的感受之中。

  星辰影像:你最喜欢的摄影师是谁?

  董洁旭:我最喜欢的摄影师都有着一颗年轻的心,他们都无比热爱着生活。伍德曼,是让我灵魂出窍的一位摄影师,她创造了她自己,也为摄影 增添了一笔不可多得的“青春活力”当然,布列松,南戈尔丁,尤金史密斯,布拉塞,黛安娜阿勃斯,等那些具有人性关怀的西方摄影师至今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我是甩不开他们的,没有他们这些伟大的镜子,我是看不到自己的渺小和生命的。任何一门艺术,如果缺失了年轻的活力,都不可能走的更远,挖掘的更深。理想随时欢迎有理想的人,也随时欢送“力不从心”的人。

  星辰影像:最后,有什么想对“星辰影像”说的?

  董洁旭:星辰影像,我希望“她”像宇宙一样的神秘莫测,像宇宙一样的包容,里面布满了星星,每一颗星都在闪烁着,就像儿童的眼睛一样,永远清澈般的好奇着。

  • 可还记得十年前自己的模样?
  • 十年弹指十年心,往昔随烟走,远方的你是否也在感慨人世匆匆。 当年华逝去,青涩不复,想起彼时是否仍旧心潮汹涌? 太多的珍贵都只能留藏在深深的记忆里,十年漫漫人生路,每个人都留下许多故事。
  • 用时光细数岁月,生命承载着流年。 时光让人收获也让人失去,十年,不是一个短暂的年份,它饱含生命的滋味和厚重。 如果,如果能遇见十年前的自己,你会泪流满面还是含笑凝眸? 你,最想和ta说些什么?
  • 由星辰在线联合步步高集团发起的“和十年前的自己合个影”邀你一起秀出自己的十年故事以及全家福合影。 只要你的故事够动人! 即有机会获得丰厚礼品!
  • 查看活动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