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浏水之滨,波涌多彩江背——长沙县江背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综述

省媒看长沙 | 2023-11-24 11:27:21
星辰在线 | 编辑:李可欣

风景宜人的浏阳河江背段。

风光旖旎的江背镇印山天玺湖。

江背镇五福村的水银坝成为网红“打卡地”。本文图片均由江背镇政府提供

  星辰在线11月24日讯 据湖南日报(记者 周小雷 卢木森)报道,五福村油菜花海,边赏花边品美食,“流量”变“留量”;“新农人”直播拓销路,“容器苗”带动群众就业增收;大美印山村,天玺湖游客倍增,好风景变身“好钱景”;“江背好邻”走村入户,基层自治触角延伸到家家户户……近年来,长沙县江背镇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坚定不移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争创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乡镇,在山林河湖之畔、阡陌纵横之间,一步一脚印、一岁一耕耘,全方位上演乡村振兴江背“好戏”。

  建圈强链,江背好戏连连看

  “一渡两河三上岸,四洲五里六筒车。”斑驳的筒车,参天的古树,依然静立在江背镇金洲村的浏阳河边,一首悠长的《筒车谣》在河畔浅吟低唱。

  初冬时节,行走在金洲村三叉河沿岸,十里水杉层林尽染,沿着“水杉隧道”,可以尽情体验一番乡间慢生活。

  “现在,学法、懂法、保护环境已成为村里每个人的行动自觉。”金洲村的百姓们深深懂得,这里种的不只是一棵树,更是一种生态和法治理念的传播。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今天的金洲,走出了一条绿色与法治融合的发展之路,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湖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等荣誉。

  塑造农村新风貌,既要顾“面子”,也要管“里子”,如何做到“兼收并蓄”?

  “近年来,江背镇通过强化组织引领,鼓励群众创闯干,探索村+企、村+村‘双向抱团’发展模式,辐射带动村集体产业发展。”江背镇党委书记苏波介绍道。

  今年,在江背镇党委政府规划调度下,以福田村为主导的5个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和3个家庭农场集体参与申报长沙县2022年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项目,采取资源“联”享、利益“联”接、产业“联”盟的方式共同建立集体经济联合体,助力村级集体经济“提质增速”。

  “等冷库投入使用,仅福田村村集体经济就能创收30余万元。”在苏波看来,“双向抱团”充分利用了各村(社区)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实现了乡村产业有发展、集体有收入,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力。

  建圈强链,扩群谋新。这些年,江背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初步形成以天大生物、锦绣江南、自成肉牛等为代表的现代农业企业集群;通过“盘活+入股、筑巢+引凤、流转+服务”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引进各类企业盘活村(社区)集体资产;充分用好生态资源优势,积极推进浏阳河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乌川湖,印山湖,五福村稻田艺术、油菜花海,金洲村十里水杉、露营基地等江背美景远近闻名,今年全镇接待游客量超12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8000万元。

  同时,作为长沙县工业火种策源地、老牌工业乡镇,江背镇抢抓省级汽车制造配套产业园落地和省级机械制造特色小镇建设历史机遇,梅花工贸新区招商引资项目11个,总投资超120亿元。让工业产业链延展植入乡村,把工厂办到群众家门口,让农民变身“产业工人”,既有效解决了群众就近就地就业难题,又有效解决了企业招工难的问题。

  唱念做打,江背好戏展身手

  江背有好戏,好戏怎么唱?

  在江背大戏台上,广大新农民、新企业、新产业竞相登台,出将入相,唱念做打,一展身手。

  好戏得有好导演、好剧本。江背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当好乡村振兴“总指挥”,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党建聚合力创新项目”。建立完善“镇—村—组—党员联户”四级党建微网格治理体系,全面推行“屋场夜话”“周五群众工作日”等创新做法,打造“江背好邻”特色品牌,充分发挥“三长”在服务基层党员群众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立起江背“四梁八柱”,写好剧本开演。

  好戏还得有好角儿,江背广大新农人、乡村能人以及科研工作者,是村村好戏的主角儿。

  在江背镇五福村,36岁的返乡创业青年陈昱通过发展容器育苗,扮靓了农家小院,带来了“美丽经济”,被称为乡村“园艺师”。

  在江背镇印山村,“70后”女“牛倌”郭为波坚持走绿色生态的养殖道路,生产的“汉牛”鲜、腊牛肉深受老百姓的信赖和喜爱。同时利用自身产业和技术优势,通过产业帮扶为群众带来达150余万元的分红。

  唱戏,讲究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哪一项不到位,都会影响整台戏的效果。同样的道理,打造乡村振兴江背样板,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好戏全凭真功夫。

  漫步江背镇印山村,天玺湖,风光旖旎,景色秀美,湖边围绕着狮王庙、天玺寺等景点,一步一景,让人仿佛置身山水画中。围绕高标准,印山村狠抓环境卫生整治、人居环境改善,着力在绿化、美化、亮化上下功夫,村集体和印山台公司累计投入3亿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村史馆,让村民致富思源,传承奋斗精神,印山村不仅“外在美”而且“内涵美”。

  近年来,江背镇立足自身资源禀赋,高标准推进建设29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点,投入1300余万元建成“水美湘村”,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创新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百千万”工程,扎实推进“厕所革命”三年攻坚行动,改造厕所10186处,实现人居环境共治共享。加强水域污染防治,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努力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

  有板有眼,江背好戏各不同

  “村村有好戏,家家各不同。”江背镇主要负责人认为,在打造乡村振兴江背样板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每个村的特色资源,充分利用优越的区位,实施“一村一品”的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探索出可圈可点、有声有色、有板有眼的路径模式。

  金洲村抓住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的契机,与浏阳河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深度融合共建,重点建设了法治大道、宪法广场、皋陶书院、法治书屋等项目,推出法治研学课程。

  天玺湖碧波荡漾,非遗麻姑井米酒酒香扑鼻,印山村深入挖掘传承、创新利用本地非遗资源,积极推动非遗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五福村依托万亩油菜花的生态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花海经济”,通过提升旅游服务能力和水平,实现农文旅深度融合,让游客流变为现金流。

  在梅花社区,位于湖南汽车制造配套产业园旁的锦绣江南生态农庄和龙头井现代农庄通过转型升级,拓展商务休闲新业态,致力打造园区“后花园”。

  从浪漫的油菜花田到各类特色民宿,从赏心悦目的创意农田画到设施完善、体验项目多样的特色景区……江背镇各村(社区)在农文旅融合上玩出了有板有眼的新花样。

  江背镇,绿色长廊、红色沃土,十步遇芳草,十室有忠士。这里有“永远的先生”徐特立、“红色管家”熊瑾玎、还有立身就义的陈炳文等20余位革命先辈,红色是江背乡村振兴最亮眼的颜色。

  镌刻红色印记,才能培育出乡村振兴不竭动能。江背镇围绕徐特立、熊瑾玎等红色革命人物事迹,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编排《一坛老米酒》《“红色管家”熊瑾玎》等红色故事,通过微宣讲、油菜花节、“村晚”等红色文化宣讲和文艺表演活动,让红色故事深入人心。同时,江背镇深入挖掘传承、创新利用本地剪纸、竹雕、黄酒、腊肉等非遗资源,以乡风文明酿出群众美好生活的“幸福味道”。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明乡风,不仅在于文化赋能,文明实践也是关键。

  “谢谢叔叔阿姨,谢谢你们帮我达成心愿。”近日,江背镇“邻里帮”爱心商盟志愿者来到江背镇困难学生家中开展点亮微心愿活动。

  “平日很多热心商户都想用自己的力量帮助困难群众,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将我们组织起来,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帮助别人。”“邻里帮”爱心商盟爱心商户熊杰表示,为困难群体做点好事善事,这是“邻里帮”爱心商盟的责任和担当,也是他自己一直坚持的初衷。

  江背镇聚焦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打造“爱心商盟”“双工融合”“壹日陪伴”等特色文明实践品牌,先后推评“湖南好人”3人,创建全国文明村1个、省级文明村1个、市级文明村(社区)4个,以“好人”文化涵养乡风文明,让文明实践深入人心。

  “江背好戏”,说到底是一台乡村全面振兴的大戏。戏里戏外,同频共振,激荡江背广大干群弘扬“四敢”精神,强化“拼”的作风,为长沙县率先打造“三个高地”、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唱响江背好声音,书写江背新篇章。

【来源:湖南日报】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