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市北盛镇拔茅村不靠财政输血靠管理造血 建立垃圾分类减量长效机制

市媒看长沙 | 2019-06-28 10:56:54
星辰在线 | 编辑:乐先文

  在拔茅村垃圾分类资源回收分拣站,不同垃圾被分流处置。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飞 摄

  星辰在线6月28日讯 据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钱娟)报道,城里人缴纳物业费,司空见惯。如今,对标城市的“物业化”管理正在“下乡”。在浏阳市北盛镇拔茅村,村民陈长秋赶了一回“时髦”,按照每年每人30元的标准,主动认缴了环境保护费150元。在北盛镇党委书记李斌看来,这30元只是“药引子”,撬动的可是连锁反应,村民不光用腰包投票,更用实际行动支持。“去年9月以来,全村环境卫生费收缴比例达到95%,环卫费再加上可回收垃圾变现的4.5万元,足够支付6名环卫工、1名分拣员的工资。”李斌晒出了拔茅村变废为宝的“绿色账本”。不靠财政“输血”,靠管理“造血”,这样的长效机制正成为拔茅村垃圾分类减量的生动写照。

  主角谁来唱?村民齐参与

  “我家有6个垃圾桶,‘胃口’各不同。”陈长秋忙着晒自家垃圾桶。顺着陈长秋的指引,记者在大门口发现了两个垃圾桶,一个绿色、一个灰色,分别写有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字样。

  绿色桶“吃”废纸、塑料、瓶瓶罐罐、衣服布料等可回收垃圾,灰色桶“吃”尿不湿、一次性饭盒等不可回收垃圾,而电池、农药瓶、灯管灯泡要单独存放……说起垃圾分类经,陈长秋讲得头头是道。

  移步厨房,记者发现了另外一个垃圾桶,剩饭剩菜被塑料袋扎得紧紧的。作为易腐垃圾,这些剩饭剩菜的“归宿”,是就地堆肥综合利用,不出户也不出村。在堂屋,纸巾、烟盒、塑料包装等干爽地躺在垃圾桶中。陈长秋介绍,这些可回收垃圾将由保洁员定时上门回收,实现资源再利用。而位于小杂间的大铁桶,则派上了大用场,烟头、槟榔渣、厕所用纸等将通过焚烧沤肥。

  “卫生大检查,每月一评比,两月一张榜,排名靠前的‘尖子生’可领红包,‘后进生’要罚款。” 拔茅村党总支书记周庆祥介绍,全村六大片区按照环境卫生大评分排座次、论奖惩,前5名可领取500元到100元不等的红包,而“垫底”片区不光要罚款100元,面子上更是挂不住。

  机制如何建?腰包来投票

  让小小垃圾桶与村民脸面“挂钩”,这只是拔茅村放出的一个大招。面向每家每户,收取人均每年30元的环境保护费,是拔茅村推出的又一波给力操作。

  “收费只是手段,目的在于发动群众,提高垃圾分类知晓率、参与率。”周庆祥坦言,在收费制施行之初,支村两委也经历了“纠结”的过程,最大的担忧,是怕群众不买账、不愿交。

  支村两委打起了细算盘:“一人一年收取30元,相当于一天8分钱,群众不是出不起。可垃圾围村的大难题,等不起、慢不得!五保户、贫困户交不起,党员带头垫上。“

  支村两委班子打头阵,党员干部挨家挨户敲开门,妇女组长“敲边鼓”……在家的村民面对面做工作,远在外地的老乡,则通过电话、微信联络。一轮又一轮密集大走访,敲开群众“心门”。

  周庆祥给记者算了一笔细账,全村共有村民895户4658人,目前已收缴环境卫生费13万多元,除此之外,垃圾减量后资源化利用带来的增值收入,将全部用于垃圾分类整治日常运转,如支付保洁员、垃圾分拣员工资等。

  怎样常态化?突击抓变天天抓

  “现在环境卫生越来越好了,夏天闻不到臭味,蚊虫少了好多,晚上在院子里乘凉那真是享受。”正在自家小院喝茶乘凉的村民陈建平说,以前天天要出门丢垃圾,如今在家等保洁员定时上门。

  “以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遇上检查搞突击,现在则是月月抓、天天抓。”拔茅村环卫专干肖平介绍,全村配齐了6名保洁员、1名垃圾分拣员,一名保洁员负责150户左右,构建了农户源头分类、保洁员统一收集、分拣员精细分类相结合的体系,全村生活垃圾减少了68%。

  “以前每天4车,现在每天1车。”保洁员陈永久说,垃圾少了,工作量也少了,但要求更精细,以前垃圾“一袋装”“一桶倒 ”,如今是分门别类,从农户源头就要用不同蛇皮袋分装。

  在拔茅村垃圾分类资源回收分拣站,分拣员宋德汉正在对保洁员收集的垃圾进行二次分拣,以此为分水岭,五花八门的垃圾,将分流进入不同渠道,玻璃、纸张、废旧衣物、可回收金属等进入回收公司,废旧农药瓶等交由专业机构处置……北盛镇城乡整治办主任邵力文介绍,去年全镇已创建5个长沙市垃圾分类减量示范村,今明两年将创建7个长沙市垃圾分类减量示范村,为美丽乡村增色。

(点击进入频道)

【来源:长沙晚报】

标签: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