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东的燎原星火,曾唤起农民千百万(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市媒看长沙 | 2021-02-05 09:12:39
星辰在线 | 编辑:丁虹

  星辰在线2月5日讯(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邓艳红 实习生 张一帆) 95年前成立的姚圫党支部,是长沙乃至湖南最早的党支部之一。

  今年6月,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姚圫党支部成立95周年。89岁的原中共长沙市郊区党委党史办主任毛步高致电长沙晚报96333热线,想和大伙聊聊“姚圫党支部那段红色记忆”。

  “红色记忆,薪火相传。”芙蓉区东湖街道东沙社区有一道长约50米的“红色记忆,回声嘹亮”文化墙,以文字、照片、连环画的形式介绍了姚圫党支部建立、发展和壮大的革命故事。2月3日,记者走进东沙社区,面对这段文化墙,脑海里迅速浮现革命先辈们英勇的战斗场面。

  峥嵘岁月 姚圫党支部,唤起农民千百万

  姚圫党支部如今是东湖街道合平新村社区党支部。毛步高研究党史数十年,据他介绍,在姚圫党支部成立之初,这里叫长沙近郊区,为农业生产区,全域人口不足一万,农民深受地租、雇工、高利贷、捐税厘金、军需摊派、抓丁劳役之苦。

  长沙城近现代早期的革命斗争,极大的激励了近郊地区人民反帝反封建、争民主自由的斗志,人民迫切盼望坚强的革命斗争。毛步高曾参与编写《长沙近郊区史略》,他告诉记者,1922年5月,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的建立,为长沙近郊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1926年夏,中共湖南区委委派滕代远、熊志超到长沙近郊区担任农民特派员,深入农民中秘密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姚圫及周边地区中共党员孔福生、常定戡等发展的一批党员,已经具备成立党的基层组织的条件。

  继1925年11月中共长沙古潭坪支部诞生后,1926年6月,姚圫党支部成立。党支部有党员9人,孔福生任书记。“古潭坪支部、姚圫党支部是长沙近郊最早的一批党支部。”毛步高说。

  大革命时期,湖南是全国农民运动的中心。毛泽东曾深入当时湖南农村地区考察,写下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姚圫党支部成立后,在农民中宣传党的主张,传播革命真理,唤起了千百万的农民。

  毛步高说:“在‘马日事变’的腥风血雨中,他们机智勇敢,掩护了一批批革命战士。彭德怀率领红军攻打长沙时,他们冲锋陷阵,从监狱中救出毛泽东的弟媳,还动员了几十名贫苦农民参加工农红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姚圫党支部担任地下交通站的任务,周旋敌后,传送情报,成为插进敌后的一把尖刀,终于迎来了长沙和平解放。”

  另外,革命烈士郭亮、夏明翰曾经在这里播下了革命的种子;李维汉、滕代远、王首道先后领导过该支部的工作;周里曾指导他们开展地下斗争。1926年至1949年,姚圫党支部先后发展了156名党员,虽然党组织三遭破坏,党员屡被逮捕,其中13名党员为革命献身,但无一人叛党变节。

  薪火传承 红色记忆,凝聚民心民智

  走在东湖街道的大街小巷,红色记忆随处可见。以东沙古井为起点,总长约3公里的文化步道串起东沙井、老龙井、湘军将领神道碑等历史文化古迹和景点。

  而在东沙社区,总长约50米的“红色记忆,回声嘹亮”文化墙,图文并茂展示了革命先烈故事。“这里是我们上下班的必经之地,如今每一次经过就相当于上了一堂鲜活的红色教育课。”居民们由衷感慨。

  今年是姚圫党支部成立95周年,记者了解到,目前东湖街道正在筹备打造姚圫党支部展示厅,传承红色基因。东湖街道党工委书记尹卫东表示:“我们要珍惜革命前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让红色记忆代代相传。”为了让红色记忆深入人心,2016年以来,东湖街道开始多方搜寻资料,编写了《姚圫党支部——那段红色记忆》一书发给辖区党员。

  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是姚圫党支部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重要原因。东湖街道也以红色基因凝聚民心民智,把话筒交给群众,开展了“东湖夜话”活动。“旨在了解群众最迫切的需求,以便更好地服务人民。我们每周就一主题进行讨论,社区内大事小事,全由社区居民自己商议决定。”东湖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沧桑巨变 汇聚农业院士天团,打造创新引擎

  95载风雨,当年姚圫党支部党员们步履匆匆的地方,如今早已高楼林立、大道通衢。东湖街道,这个传承着姚圫支部“初心”的街道,在新征程中不断阔步前行。

  去年9月24日,“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在长沙揭牌并启动建设。当年姚圫党支部所在的合平新村社区,大部分位于自贸试验区长沙芙蓉片区内。借着自贸试验区的东风,合平新村及东湖街道迎来了发展机遇。

  记者了解到,至今年1月21日,投资约5亿元、由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和湖南鑫宝投资有限公司联手打造的东湖创新谷(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中心)落户东湖街道,这也是自贸试验区长沙芙蓉片区“落地”开建的第一个项目。届时,这个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推广服务搭建而成的平台,将助力湖湘农业科技自立自强“闯天下”。

  另外,东湖街道聚集了中科院亚热带研究所、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3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正在打造的“中国种业硅谷”是“种业芯片”的高地,可谓是我国农业领域科研能力最强、科技成果最集中的基地之一。这里,有“杂交水稻之父”之誉的袁隆平院士,大家亲切称他为“米院士”,还有“油菜院士”官春云、“辣椒院士”邹学校、“养猪院士”印遇龙、“茶叶院士”刘仲华以及“鱼院士”刘少军,组成了阵容强大的农业“院士天团”。未来,这里将成为湖南乃至全国农业科技发展和创新崛起的新引擎。

(点击进入频道)

【来源:长沙晚报网】

标签: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