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医疗圈”,很有中部崛起的风采
来源:7月18日《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帅才 苏晓洲 阮周围 王烁
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六省经济总量约占全国五分之一。中部三甲医院数量约占全国五分之一,拥有湘雅、同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华大学附属医院等“国家队”医院和全国排名靠前且能“逆吸”城市乃至外省患者的乡镇医院群。
近年来,中部地区优化医疗资源布局,一批“国家队”医院在服务公众卫生健康、承担社会责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国家队”医院辐射面覆盖海内外
通过智慧医疗、建设医联体、医疗援外、医疗“出海”等方式,中部“医疗圈”扩容提质,“开门办院”,辐射面覆盖海内外。
在湖南长沙,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借助5G技术开展远程数字诊疗,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下沉。
近年来,湘雅医院牵头建设的“湖南省医养结合智能服务平台“,为辖区老年人特别是失能、半失能人群提供医护上门服务。新华社记者陈思汗 摄
湘雅医院放射科教授熊曾是肺癌早筛项目负责人,她告诉记者,近年来,湘雅医院引入互联网云平台及人工智能技术,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创新模式,从帮扶基层医院到促使基层医院“自我造血”,让早期肺癌患者看病不出县,就近就能接受优质医疗服务,实现超过80%患者本地完成肺癌诊疗。
“如今,外地的患者也能享受到湘雅医院专家的远程诊疗服务。”湘雅医院院长雷光华介绍,湘雅医院与省外18家医院建立了友好协作关系,免费提供人才培训、业务指导等,与湖南省14个市州69家医院建立了双向转诊、定点指导关系。
湘雅医院在积极创建综合类国家医学中心的同时,立足重大疾病诊疗需求,着力建设国家神经疾病区域医疗中心,并以输出模式高标准建设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江西医院,2023年输出与平移了58项新技术与新项目,其中10项新技术填补了江西省区域内的空白。
为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位于郑州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形成了“一院多区”城市医疗集团发展模式,各个院区学科错位发展、标准化管理。
进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大厅的一站式服务中心,记者看到,医院设置了老年友善服务站,为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人提供免费的全程陪同就诊服务。
“过去,我们为了确诊了解下一步治疗方案,得挂几个科室的专家号,得到的答案还不一样。”患者家属王女士回忆起过去就医过程不由得感慨,“现在方便了,一次挂号,专家们聚在一起共同为我们提供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如今,郑大一附院对备案MDT团队进行整合优化;制定完备的MDT团队工作流程,构建以专科为基础,以病种为抓手的诊疗流程,重点打造乳腺肿瘤、肝胆肿瘤等学科首诊MDT诊疗服务。
“医院强化患者需求,推进医学技术创新,发挥城市医疗集团牵头作用,不断提升工作水平,让老百姓感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郑大一附院党委书记王成增说。
在中部,更多医疗中心正在崛起。南华大学校长张灼华介绍,南华大学8所直属型附属医院,分布在衡阳和长沙两地,开放床位超过1万张,年门急诊量约600万人次,年出院病人约40万人次,年手术量约20万台次。
“深化校医合作,打造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南华大学衡阳医学院党委书记曾国说,2022年,湖南省妇幼保健院成为南华大学附属医院;2023年,湖南省职业病防治院成为南华大学附属医院……校院持续深化医教研合作,建立特色鲜明的妇幼健康、出生缺陷、职业卫生教学和科研体系,陆续创建了“国家职业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妇产区域医疗中心”和“国家职业病区域医疗中心”。
在湖南省衡阳市,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ICU的医务工作者对患者进行救治(2023年1月22日摄)。(曹正平摄)
除了服务区域,不少医院还辐射海外。近年来,湖南、湖北、河南、安徽等多地医务人员“输血”“造血”并举,积极实施中非对口医院合作机制项目,深化卫生健康领域交流合作,为深化中非友谊、促进中非合作贡献力量。
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李小松介绍,湖南自1973年派出第一支援外医疗队以来,实施了“光明行”、妇幼健康工程、对口医院合作机制等援外创新项目,诊疗患者逾100万人次,为非洲培养了大批医务人员,结下了深厚友谊,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近年来,湖南省承建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塞拉利昂中塞友好医院、湖南省人民医院—津巴布韦帕瑞仁雅塔瓦医院2个中非对口医院合作机制项目。湖南省积极推进湘雅医院与塞拉利昂中塞友好医院共建心内科、眼科和耳鼻喉科3个重点专科,推动湖南省人民医院—津巴布韦帕瑞仁雅塔瓦医院打造呼吸与危重症专科和远程医疗、技能培训2个平台建设。
乡镇医院群“逆吸”城市患者
在大医院的强势面前,“小医院”还有没有出路?
对于这个问题,中部一些基层医院给出了让人意想不到的答案。
据《2023中国乡镇卫生院综合实力千强排行榜》,湖南县级市浏阳市有6家医院上榜前100强,其中集里医院、浏阳市骨伤科医院分别位列第一、第二名。
过去,由于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能力不强、家庭医生制度不完善等原因,城市大医院一度对基层医疗机构造成医疗资源、优秀医疗人才、患者、医疗费用等四方面的“虹吸”,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大医院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记者在浏阳市乡镇医院调研发现,浏阳市医疗机构大力推行智慧医疗、互联网医院等新模式,医联体建设逐渐完善,基层诊疗能力得到提升,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甚至出现“逆吸”城市乃至外省患者的现象。
——注重患者需求差异化发展,每个医院“专病专治”有特长。
五年来,记者持续跟踪调研浏阳市的基层乡镇医院群发现,每个医院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集里医院的神经内科发展成为特色,浏阳市骨伤科医院以中医骨科闻名于省内外,而浏阳市妇幼保健院聚焦妇女儿童疾病诊疗,关注产前筛查和生殖医学发展。
近期,集里医院引进了5G移动卒中(中风)溶栓车。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帅才摄
近日,记者在集里医院看到,这里引进了一台5G移动卒中(中风)救护车,车内配有移动CT、生化检查等设备,相当于一个移动的急救站,为患者提供“上车即入院”的急救服务。集里医院院长赵黎明告诉记者,医院急救中心在接到脑卒中患者呼救后,这台配备有5G移动信号的移动卒中救护车,能够及时抵达救治现场,可直接在车上展开卒中急救,包括心电监护、车载移动CT颅脑扫描、生化检查检验、远程会诊、溶栓等操作,打破了传统需要到医院才能开展CT检查和救治的模式,节省黄金救治时间。
在神经康复医学中心,针灸理疗、运动治疗、器械治疗等一应俱全。记者看到,一名43岁的男性病人因为肢体偏瘫,正在使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恢复下肢步态。神经医学中心康复中心病室主任刘琼介绍,辅助康复器材配合康复训练,能够起到外骨骼支撑作用,帮助病人早日适应步态,增加病人的康复信心。目前,该中心每天治疗上千人次。
“快,患者生命垂危,立即送到ICU治疗!”近日,70岁的严重肾病患者黄女士突然出现左侧肢体乏力,迅速进展为四肢乏力,无法行走。黄女士的家人将其从老家送至浏阳市集里医院就诊,入院后由于病情进一步恶化,转入ICU治疗。
经过重症医学科团队的全体努力,5次血浆置换术后,黄女士的上肢肌力和下肢肌力逐渐恢复,并成功脱离呼吸机,顺利转出ICU。像黄女士这样的患者,每天ICU都要收治20多个,其中有很多是来自周边省份的重病患者。
——重视医务人员发展需求,让一线骨干干事有激情。集里医院重症监护室副主任朱春霖告诉记者,医院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在绩效考核、评先评优、职称评定、业务培训等方面向一线骨干人员倾斜,让真正干事的人有激情、有动力。
“始终关注医务人员发展需求,越来越多医护人员在基层医院收获成长。重视人才、引进培养人才,建设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是基层医院能发展的关键。”赵黎明说。
近年来,集里医院的医疗业务建设也得到持续增长。2023年,全年完成门诊65.97万人次,收治住院6.42万人次,完成手术17070台。特色专科建设做精做强,神经内科、眼科省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扎实推进,神内眩晕、帕金森、介入、重症、康复、眼底病、眼外伤等亚专科建设成效突出。
近年来,全国出生人口数持续下降,一些妇幼保健机构业务发展遇到困难。但在2023年,浏阳市妇幼保健院医疗服务人数增长幅度位居全国妇幼保健机构前列,逆势上扬的基层妇幼保健院有何诀窍?
“医院以母婴安全为目标,深挖潜能、转型提质,做强传统专科,做强重点学科,协同发展,根据患者的需求调整医院的发展方向,一切以患者为中心。我们建立了长株潭都市圈唯一的县级产前诊断技术服务机构,与湖南省妇幼保健院开展了远程联合门诊会诊,方便湘赣边界的患者就医。”浏阳市妇幼保健院党委书记黄其美说。
这是浏阳市妇幼保健院内的儿童保健中心一角。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帅才 摄
在黄其美看来,基层医院要发展,必须有敏锐的“眼睛”,根据患者需求调整学科发展方向。比如,医院在调研中发现,近年来女性甲状腺结节患者有增长趋势,因此开设甲状腺专科,建立上联湖南省肿瘤医院、下联基层卫生院建立三级联动的甲状腺疾病防治中心。浏阳市妇幼保健院借力远程医疗的形式,在就诊、复诊和手术指导的过程中,患者能足不出户地享受三甲医院的看诊和指导,医院的服务能力也同时增强,从零起步完成甲状腺手术数百台。
“医院需要从患者需求出发,让医院差异化发展,尊重患者的就医体验,重视患者的口碑。”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处处长陈鸿君说。
“医疗圈”持续崛起路在何方
——主动作为,面向西部辐射。雷光华认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不仅可以提高中部地区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还能够为中部经济崛起提供坚强的健康保障、良好的营商环境和新型发展机遇。大型公立医院应该在高水平创新和高效能转化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为实现医疗器械、装备以及药品试剂的国产化替代作出贡献。同时,崛起的中部高水平医院还应该主动担当作为,辐射带动西部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真正做到在能力上支撑、在技术上指导、在管理上示范、在发展上引领。
——教育先行,培养更多人才。“人才是医学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党委书记常实说,湘雅医学院积极推进以新医科建设为统领的医学教育模式改革创新,从课程设计、平台建设、师资梯队、教学方式、国际交流、评价体系等多维度组织实施,着力提升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创新和实践能力。常实建议,中部医院高质量发展需要引育高层次人才、打造科研平台、培育优秀学子,推动医学学科高质量发展。应持续推进医教研协同发展、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医学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医学教育改革是医疗服务提质的最大变量。”张灼华说,南华大学国内首创免费医学生计划,从2020年起,自筹经费1.75亿元,连续15年免除50%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学费和住宿费,对于培养医学人才有促进作用。他建议,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加大对医学生的培养和关爱。
——深化改革,促进三医协同。陈鸿君建议,中部“医疗圈”高质量发展需要系统推进深层次改革,持续深化三医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医疗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探索以“国家队”医疗机构为龙头,提升专科能力和病种诊疗能力,辐射基层医院,提升群众就医获得感。
——拥抱世界,共赴使命担当。李小松建议,继续加大中外医疗技术培训交流、传染病防控与救治、中医药推广、远程医学平台搭建等方面的合作,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更大力量。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