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评论丨时评丨丁兴宇:滋养灵魂的诗集《界上听涛》

绿色新闻 | 2019-03-20 16:28:59
星辰在线 | 编辑:邓婷

  每个人身体里都驻有一颗诗心,遇到一些事物,有所感怀,有所思考,无论是自然更替、造化轮回,无论是山水庄园、花草虫鱼,无论是生老病死、衣食住行,都会撩拨着诗心,必须用诗句表达出来,不然就憋闷得慌,无以释怀,这大概就是欧阳修所说的“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吧。

  朱松林就是这样的“情痴”,是具有强大诗心的人,其诗意往往迫不得已,自动喷涌,其诗心几近寻寻觅觅,欲说还休、欲罢不能的地步。从《界上听涛》收录的诗作中,窥测作品创作过程的部分信息,我们可以看到,有的是即兴而成,有的是反复修改,有时连续几天,天天有作品,甚至一天创作几首,并且吟咏的对象不同,主题各异,我甚至怀疑,他已达到“人诗合一,按需分配”的诗的共产主义境界。

  因为他的诗很多是生产在汽车上、火车上、地铁里,有人给他一个外号叫“地铁诗人”,应该是对他勤奋的赞许,是爱称。

  松林本色是诗人,他的诗歌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常德张家界起步,一路奔跑,后来绝情文学,一心在其他领域发展。这几年,突然在各类报刊、杂志、网络上连篇刊发,数量可观,品质优良,已成气候。他诗的颜值和气质,都以其独有特色打动读者,产生共鸣。如《幸福为何突然遍体鳞伤》是写给40年前民办老师的:“她们身居穷乡僻壤/像一朵清瘦山茶花/自己营养不良/却还要把/那时的我们滋养/今天的多少栋梁/离不开她们/贫穷时代的培养”。读到这里,我忍不住眼睛模糊,想起我小时候待我们如爹娘的老师们,涨水的小河边,泥泞的山路上,他们温暖的双手、宽厚的肩膀、慈爱的月光,寄予我们多少希望,我们有今天,必须感恩。再如《原上听菊一夜风》。

  原上听菊一夜风,

  何人击碎黄梁梦。

  ……

  忍看冷雨浇懵懂,

  一片狼籍洗残窘。

  这是一首咏怀诗,其颜值其气质直追刘禹锡《踏歌词》,菊的状态,人的影子,风的氛围,有追思,有惆怅,甚至有些许失意。还有《桥》,诗中反复叨念:“我不敢跨过/那座石拱桥”,是因为桥的那边是过去,是纯洁的时代,是纯情的时代,是纯真的时代,桥的这边是浮躁的时代,是无奈的时代,不得不感叹诗人的睿智、深刻,佩服诗人的清醒。在这些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民办老师、秋菊、石拱桥,已经不再是一种固定的具体的存在,而是诗人情感的外化,将内在之意诉诸外在之象,就是以熟悉之人,眼前之物,表达内心的感受,引发读者的思考。

  读朱松林的诗,那种无形无色的诗意笼罩于你,容不得你做过多思考,没办法量化,也没具体字句代替,甚至一时半会儿无法用几句话表达清楚,美感即扑面而来,这就是诗的神韵,诗的气质。“等待虽然麻木/但坚持就会有/力量的源泉/默默硅化/焠去所有杂质/某个瞬间/凝固/玉化成/玲珑剔透/在黑暗里/在春光里/在理想的案头/坚强的表达”。读到此诗句,必然给人一种坚韧向上的力量。世上没有白吃的苦,没有白受的累,付出就会有收获,只有不断攀登的人,才能达到光辉的顶点。这也正如松林的座佑铭,“观潮经年知起落,阅山无数自成峰。”《山水冠绝张家界》是张家界日报用整版刊发的一首长诗,全诗12节,写出了山的气势、山的力量、山的历史、山的品格、山的姿态、山的成长、山的思想、山的灵魂以及山与人的关系。把全诗大声朗读一遍,无不给人一种充沛的精神力量,同时,对张家界油然而生一种敬畏,一种热爱,山的思想是相通的,山的品格是可传续的,其内涵的家国情怀、人生韵味、美景情趣,思想启迪,无不持续影响着与山相依相生的人群。

  把地壳顶破

  把束缚挣断

  把伟大矗立

  把傲然屹立镌刻在

  天地之间

  ……

  既然我是石峰的后代

  我就应该有拔地而起的情怀

  就有成为山的渴望

  就有势拔山河的立场与豪迈

  松林很在意他的家乡,以至于念念不忘。我看过他家乡的党报关于他的专访,他坦诚自己对家乡的热爱,说事业上的成功有家乡的山水因素,很多灵感根植于对家乡的感恩,乃至形成一种诗性思维,一个偶然的场合就能即兴一首感动人心的好诗。在他的作品里,有家乡的山峦、河流、古松、土路,有张家界、桃花源、九渡溪、白马湖,有祖婆叔伯、老师同学,还有蓑衣、篱笆、丁香、大黄狗……字里行间带有一种泥土的芬芳,乡愁的依恋,像露珠在阳光下闪耀光芒。他写故乡的诗没有追求花样翻新,没有刻意迎合读者,也不是搜肠刮肚谴词造句,完全是白描,照相式入诗,简洁明快,晓畅明白。“前日回故乡/村陌转头望/叫叔也叫爷/不知何家郎”(《望乡》)、《老家的大黄狗》有几句是这样写的:“家里的老黄狗/隔老远就汪/那声音/犹如男中音的亮嗓/摇尾乞怜/告诉叔叔婶婶/数它的关系/和我最棒。”多么熟悉的场景,多么亲切的对象,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可能把故乡遗忘。《故乡的土路》写出了美美的故乡土路、古古的故乡土路、硬硬的故乡土路、文韬武略的故乡土路、茫茫的故乡土路,可谓多种意像,满满乡愁,浓得化不开。

  村口的古桥

  真的老了

  但老黄牛

  仍踩着过河

  远处的公路

  四轮辗过

  这几句留给读者好大的信息量,是的,我们面对飞速发展的时代,不要忘记为之奋斗的历史,不要忘记过去,不忘记当初为什么出发,特别是不要沉醉在今天的辉煌中不能自拔,有的地方离富裕还遥远,离现代化还遥远。有人说过,故乡还在,相夫教子的传统已离家出走;故乡还在,耕读传家的希望已模糊不清;国家富强了,有的农村依然潦倒;社会进步了,村子的灵魂却慢慢枯萎。松林的诗告诉我们,记住乡愁的同时,也应担起沉甸甸的责任。

  松林的诗歌长于叙事,巧于白描。读之,有赤足走在乡村土路上的惬意,有明晃晃的月亮跌落山间小河的飘逸,有火温黄酒滑入肺腑驱走饥寒的舒适。如:“童真/越过门口的石拱桥/把简单丢了/青春/放浪校园的白马湖/把成长丢了/人生/舔舐舞台的红绿蓝/把美好丢了”(《一生总在失去》)我猜想,诗人写出这几句话时,应该是很难过的。任何人的成长,都不无打上时代的烙印,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及时当勉励,把握好人生的每一个重要阶段,把握好每次机遇,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朱松林善于从小处着手,把自己安放在生活的低处,因而看到了很多人看不到的地方,替我们保留了很多生活中美好却容易被忽略的东西,从这点上,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深藏的理想主义情结,因此才会一直保持旺盛的激情,随时在条件反射下乍迸出精妙之作。

  春来了

  丁香树睡眼惺松

  早上的太阳

  在松枝间滚动

  抖落几滴昨夜的眼泪

  小孩唱

  丁香花开了

  摇摆着小屁股

  窜进花丛

  这首《春来了》诗很短,意味无穷。我停顿一下,咀嚼一下,美国意像派代表诗人庞德的代表作《地铁站台》“人群中出现的那些脸庞,潮湿黝黑树枝上的花瓣”,马上闪插进来,意像暗合。那照进松间的阳光、跳跃的水珠、小孩窜进花丛摇摆的小屁股,让人挥之不去,对!那是雨后的温暖,希望的早晨,一切都生机勃勃。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作为一位生活在当代的诗人,松林知道,诗的表达不能脱离时代,必须与时代合拍。《青春的样式》《喇叭花的怒放》《巍巍中华是我家》《庆暗度上线》《日出东方》《再唱春天的故事》《欲驾神舟九天游》等等,都是记录时代,讴歌祖国的作品。

  喜爱诗歌的细心人会发现,当今有少数人写诗,弄一些“密码”式的文字,谜语式的语言,别人看不懂,猜不着,还因此孤芳自赏,自鸣高深。从大处讲,这种现象偏离了文学为大众服务的方向,从小处讲,是个人创作走进个人化、私密化胡同。对此,诗歌消费者有些担忧,有点着急。朱松林曾和诗歌爱好者讨论过这些问题,提出了“再兴乐府”的大课题。他提倡效法古风,光大新乐府,使诗歌雅俗共赏,特别是要让广大消费者看的懂,以充分体现诗歌的文学价值、思想价值和社会功能。《界上听涛》中收录了不少他创作的新乐府风格的诗歌,如《九渡溪放歌》

  山顶常有神仙住,

  绕梁溪河尽婀娜。

  古镇古村古风韵,

  边城渡口翠翠多。

  还有《再新乐府》《游大觉寺感怀》《旧影》《偷学夜行》《望乡》《纪念青春》《却闻江南丝竹鸣》《独行乐》《作别花桥》《独上高垢》《再游桃花源》《商赋》《水兵谣》等等,读起来朗朗上口,诗到意到景到感情到,从来不艰涩难懂。是的,诗要有诗的样子,诗歌要有诗歌的气质,古风在几千年的文学发展中,已经取得辉煌成就,诗三百、唐宋诗中精彩绝伦、流传千古的多数是古风。进入新时代,语言在发展,天南海北音调不齐,诗歌也要与时俱进,在严格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崇尚古风,再新乐府,应该是较好的选择。为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确实到了改变诗风,改进文风的时代了。

  著名诗人田间说过,琢磨诗歌,就是雕琢自己的灵魂。朱松林就是用诗歌喂养灵魂的人,他把诗歌从文学爱好,琢磨成生活需要,继而琢磨到历史责任的高度,不断深入实践和探索。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界顶塘承天庭水四季滋润万丘地”(《唐璜垧的古松》),“诗情永远未央继续在桃花源疗伤还是看看明天的太阳添加思想”(《玛瑙巷的遐想》)。我们完全相信,朱松林一定会在诗歌的道路上继续探索下去,因为,山的那边还是山,路的尽头还有路,诗意无止境,思想无止境。

  朱松林的诗集《界上听涛》,即将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个利好消息,我们期盼这类文学作品越来越多。  

【来源:星辰在线】

标签:时评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