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
标准
超大
理论研究|陈睿瑜: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之源
星辰在线2020-07-08字号:

  “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我们党作出的庄严承诺。”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对各地脱贫攻坚成效进行全面检验,确保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坚定了全党全社会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决心。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从哪里来?笔者认为,这主要源于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信念、党和政府的信用、脱贫攻坚已取得巨大成效四个方面。

  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源于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共产党因信仰马克思主义而诞生,也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而壮大发展。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赢得了革命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和制度;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真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仍然是我们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伟大认识工具。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是贫困的根源,提出反贫困就是要消灭贫困,实现人类共同富裕。我们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遵循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积极践行,定能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信念。理想指引方向,信念决定成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需要将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和基本国情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改革开放以来的扶贫工作,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中国特色扶贫开发模式,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为中国和世界减贫事业作出巨大贡献。实践证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的唯一正确选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因此,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源自在党的领导下,有坚定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胜信念的力量支撑,为消除贫困、迈向复兴,增强了拼搏的勇气和韧劲。

  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源于党和政府坚守职责信用。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起,就是最讲信用的党,也因此深受人民拥护爱戴。无论是革命时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改革开放时期韬光养晦、发展才是硬道理,还是新时代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管面对任何艰难险阻,党从来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毛泽东同志在瑞金临时中央政府处理观音石“官司”时曾说:“政府是为人民做事的,政府更要有根,政府办事也要言必信、行必果,言行一致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共产党最讲信用,不讲宗派那一套。”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我们党最讲认真,言必行、行必果,说到做到。”面对疫情影响和脱贫攻坚收官之战的艰巨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各省区市都层层签了军令状,承诺了就要兑现。”在疫情内外防控压力陡增的情况下,也要排除万难坚决完成脱贫目标任务,彰显了党和政府从来都是最讲信用的,体现了责任担当,增强了人民对如期实现脱贫的信心。

  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源于已取得决定性脱贫成效。疫情影响扰乱了经济社会发展节奏,却阻挡不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定步伐。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方面最大规模会议;4月在陕西、5月在山西、6月在宁夏,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督战”脱贫攻坚主战场,攻克“贫困的最后堡垒”。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扶贫足迹遍布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里程11万多公里,贫困人口由9899万人减少到551万人,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创造了世界性脱贫奇迹,取得了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接近完成、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贫困治理能力明显提升、中国减贫方案和成就得到了国际普遍认可等六大决定性成就。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中国还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建立了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健全了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创新了扶贫开发方式,完善了脱贫攻坚的责任体系、投入体系、动员体系、监督体系和考核体系等。这些经验、制度和效能,坚定了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

  基于以上四个方面,我们坚信,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定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市基地特聘研究员,长沙学院教师)

【来源:长沙晚报】

编辑:张妙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