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评论 | 时评丨王闻扬:践行钻研精神,才是对科学家最好的致敬

绿色新闻 | 2019-01-17 18:00:32
星辰在线 | 编辑:陈诗雨

  中国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改革先锋、中国科学院院士于敏,于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岁。(星辰在线 1月16日)

  又一位两弹元勋离去了,他的丰功伟绩自不必言,但最让笔者深受触动的则是他婉拒“中国氢弹之父”美誉时的那番发言。

  于敏在采访中说过,自己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他认为氢弹的科学研究取得成功,绝不是他一人之力。

  现代的科研中,尤其是“两弹一星”这样的大型的科学研究项目,其实都是多部门、多学科的人员集体协作的结晶,而不仅仅是一两个天才的独家成果。且不说整个工程前前后后投入的人力数以十万计,就仅仅是于敏领导的研究小组便有数十人之多,里面也不乏黄祖洽这样的两弹功臣。此外,还有很多做出了杰出贡献的科学家,至今还是未能解密。

  于敏很谦虚,他对现代科学研究工作有清醒的认识。科学领域不推崇个人崇拜,我们不否认一些科学带头人或者个别科学家在一项科学研究中的突出作用,但是用“XX之父”的冠名方式来褒扬一个科学家,或者说赞美一个做出突出贡献的行业翘楚,笔者认为并不恰当。于敏在婉拒“中国氢弹之父”荣誉时的发言,应该引起更多人的思考。居功而不自傲,身处团队所以知晓团队的艰辛付出,主动地放低自己,安分地做好本职科研工作。至于对自己、自己所在团队贡献的评定和判断,交给时间和他人。这样不为名、不为利的情怀,才是科学家应该秉持的。

  科学研究,应该推崇协作、共享,而事实上任何一项成功的科学研究,也是团队的智慧成果。如果要褒扬,那整个科研团队,都应该被褒扬。于敏的高风亮节不是孤例,荣获2010年度国家科技最高奖的师昌绪先生,当记者称他为“高温合金之父”时,老先生就当场表示拒绝,认为国外很早就有人在研究,即便是中国也有比自己早的,自己只能算是做过贡献而已。

  极少有科学家称自己是“XX之父”,这种称谓更多来自媒体和公众。人们这样称呼一位杰出科学家,是出于尊敬,也是为了让更多人关注这些科学家和科研领域,但是,这样的做法值得商榷。笔者不提倡这种“XX之父”延伸出来的个人崇拜,而是希望更多人跳出“XX之父”的称谓,静下心来去体会和学习于敏、钱学森、师昌绪的认真态度、处世之风。

  毕竟,虚名终究只是皮毛表面,难以真正留存,而高尚品格和敬业奉献精神,值得代代相传、持久拥有。(文/王闻扬)

【来源:星辰在线】

标签:时评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