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片片“处女地”崛起产业城(峥嵘岁月)

市媒看长沙 | 2021-05-26 11:16:00
星辰在线 | 编辑:邓婷

  三一与道依茨联合在长沙成立的发动机工厂,智能化水平在全国处于前列,目前已投入生产。  长沙晚报通讯员 曾诗怡 摄

  2004年1月,建设中的长沙经开区。   余志雄 摄

  星辰在线5月26日讯 据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伍玲 通讯员 袁路华报道

  产业园区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上世纪80年代初,北京一大批科技人员看到科技“春天”的到来,纷纷走出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下海创办民营高科技企业,形成了中关村电子一条街。

  那时,谁也不曾想到,这条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电子街,后来会崛起为“中国硅谷”。

  1988年5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它就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前身,由此,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正式成立。

  这一年,远在1500公里外的长沙,也收到了来自北京的喜讯:国务院在批准《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速湖南开放开发的请示》的文件中同意设立长沙科技开发试验区,长沙高新区便是由此而来。

  这也是长沙首个产业园区。后来,长沙就有了“麓谷”。

  1992年,长沙经开区正式成立,长沙产业园区格局从一园独秀到两园齐飞。随着浏阳经开区、雨花经开区等国家级、省级园区相继加入,长沙产业园区格局演变为“五区九园”,再到如今的“五区六园”格局,真正实现了园区高质量发展。

  长沙产业园区数量增加的同时,园区的规模和实力也稳步提升,成为长沙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助力长沙跻身万亿俱乐部,也引领长沙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

  创业 开创“没有地理围墙的试验区”

  1988年7月,省政府同意设立长沙科技开发试验区办公室,作为长沙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具体办理新技术企业的审批核定事宜。

  长沙科技开发试验区成立后,发展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很快第一道难题就扑面而来。

  “当时,北京中关村、上海漕河泾、武汉东湖、南京浦口等高新区都有明确的界限。”牵头创办长沙高新区,曾任长沙市委副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的易希文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道。

  那时,长沙经济基础薄弱,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不到60亿元,财政收入不到10亿元,而且没有像北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那样技工贸一体化相对集中的区域,也不可能划出一片地,投入大量资金来搞基础设施建设、搞“筑巢引凤”。

  易希文说,湖南人从来就不缺乏创新精神。为此,长沙充分利用已有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的场地,分为河西、河东以及城市中心三个区域,办起了一个高科技产业园区,在国内创建了独一无二的“没有地理围墙的试验区”的长沙模式。

  这样的发展模式,当时也遭受了诸多非议。

  “在这种情况下,市委、市政府没有放弃,以长沙科技开发试验区的蓬勃之态为依托,带领长沙科技开发试验区工作人员多次进入国家部委汇报说明情况。”易希文说,经过两年多努力,“长沙模式”终于获得认可。

  1991年3月,一个值得记入长沙高新区发展史的时间,长沙科技开发试验区成为国务院首批21个国家级开发区之一;9月,长沙科技开发试验区更名为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经历了艰难的创业期,长沙高新区在挂牌国家级高新区当年,便启动了首期0.5平方公里的火炬城集中园区建设,开启了“二次创业”。

  1999年,长沙高新区拥有了首期3.5平方公里核心区,此后采取托管的形式,长沙高新区发展空间不断拓展,从7平方公里到原东方红镇的20多平方公里,再到40平方公里可供自己开发,再到今天的托管和规划控制面积达到了140平方公里。

  丁建文创建的爱威科技与长沙高新区共同成长。他说,2000年,他和创业团队从租赁一处几十平方米的民房开始创业时,园区大型企业和规模产业屈指可数,生物医药产业也才刚刚起步。如今,爱威科技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建成了占地67亩、总建筑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的产业化基地;长沙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成为园区支柱产业之一,企业总数和企业营收总额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去年,长沙高新区实现企业总收入2820亿元,增长23.9%,在赛迪顾问智能装备产业研究中心首次发布的“2020中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榜单中,长沙高新区位列第十,成为湖南唯一进入前十的园区。

  奋进 昔日“处女地”崛起2530亿元工业园区

  在长沙高新区高举“二次创业”旗帜之时,1992年10月8日,长沙县委、县政府在一片荒岗山丘上开建长沙经开区。

  开发这片“处女地”,长沙经开区的建设者们手上拥有的“利器”,只有20平方公里宏伟规划、200万元启动资金、40名精兵强将,一处破旧的农舍、一辆半新的面包车……

  梦想有多远,舞台就有多大。

  严寒酷暑、白天黑夜,在荆棘丛生的荒岗山丘上,创业者们在杉星岭上定第一个点,测第一条线,挖第一锹泥,填第一车土,打第一根桩,一项伟大的事业由此奠基。

  “那些年,漓湘东路两旁,都是低矮的山丘。园区开建时,连条像样的水泥路都没有。”长沙经开区党群局局长熊伟回忆自己的“青葱岁月”时说,去园区上班,工程车来回穿梭,经常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长沙经开区迅速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拉通园区发展骨架,出台政策,走出去招大引强。几年后,三一集团来了、山河智能来了,园区工程机械产业迅速壮大,园区经济实力逐年攀升。

  2000年,长沙经开区工业总产值实现25.1亿元,税收收入1.7亿元,进出口总额1092万美元,全区亿元以上企业5家,园区面积4.7平方公里。

  这一年,长沙经开区晋升国家级经开区。

  经过近30年的发展,长沙经开区从一块“山野之地”变身为工业新城。

  5月中旬,记者驱车行走在园区漓湘路,只见道路两侧企业林立,蓝思科技、广汽三菱、博世长沙、铁建重工、远大集团依次而立,这里已成为长沙经开区一条经济动脉。

  索恩格中国总裁孙国忠见证了园区汽车产业的崛起。他说,长沙经开区虽然在中国汽车工业版图上起步比较晚,但发展势头强劲。扎根长沙经开区多年,索恩格中国实现了每三辆汽车就有一辆装配“长沙产”电机的愿望,长沙经开区汽车产业也相应成为园区首个千亿产业。

  2020年,长沙经开区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2530亿元,居2020年国家级经开区第17位,其中工程机械产业产值创历史新高,达1615亿元,比上年增长22.8%。

  扩员 园区井喷确立“五区九园”格局

  2000年前后,长沙出现了产业园区创立“井喷期”,长沙产业园从最初的3家到13家,产业园区队伍不断壮大。

  除了与长沙经开区“同龄”的金霞经开区,在这个历史时期,隆平高科技园、浏阳经开区、宁乡经开区、望城经开区、暮云经开区、天心经开区、雨花经开区、岳麓高新区、浏阳高新区、宁乡高新区相继成立。

  长沙最年轻的园区是星沙产业基地,于2009年7月成立。当年10月,星沙产业基地与湖南泰兴达纸包装有限公司、五新钢模铁路专用工程机械产品建设项目成功签约,两项目总投资3.8亿元。

  这也是星沙产业基地正式办公后,首批签约入住的企业。

  市工信局园区处有关负责人介绍,至此,长沙产业园区“五区九园”格局雏形已现。2014年,望城经开区跻身国家级经开区,这一格局正式确立。

  在挂牌国家级经开区之后,长沙经开区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截至2009年底,长沙经开区聚集各类企业40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39家,年产值过亿元企业43家,过10亿元企业8家,由“世界500强”投资兴办的企业18家,由上市公司投资兴办的企业16家。

  工程机械和汽车产业集群式发展效应日益凸显。时任长沙经开区管委会主任李科明介绍,2010年,园区工程机械产业占全省工程机械产值的3/5,三家上市公司的市值超过全国工程机械上市公司总市值的2/3。

  贡献 园区贡献率占GDP“半壁江山”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长沙产业园区迈入了高速发展期,带动长沙经济跨上历史性新台阶。

  2010年,长沙工程机械脱颖而出,产值率先突破千亿元,这也是长沙首个千亿产业。

  此后,食品饮料、新材料、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等产业纷纷跻身千亿产业行列,为长沙经济增添一个个增长极。

  从长沙经济增长速度和园区贡献率也可见长沙园区主力军、主阵地、主战场的经济地位。

  2015年长沙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增长10.6%,居全国省会城市第7位。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为50.3%,已经占据“半壁江山”。

  2016年,《第一财经日报》刊发《近十年城市经济竞逐:长沙重庆领跑 东莞温州大减速》报道,在33个重点城市中,长沙以460%的增幅位居榜首。

  2017年,长沙GDP首次突破万亿元,成为全国第14个破万亿元的城市。

  随着党的十九大召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长沙产业园区发展面临新课题,园区同质化竞争严重,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亟需培育壮大,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长沙在2015年7月和2017年7月,分别发布《长沙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和《长沙建设国家智能制造中心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打造智能制造“长沙模式”,之后又下发《长沙市工业园区产业功能分区目录表》,确定国家级园区按照“两主一特”、省级园区按照 “一主一特”进行产业功能分区,避免园区同质化竞争,引导推动园区产业差异化、特色化、集群化、高端化发展。

  2019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作出重大决策部署,浏阳经开区与浏阳高新区合并,天心经开区和暮云经开区合并升格,星沙产业基地成建制划转到长沙经开区,成为“园中园”,长沙产业园区格局调整为“五区六园”,有利于加快园区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真正实现了园区高质量发展。

  如今,遍布长沙产业园的市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已超过1000家,长沙产业园和企业的智能化、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长沙经济中的含智量、含新量、含绿量、含金量越来越高。

  当前,长沙园区正争当实施“三高四新”战略排头兵,引领长沙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谱写新时代园区发展新篇章。

  长沙产业园区发展大事记

  1988年

  国务院在批准《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速湖南开放开发的请示》的文件中同意设立长沙科技开发试验区,长沙被列入全国首批17个科技开发试验区之一。

  1991年3月

  长沙科技开发试验区成为国务院首批的21个国家级开发区之一;9月,长沙科技开发试验区更名为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992年

  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2000年升格国家级经开区,是湖南首家国家级经开区。

  2007年

  长沙高新区“一区四园”技工贸总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成为长沙首个跻身“千亿园区”的产业园区。

  2009年

  随着星沙产业基地的成立,长沙基本形成了“五区九园”的产业园区格局。

  2015年

  在“五区九园”的助力下,长沙市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10565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居全国省会城市第7位。

  2017年

  长沙经开区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产业实现产值1011.6亿元,增长42.3%,成为园区首个千亿产业集群。园区也成为全省最大汽车产业园区。

  2018年

  长沙经开区工程机械产业实现产值1046.3亿元,增长14.7%,成功晋级千亿产业集群。

  2019年12月12日

  三一集团装备板块终端销售收入突破千亿元。这是长沙首家破千亿企业。至此,长沙产业经济迎来了千亿企业时代。

(点击进入频道)

【来源:长沙晚报】

标签: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