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干促乡村振兴的浏阳行动

央媒看长沙 | 2018-11-20 15:01:41
星辰在线 | 编辑:邓婷

  ——湖南省浏阳市以“10+3+3+3”工作机制推进乡村振兴纪实

  乡村振兴关键靠什么?

  以实干促振兴!在今年全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推进会议召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坚持以实干促振兴,遵循乡村发展规律,规划先行,分类推进,加大投入,扎实苦干,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

  “乡村振兴是干出来的。”湖南省长沙市委常委、浏阳市委书记黎春秋认为,“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就是乡村振兴的行动指南,也是对地方实践乡村振兴设置的重大考题。总书记出了题,我们就要答好卷,将乡村振兴干什么、谁来干、怎样干的问题在实践中一一解答。”

  实干兴乡村,行动出真知。《浏阳市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鲜明提出,推进“十项重点工程”、探索“三会”工作体系、完善三类要素平台、建立“三制”推动机制的“10+3+3+3”的工作路线图。

  “品牌强农特色产业建设工程等十项重点工程全是干货,聚焦事,重在解答干什么的问题;市、乡、村三级分别成立乡村振兴研究会、推进会、议事会,聚焦人,重在解决谁来干的问题;三类要素平台(农村资源流转交易平台、智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乡村振兴志愿者服务平台)和三制推动机制(工作清单制、项目申报制、督查考核制),聚焦方法,重在解决怎样干的问题。”浏阳市委副书记邱山东认为。

  在这样精细的行动路线图引领之下,浏阳全市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精彩画卷徐徐展开——

  通过生态田园特色村镇建设工程,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让乡村振兴生态宜居的“面子”美起来。

  通过扩源增收集体经济发展工程,消除90个集体经济薄弱村,让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里子”实起来。

  通过成立研究会、推进会、议事会,集聚各类人才参与乡村发展,让乡村振兴人才夯实的“柱子”撑起来。

  通过构建智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信息技术和农业“连线”,让乡村振兴“互联网+农业”的“路子”宽起来。

  实施十项重点工程:将实干作风带给群众,确保落地见效

  乡村振兴,要干的事很多,该重点干什么?

  在千头万绪的工作中,紧扣乡村振兴战略20个字五个方面的总要求,浏阳市委、市政府结合资源禀赋锁定十项重点工程:“多规合一”村庄规划提质工程、“品牌强农”特色产业建设工程、“百社千户”新型主体培育工程、“科技兴农”农技人才培养工程、“绿水青山”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生态田园”特色村镇建设工程、“乡韵乡愁”乡村文化传承工程、“开源畅流”金融支农服务工程、“扩源增收”集体经济发展工程、“三治结合”乡村治理提效工程。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之基。在浏阳市副市长王坤球看来,唯有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才能让特色农业产业兴旺起来。

  浏阳原来的品牌多而杂,上千个农业产品,能记得住、叫得响的却极少。“要‘农’缩出精华,一山(大围山)一河(浏阳河)是浏阳特有的农业资源优势,要把资源优势转化成品牌优势,就要重点念好‘山河’经,唱响‘山河’戏。”王坤球认为。

  11月2日,在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大围之珠”大围山梨载誉而归,捧回了农产品金奖。“大围山梨”在全国农交会上大放异彩的背后,凝聚着浏阳市在“品牌强农”特色产业建设工程中的精心打造。

  为了打响“大围山梨”的品牌,浏阳一直在行动,特别是今年以来以实干作风扎实推进农业品牌建设。2014年5月,“大围山梨”正式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认证后,大围山梨的面积三年内扩大了一倍增长。今年3月,湖南农产品地理标志现场推进会在浏阳召开,以此为契机,浏阳对大围山水果进行了全面的提质升级;今年7月,湖南首家县级农业品牌运营中心成立,大围山梨成为品牌运营中心的明星产品;今年8月1日,“大围山梨”通过验收,成为湖南首个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

  一个单一品牌带动一个品牌集群。如今,浏阳市围绕“大围山”和“浏阳河”两个主打品牌,将“大围山”的桃、李、梨,“浏阳河”的米、油、茶作为特色产业重点扶持。

  “好产品要想方设法‘走’出去,让其品牌‘响’起来,好生态则要想方设法‘留’下来,让游客带动乡村人气‘旺’起来。”浏阳市农业局局长谢波说,“生态田园”特色村镇建设工程就是要解决村镇生态美、农民生活富的问题。

  “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浏阳市张坊镇田溪村党支部书记李纪煌感慨地说。田溪村位于大围山下,境内有第四纪冰川石球石貌遗址,沿线有15公里的西溪磐石大峡谷,是极好的旅游资源。可田溪村多年来虽怀抱“金银山”,却顶着“贫困帽”,只能“肩扛竹木养家,手持犁耙糊口”。

  思路一变天地宽。以“生态为本、特色为源”,田溪村确立了“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子,打造西溪磐石大峡谷风景区。

  要让环境变成生产力。光说不行,还得实干兴村。说干就干,李纪煌带领村民起早摸黑,着手开展“五治”行动,全体村民共投入义务工2000多个,拆除影响村容村貌的残余破屋60余间,清理河道1.5千米,建设景观水坝11座,拓宽和白改黑主干道1.8公里,粉刷民宿外立面28栋。利用闲置房屋开办了农家书屋、道德讲堂、农耕文化园、垃圾分类分拣中心,铺设沿河观光步行道2.5千米……

  如今,游客山林上看竹、峡谷中赏石。270万年前的大石头,过去在村民眼中是荒芜的“废石”,现在变成了游客眼中的“宝石”。西溪景区2017年至今接待游客近8万人次,村民创收近500余万元。

  探索三会工作体系:将能干人才留在乡村,众议众筹众管

  十项重点工程,要想件件有着落、事事有结果,关键要靠谁来干?

  “对我们浏阳来说,三级书记抓振兴,众人划桨开大船。”黎春秋认为,乡村振兴归根到底靠人才。为此,浏阳市委、市政府今年探索建立了市、乡、村“三会”工作体系,市级成立乡村振兴研究会,乡镇(街道)成立乡村振兴推进会,村(社区)成立乡村振兴议事会。

  “产业振兴,要因地制宜,发展主导产业,实行一镇一品、一村一特。”今年6月22日,在浏阳市乡村振兴农业特色产业规划研讨会上,浏阳市乡村振兴研究会通过共商,认为要依靠发展特色产业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比如葛家镇鸡肠子辣椒独一无二,就要三级联动、一心一意扶持鸡肠子辣椒产业做大做强。

  为了让一根辣椒红透半边天,市级研究会把脉定调,乡镇推进会全力推进。“我们有许多老农匠跑到海南去种辣椒,我们支持他们当‘候鸟’,但更希望这些能干人才留在本地乡村做产业促发展。因此我们既要从资金支持、项目配套、品牌创建等硬实力方面助推产业发展,又要发挥当地老农匠等能工巧匠的作用,从错季种植等技术软实力方面进行不断研发,这样让农户可以安心干事创业。”在葛家镇乡村振兴推进会上,葛家镇党委书记戴圣伟表示。

  为了让错季节种植技术落地见效,今年9月底,在鸡肠子辣椒种植基地金源村,村级议事会召集能工巧匠、技术达人众议对策。“利用现代设施农业,可以弥补冬季本地没有鲜椒上市的空白。”葛家能匠、金源村77岁的“辣椒大王”杨意红提议。

  一算成本账,村民纷纷举手赞成。“其他地方将辣椒树扯了的时候,我们却种上了葛家鸡肠子冬季辣椒。”杨意红说,11月,金源村的鸡肠子辣椒花开得正起劲,这个冬季,葛家鸡肠子冬季辣椒将首次上市,价格预计比平常高出5元/斤,农户每亩能增收2500元。

  群众的智慧是无限的,正是“将话筒交给群众”、将产业振兴的主导参与权交给父老乡亲,最大程度地激发出了人民群众“能干事、干成事”的潜力。

  通过村(社)议事会,如果说金源村经过众议,“议”出了一根辣椒提升的价值;那么张坊镇田溪村通过众筹,“筹”出一个村集体经济的壮大;官桥镇苏故村则利用众管,“管”出了一片村庄人居环境的秀美。

  省级贫困村田溪村虽然2017年已经脱贫,但村集体经济仍然一片空白。田溪村谋划从脱贫摘帽到乡村振兴的跨越发展。

  虽然有着好山好水好石,却因没有资金,旅游开发后劲不足。“等、靠、要不是办法,靠自己才有出路!”李纪煌在外引进老板失利后,将在外创业务工的村民召唤回来,以回乡能人为带动,自己当老板,发动群众通过“众筹”的方式,组建旅游公司,立志带领群众把大乡村打造成大景区。农户以现金、土地、务工形式等各种方式入股,仅在产业和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西溪片区242户,一共190户参与“众筹”,筹得资金近1000万元,全部投入景区建设。

  今年7月22日,田溪村的“乡村旅游”项目开始试营业,精心打造的西溪磐石大峡谷风景区正式对外开放。截至目前,景区和游乐项目门票收入近200万元,按照10%的股份算,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将达到20万元,终于告别了多年的“零”收入。

  浏阳市官桥镇苏故村,东边跟醴陵接壤,南边与株洲城区交界,村民一度认为苏故村属于边缘化的“三不管村”,对于村里的各项事务也放任不管。

  苏故村有一条穿村而过的涧江河,原本是官桥镇水资源最丰富、生态资源最好的村庄。然而,前些年村民养猪、养鸡,随意排污,脏了臭了没人管,一汪好水变成了“恶”水。

  如何盘活这“沉睡”的水资源?首先必须养好一河清水。官桥镇采取“禁、治、养”三步走的方式改善涧江河生态,全面落实河长制。经过共管共治,涧江河逐渐变得清澈透亮了,依托丰富的水资源,苏故村打造的湖南首个“垂钓小镇”也清新亮相。

  为了维护来之不易的生态环境,村民把景区内的事务当成自家的事来管,自觉维护景区尤其是涧江河的洁、净、美。“不扔一片垃圾在河面,不留一点污染在村里。”苏故村党支部书记潘昌武自豪地说,村里从“三不管”到“众人管”,人居环境好了,游客也越来越多,步入了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良性循环。

  三个平台三项机制:将巧干“双手”交给乡亲,培育兴村里手

  乡村振兴到底要怎么干?

  “总书记要求,‘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才能成为善于驾驭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行家里手。”在浏阳市委副书记、市长吴新伟看来,要干成乡村振兴这件大事,既要实干又要能干,更要巧干。要按照中央、省、市要求,善用“两双手”,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

  据此,在乡村振兴干事创业的过程中,浏阳坚持把该放给市场的放足放到位,该政府管的管好管到位。工作清单、项目申报、督查考核,这些都是政府的份内事,所以浏阳建立了“三制”推动机制;而土地流转交易、资金、技术、人才,这些各类发展要素能够巧借市场资源的,就将市场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因此,为了让农村土地等资源、技术、人才等优质要素向乡村汇聚,撬动市场主体能动性,浏阳市搭建和完善了三类要素平台——农村资源流转交易平台、智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和乡村振兴志愿者服务平台。浏阳市农业局副局长刘茂柱认为,农村资源流转交易平台,利用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巧用公司,交给市场化组织托管运营;智慧农业信息平台联姻互联网,巧借平台,实行商业化全程运作;志愿者服务平台,巧联社会,开展公益性社会化服务。

  今年7月,浏阳市启动了湖南省首个县级智慧农业管理平台。这一平台,重点瞄准三个链接:生产链接市场,使消费者对产品有信心,让消费不再难;金融链接产业,使银行对农业有信心,让融资不再难;技术链接基地,使农民对发展有信心,让效益不再难。

  沿溪镇沙龙村是长沙市万亩蔬菜示范区的核心区,也是浏阳最大的蔬菜种植基地。“全村近4000亩的蔬菜,以前基地管理处处需要人工,现在能通过实时监控,随时发现菜地的情况。哪里需要浇水、施肥,哪里有虫害需要施药,都能及时监测出来。”沙龙村党支部书记罗平春说。

  通过平台的农产品质量溯源体系,消费者只要掏出手机一扫,屏幕上立即跳出农产品的产地源头、商品详情、生产过程、品牌信息以及检测信息。眼见为实,通过质量溯源体系,消费者对一个果、一兜菜,从产加销各环节都做到心中有数。

  “消费者需要确保‘舌尖上的安全’,而互联数据打通了消费端对生产端的信任,我们‘沙龙’牌的绿色生态菜甚至还长在地里,就已经被提前订购,附加值提高了30%-40%,真正实现了销路不愁且优质优价。”罗平春说。

  数据多跑路,人工少费劲。智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赋予农业以智慧,改写了传统农业的生产、管理、营销方式,让乡村振兴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疾行步稳。 晨风炜彤谢敏

【来源:农民日报】

标签: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