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山歌“打”出旅游金字招牌

市媒看长沙 | 2020-07-07 09:38:32
星辰在线 | 编辑:丁虹

  星辰在线7月7日讯  长沙晚报7月6日讯(全媒体记者 尹玮)“郎在外间打山歌,姐在房中织绫罗。”这首《郎在外间打山歌》是长沙山歌的代表作,自2014年长沙山歌申遗成功后,其优美的旋律不仅被搬上音乐厅、情景演出的舞台,而且还被湘妹子刘一祯改编为《长沙山歌》,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而这首歌的故乡,就在长沙县北山镇一带。如今听山歌已和赏杜鹃、摘青梅一起,成为北山旅游的金字招牌。

  八角钱成就第三代传人

  长沙地处盆地,盆地北边有一组群山。著名作家王跃文在《长沙有北山》中如此描写道:“山势低缓,有坡无峰,有脉无陵,如一首琴曲余音,渐远渐淡成眼底天边的一痕青黛。”长沙山歌便孕育如此。

  说到长沙山歌,不得不提64岁的余小平。他原来是镇文化站的站长,从事基层文化工作35年,现在是市级非遗传承人。从2011年开始,余小平利用休息时间,不辞辛劳地跑遍北山的各个角落搜集山歌。由于大多数会唱山歌的老人不识字,给余小平的搜集工作带来了很多波折,不仅写破了好几个笔记本,而且逐字逐句地核对歌词也让他平添了几缕白发。经过3年时间的采集整理,长沙县首本山歌集《北山山歌》正式出版。也正是在这一年,长沙山歌成为市级非遗项目,2016年又成为省级非遗项目。

  余小平对长沙山歌怀有深厚的感情。在他幼年时,或传情达意,或抒发情怀,或休闲娱乐的山歌在北山一带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成年人大都会哼上几首。“那时大家下田生产,干累了就喊上不远处的同伴,你一句我一句唱起山歌,好不热闹!”10岁那年,他拜入村里的任连生老师傅门下学唱山歌,“还花了八角钱买来一斤白酒拜师。”从此与这门古老艺术结下了大半辈子的不解之缘。

  然而好景不长,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山歌的群众基础便渐渐衰落下去。到申遗之前,全镇只有两三百人会唱山歌,处境堪忧,有失传的危险。身为长沙山歌第三代传人的余小平觉得责无旁贷,于是就有了四处奔走、搜集整理山歌的举动。

  千人学唱山歌助力旅游

  从2014年至今,长沙山歌走出了低谷逆袭的上升曲线。就以会唱的人数为例,在余小平等文艺工作者的大力传播下,如今北山镇学过山歌的人已经攀升至3000人以上,是申遗成功之前的十倍。“如果能说长沙话,他愿意学,我免费教。”余小平说。

  学唱长沙山歌,不仅丰富了当地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成为乡村旅游的一大特色。早在2017年,当地就结合北山森林公园的建成开放举办了北山山歌旅游节。2018年举办的全民健身旅游节又将学唱山歌列为节会的五大重点活动,促进全域旅游的发展升级。经过两次重大节会的宣传,如今山歌已成为北山旅游的一块金字招牌。

  北山在挖掘非遗方面除了山歌外,还有一个大手笔,那就是北山布龙,即舞龙表演,起源于祭祖活动。当地人以竹篾制成骨架,用布料作龙身,整个表演由9人合力完成,分为取龙、迎龙、休龙、送龙4个主要流程,主要招式有“二龙戏珠”“龙腾虎跃”“麒麟送子”“花篮子”“猴子跳圈”等19个。和长沙山歌一样,到2015年时北山只剩下一条布龙在勉力支撑。2017年,北山布龙成功申报市级非遗项目。北山镇仓场小学为此专门开设了北山布龙学习课程。

  一度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各方的齐力保护下,如今已今非昔比。正如余小平所期望的,“山歌清唱,张口就来,布龙轻捷,随地起舞”的昔年盛景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有了复兴趋势。

(点击进入频道)

【来源:长沙晚报网】

标签: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