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让“文化瑰宝”活起来火起来
刊载于《湖南日报》2024年10月6日01转02版
积极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系统保护和活化利用文化遗产——
长沙让“文化瑰宝”活起来火起来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金慧 通讯员 安国瑞
10月5日9时许,长沙博物馆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队,游客们慕名而来打卡“她从长安来——汉长沙国渔阳王后和她的时代”特展。
“她从长安来——汉长沙国渔阳王后和她的时代”特展。
作为“中博十大热搜展览”之一,该展览从7月23日开展截至10月5日,63天累计接待观众超过51万人次,受到广大观众喜爱及好评。
这是长沙让“文化瑰宝”活起来火起来的生动案例。
自去年11月,长沙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以来,长沙以创建湖南长沙湘江文化遗产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为契机,依托湘江沿岸长沙段的文物资源,系统保护和活化利用各类文化遗产资源,展现“山水洲城”的空间魅力,彰显历史名城的文化底蕴。
布局“一核四区”,建设湖湘文明展示带
湘江是湖南的母亲河,人们逐水而居、依水而生、因水而兴,在湘江流域留下大量宝贵文化遗产。湘江长沙段文化遗产是其中最具典型性的代表。
据介绍,湘江文化遗产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北起长沙望城区乔口镇,南至湖南湘江新区坪塘街道,面积约378平方公里,既是长沙城市轴心区,又是湘江流域乃至湖南省文物资源分布最为集中、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区域。
湘江长沙段的文化遗产,涵盖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摩崖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6大类不可移动文物。该区域有爱晚亭、马王堆汉墓、新民学会旧址等国家及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56处,拥有素纱襌衣、象纹大铜铙等各类馆藏文物138357件(套),并囊括潮宗街、太平老街和铜官老街3个历史文化街区,以及国家历史文化名镇靖港古镇。
“这些文化瑰宝承载着独特而鲜明的湖湘文化精神内核,集中体现长沙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厚重的革命文化,也滋育了活跃的现代文化。”长沙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易鹰介绍,湘江文化遗产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将重点建设“一核四区”城市文化遗产廊道,一核即长沙城市文物保护利用核心区,四区即湘江文物保护利用赋能乡村振兴区、湘江文物保护利用赋能文化创新区、湘江文物保护利用赋能文化体验区、湘江文物保护利用赋能文化产业区,打造国内文物保护利用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构建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湖湘文明展示带。
“文物+文艺”,让历史可见可感可参与
来自广州的游客刘羽卉,打卡长沙博物馆“她从长安来——汉长沙国渔阳王后和她的时代”特展。展览现场,采用无人机航测构建的墓室三维模型,三维激光扫描还原的文物细节,动画模拟的汉代生活图景……让刘羽卉连连赞叹:“太震撼了,没想到文物也能这样生动有趣。”
长沙通过“文物+文艺”方式,让文物“活”起来,这是一个生动案例。在示范区创建中,将会出现更多这样的案例。
根据湘江文化遗产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规划,长沙将建立不可移动文物资源一张图,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文化遗产活起来;整合马王堆汉墓、湖南博物院等资源,并将王陵公园打造为遗址展示与考古科研平台、汉长沙国历史教育与体验中心、集人文与生态一体的城市文化空间;构筑以综合型博物馆为龙头,专题博物馆、行业博物馆为辅翼,非国有博物馆为重要补充的“博物馆之城”……
长沙将通过3年时间,实施建立文化遗产资源目录、强化文物科学保护体系、用活革命文物资源、打造文化遗产游径、深度赋能城市发展等11个方面的主要工作,让历史“可见可感可参与”。
长沙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历史街巷众多,全市已登录不可移动文物2346处,国有博物馆(纪念馆)29座,市、区(县市)两级登录国有文物藏品达14万件(套),民间文物收藏火热,形成了3大文物市场,文物保护利用逐步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来源: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