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
周鼎 陈德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从关键技术创新、生产要素集聚、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发展、未来产业投入等多方面,对“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进行了任务部署,这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为了在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健全新质生产力发展体制机制,塑造经济高质量发展动能优势。
一、明理擎旗:健全新质生产力发展体制机制的理论脉络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调研时首次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今年两会期间,总书记再次谈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问题,强调要“因地制宜”。今年3月,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进一步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理论发展之迅速、内容之丰富,也深刻说明了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的使命之重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并强调“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可见,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体制机制,是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决定》,为这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突出问题导向”,为长沙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谋篇布局,充分塑造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二、窥斑见豹:长沙健全新质生产力发展体制机制的基础与堵点
近年来,长沙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扎实推进新质生产力催生的三大方面(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蓄势聚力。
扎实推进技术创新突破。自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启动以来,长沙已攻克18项国际领先技术和自主可控技术,2023年在长沙的8个省十大技术攻关项目攻克关键核心技术52项,全市R&D经费投入强度首次突破3%,技术合同成交额超1200亿元。扎实推进要素创新配置。“一城一区三基地”加快建设,市级成果转化母基金规模达30亿元,设立2亿元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资金,全市人才总量突破300万人,其中“两大重点人才工程”评定超1000人。扎实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截至2023年底,全市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近19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1100家,拥有2家全球“灯塔工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接近7900家,累计超过30家企业(产品)入围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数量居中部城市第一。
如前所述,长沙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已具有一定基础。但客观来说,目前仍存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较为缺乏、新兴未来产业贡献尚弱、高层次创新人才留存不足、产学研协同以及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等情况,有待进一步完善优化。
三、多措并举:长沙健全新质生产力发展体制机制的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对长沙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为有源头活水来”。打造建制化、体系化的攻关力量,通过成果规模产业化奖励、项目化资助等方式支持“1+2”国家实验室培育体系和“5+7+9”(省实验室+市创新研究院+市工业技术研究院)高能级科创平台体系建设。推动新型举国体制下的有组织科研,鼓励企业、高校院所联合共建自主可控高性能计算软件工程研究中心等面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创新联合体。健全科技计划前瞻性、引领性布局机制,加大先进计算、人工智能、生命工程、量子科技、先进储能材料、文化科技融合等领域科技项目的靶向部署和定向委托实施力度。
二是促进先进生产要素集聚,“万物生长春满园”。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长沙国家级数据标注基地建设,完善长沙数字集团服务保障功能,探索数据产权、流通、分配、治理等制度建设,完善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基础框架。完善创新人才引育留用机制,加大海内外产业领军人才引进力度,进一步完善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政策,根据来长频次和实际贡献优化“柔性人才”支持奖励,探索紧缺人才“校招企用”、校企人员“双向选任互认”、优秀青年人才破格参评职称等试点。加强科技金融协同机制,围绕市政府引导基金和市产业发展母基金构建“种子天使——风险投资——股权投资”链条,建立科技企业项目信用数据库和“融资白名单”,健全政府类基金投资决策和损失容错机制。
三是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老树新芽又一春”。健全企业技术改造支持机制,持续深化“智赋万企”“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做实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集成与生态服务商,着力提升工业软件等关键技术供给能力。体系化发展绿色生产力,推动“种业+农机+食品加工+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加快智能建造与装配式建筑产业绿色协同发展,完善绿色技术交易机制。以标准规范引领产业升级,在技术、安全、能耗、排放等关键核心领域推动制定一批地方标准,支持企事业单位牵头或参与国际、国家、行业、团体、企业等各级标准制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提质。
四是引导新兴产业有序发展,“新业有序谱华章”。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立足“两芯一生态”打造长沙世界级先进计算产业集群,联动建设长株潭千亿级北斗产业集聚区,高位协同推动衡长株潭特高压输变电装备产业集群、长株潭郴新型能源材料产业集群向“国字号”迈进。优化产业区域布局,推动先进计算、大数据、智能网联汽车、新一代半导体、机器人、音视频等领域企业,按要素禀赋与比较优势,向湘江新区、长沙经开区、雨花经开区、马栏山视频文创园集聚。发挥产业组织促进作用,强化人工智能协会、集成电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数字经济促进会等产业组织的服务导向,构建基于产品认证与企业信用的行业自律体系。
五是完善未来产业投入机制,“未雨绸缪备无虞”。建立财政增长投入机制,加大财政资金对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基因技术等领域的投入力度,积极争取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和超长期特别国债的资金扶持。完善应用产品供给体系,重点打造自主AI4S计算软件、智能驾驶和具身智能操作系统等核心应用产品,推动更多大语言模型产品通过中央网信办生成式人工智能备案审核。建立技术预见体系和长效机制,在科技部门设置技术预见管理机构,定期组织高水平智库团队进行远期(5年以上)和短期(2年以内)技术预见咨询,围绕未来产业开展技术清查,制作未来技术清单,绘制未来产业技术路线图。
总的来说,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既要因地制宜,又要整体推进,更需制度保障。在全面深化改革伟大实践中,长沙将充分释放健全新质生产力发展体制机制所带来的动能优势,以一域之光为全局高质量发展添彩!
〔作者周鼎系北京大学长沙计算与数字经济研究院智库中心主任助理、长沙市社科联特约研究员;陈德良系北京大学长沙计算与数字经济研究院党支部书记、副院长。本文系2024年度长沙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以算力网络建设激发长沙新质生产力发展潜力的作用机制及路径研究”(编号:2024CSSKKT53)、“长沙市建设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研究”(编号:2024CSSKKT215)阶段性成果〕
【来源:长沙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