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历史存照为社会尽责 《摄影实战手记——一个记者30年的记录与思考》出版

绿色新闻 | 2021-01-25 16:36:08
星辰在线 | 作者:记者 晨星编辑:陈诗雨值班主任:黄斯达值班编委:林展翅

(《摄影实战手记——一个记者30年的记录与思考》)

  星辰在线1月25日讯(星辰全媒体记者 晨星)《摄影实战手记——一个记者30年的记录与思考》近日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由新华社高级记者、资深媒体人刘卫兵历时近两年撰写完成。书中浓缩了作者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30多年的新闻采访和摄影经验,通过大量案例讲述各种摄影实战中技术技巧的运用,以及纪实新闻摄影对促进时代变革发展的思考。该书以摄影记者多年的摄影经历为主线,以摄影的变化和社会变迁为背景。既是一本讲述摄影采访实战和技术技巧的摄影书,又是一部记录改革开放发展的史料性图文著作。

  该彩色图书共六章、39节,17万字,300余张图片。书中的图片和文字是从作者拍摄的几十万张图片和撰写的上百万文字中凝练总结出来的。内容涵盖社会新闻、突发事件,时政新闻、现场名人、海外风情及日常生活摄影。从聚焦贫困山区到街拍社会新闻,从香港驻站采访到奔波在战争前线,从抓拍社会名流到记录海外风情,从专职时政新闻到日常生活拍摄。全书理论与实践、经验与教训相结合,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是国内资深媒体人出版的为数不多的融合性、纪传性、实战性摄影“小百科”图书,具有较高参考价值和史料价值。可以作为摄影教学和培训的辅助教材,还有助于提高摄影爱好者、新闻专业人士及广大读者摄影实战能力和水平。

  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王文澜为该书作序。他认为,我们处在千载难逢的伟大时代,读者会在书中发现历史进程的精神支点,这些无数的记忆碎片经过历史车轮的碾压,必将成为充满智慧的心灵之镜。

  刘卫兵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新闻摄影专业毕业生。作为新华社高级记者,同时也是中国摄影家协会和中国作家协会“双料”会员。曾亲历过许多国内外重大及突发事件采访,走遍全国,采访过近百个国家和地区。长期从事社会和时政新闻报道,积累丰富的摄影实战经验。他拍摄的《总理为农民追工钱》《领导人为外宾捡眼镜》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摄影作品曾获中国新闻奖。出版过《我们这30年——一个记者眼里的中国改革开放》(中、英、阿文版)《回望20年——一位新华社记者的采访手记》《奔波在战争前线》《随访连战的日子》《日本人印象》等多部图文著作和摄影画册。图书作品曾获徐迟报告文学奖优秀作品奖、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

  【新闻背景资料】

  著名摄影家解海龙说,刘卫兵是摄影界为数不多的科班出身的新闻记者,他深入生活,思维敏捷,游走于街巷新闻和重大活动之间,用勤奋和思考给社会留下诸多的影像档案。

  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徐祖根认为,刘卫兵是擅长摄影和文字的全能记者。长期采访社会和时政新闻,当过战地和驻外记者。经过无数次历练的他,既有实战经验,又有理论思考。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盛希贵认为:刘卫兵是摄影家中少有的作家,作家中不多的摄影家。这些成果源于他30年坚守采访一线,勤奋思考,笔耕不缀。

  作家、散文家梁衡认为:不做历史的主角,就做历史的主笔,这是记者的光荣。卫兵不违天时,不辱使命,为历史存照,为社会尽责。

  作家梁晓声认为:因为新闻记者的存在,时代发展的脉络更加有迹可寻。卫兵这样配有大量摄影图片的书,不仅给历史留下许多珍贵的资料,还能使人的回忆和思想清晰起来。

  刘卫兵在后记中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和我们的今天。摄影伴我成长,也伴我度过人生最美好的30年。这本书中的图片和文字既是一个摄影人几十年摄影实践的总结和思考,也或多或少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一段历程。这本书是献给激情燃烧的岁月,更是写给喜欢摄影的朋友们的,因为爱摄影让我们成为近在迟尺或远在天涯的朋友,彼此息息相通。

  【附录】

    《摄影实战手记》序言:

  小细节里大时代

  (王文澜,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

  我照相,他也照相,我比他年纪大,拍照的年头自然也长一点,没想到这成了让我给他写序的理由。我和刘卫兵原本不认识,是通过观看作品知道了对方的名字,逐步相识成了知己,看来偶然的瞬间邂逅,隐藏着必然的一拍即合。

  上世纪90年代参加图片评选,在众多来稿中,我被一个画面所吸引:中间是周南,左边是李嘉诚,右边是霍英东,三位都是在香港的重量级人物,他们一起在会议晚宴上看演出。对摄影记者来说这是“最没戏”的时候,应该收起相机喘口气了,但是平凡之中见非凡,不易察觉的机会悄然而至,善于观察的人出彩了:恰如其分的光线运用,神态各异的凝视与悠思,准确选择的角度与站位,司空见惯的场面提炼出不同凡响的佳作。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情有独钟,并没有得到大家的共识。我想,好照片应该获得应有的认可,于是力荐给《人民摄影》报的摄影比赛评选,荣获了年度大奖。这是重大题材容易被忽视的小细节,其包容的时代含量一言难尽,经得住反复的思辨与品读。后来在大量的香港回归图片里,这幅《面向97》以其独树一帜的纪实魅力脱颖而出。

  细微之处见匠心,来自卫兵在日常生活中的留心。周末一家三口逛街,一不留神就不见了踪影,他不是对周围一切熟视无睹的人,常常在颦蹙之间渐入沉思。相机或手机是他得心应手的速写本,不动声色之中静静地按下快门,尽显职业本色。他可能刚刚完成重要新闻采访,就像变色龙一样转换角色,痴迷于市井的活色生香,看常人看不到之处,想凡人想不到之时,竟置家人于不顾,这是何等的魂牵梦绕,走火入魔,这就是他观察、体验、纪录生活的日常节奏与生动写照,也正是作者著书立说的厚重功力和坚实基础。

  从业三十多年来,作者足迹遍布海内外的国事、民情、战地、灾区,从日常新闻到突发事件,从百姓生活到重大访问,敏锐的视线与感知的视觉,使他在各类新闻题材里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相比有些同行,拍的好未必写的好,写的好不一定拍的好,而作者历经无数次的按动快门,百万字的采访文稿,使他闻一以知二,历炼成为文武双全、图文并茂的两栖记者。他两条腿走路,加上注重自我编辑整理资料的意识,使他获取了“三足鼎立”的制衡之功。

  摄影的实践性最强,不管你什么来头,说破天也要到现场一试身手。作者根据多年实践心得,总结出“临门一脚”的十八般武艺,最终还是归为三个字:用心拍。你的劲头再九牛二虎,你的器材再眼花缭乱,如果没有清醒而有准备的判断,只能疲于奔命的满场飞,成为器材展示的模特。

  看上去貌似简单的拍照,似乎登堂入室已经没有门槛,影像从未像今天这样,水银泻地般地融入生活。如今摄影逐步成为物质消费的文化需求,上升到艺术创作的精神层面。

  作家与画家不出房门也可以创作,而拍照如果不身临其境就会一事无成,什么都不是。犹如地质工作者在群山峻岭中点石成金的探矿过程,一无所获是寻常的工作状态,拍不出好照片同样是摄影人的家常便饭,只有沉住气,所有的长期积累才能在剎那间偶然得之。

  一张照片只是一张纸,为什么会有吸引力?同是二维空间,绘画是在白纸上从无到有的添加,摄影是删繁就简去伪存真的筛选。同为时间艺术,音乐是音符之间节奏旋律的变幻莫测,摄影是凝固之中举重若轻的真实再现,两者都是始于无言之处。音乐是耳听为虚,摄影是眼见为实。听觉、视觉、感觉,相互影响作用。什么时候按下快门?这是瞬间局限的自我挑战,毫厘之差定胜负,早点晚点都会与好照片无缘。所以作者艺高人胆大,常常自己跟自己较劲,在小细节里见证了大时代。

  摄影是现代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新生代,其多元的知识结构与充满活力的本质,在科学、历史、社会间摇曳与贯通。照片神奇的让时间停住,静止的观看产生无穷尽的思绪与联想。

  成熟的摄影者应该成为拍摄现场的隐身人,从动机跑位到器材装备都应该适可而止,只有静如处子的知止,才是揭示真实的保障。马达连拍提供了动如脱兔的技术支持,扫射是激流永注,点射是水滴石穿,点到为止的瞬间应是独一无二的选择。由此可见,摄影是讲年头的事,瞬间的包浆承载着年代的厚重,展示了人类文明生活的记忆。

  处在亿万人拍照的影像时代,本书讲述了不同采访和生活场景的实战中,如何捕捉生动瞬间的拍摄细节和技术运用,字里行间诠释着什么是好照片,如何拍出更好的照片。好照片是情商与智商的碰撞;是景深与情深的结晶;是文字难以道明不可替代的定格;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潜台词;是当代大视野宏观与微观的潜移默化;是绵延跌宕间可遇不可求的史海钩沉。

  拍出会说话的照片,意味着不说大话、套话、空话。在众人眼中,拍照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摄影就是难在太容易了。一辈子拍了成千上万,能留下来的只是凤毛麟角。 一图胜千言是渴望,一图胜十言,胜百言是希望。就像卫兵一样,每时每刻孜孜不倦的拼搏,汇成千言万语,书写出中国改革开放的影像纪实。

  跨世纪的中国四十年,翻天覆地的巨变,不但超乎国人的想象,同时让世界刮目相看。中国像一个沸腾的大工地,十四亿人民的冲天干劲,犹如滚动的岩浆迸发出难以想象的能量,这是迄今为止世界经济史最伟大的实践,中国成为外国摄影师向往的国度,所到之处都会涌现出令人叹为观止的见闻。相对旁观者清的国际友人,我们更不能当局者迷,在大数据时代,任何突发事件都会记录于众目睽睽之下,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生活细节反而不那么吸引眼球,更容易让人熟视无睹,稍不留神就会给历史留下空白。

  我们处在千载难逢的伟大时代,随时面临预示变革的节骨眼,读者会在书中发现历史进程的精神支点,作者在其间遣词造句,顺理成章,这些无数的记忆碎片经过历史车轮的碾压,必将成为充满智慧的心灵之镜。

【来源:星辰在线】

标签: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