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共产党员⑩丨罗小华:千年古老文字的释读者

绿色新闻 | 2019-07-05 12:30:37
星辰在线 | 编辑:宋舒悦

  【人物名片】

  
(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   罗小华。)
  【金句】
  
      “扎根长沙,放眼全国,要为长沙市打造历史文化名片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视频】

(星辰全媒体记者 刘宾/摄制。)

  【人物故事】
 
  五一广场是长沙最繁华的地段。你知道,它从最早作为长沙古城的中心,到现在已延续了多少年吗?
  答案是2000多年。
  “根据出土简牍以及古城墙遗址等资料进行考证,早在西汉初期,长沙的中心就在五一广场一带。”37岁的罗小华是湖南衡南人,目前在长沙文物考古研究所从事简牍研究工作。他说:“我希望人们不仅仅被五一广场的商圈所吸引,还能感受到长沙这座城市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甘坐“冷板凳”   他是古老文字的释读者
 
  沿开福区中山路附近的乐古道巷前行200余米,再穿过古朴的望麓园拱门,右边一栋建于90年代的老楼,便是罗小华办公的地方。
  从一楼拾阶而上,进入二楼一间普通的办公室,转身关门的一刹那,街头小巷的吵闹与喧嚣便被挡在了门外。书香四溢的屋内,罗小华注视着一枚枚简牍,悄然翻开了尘封的历史。
  “在纸大量使用以前,简牍是中国古人最主要的书写载体,上面记载的内容,不仅有史料价值,还颇具趣味。”别人看来极其枯燥的简牍研究,罗小华却甘之如饴:“通过简牍,能了解几千年前的社会,仿佛穿越了时空。”
  2010年,五一广场出土了一批东汉简牍。2014年,当时还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从事在职博士后工作的罗小华,调入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成为简牍整理小组的一员,开始对这批简牍进行整理和研究。
  (罗小华说,通过简牍,能了解几千年前的社会,仿佛穿越了时空。)
  “东汉有个类似现在公安局的机构,叫‘贼曹’。这批简牍是这个机构的官府档案文书,一共6800多枚,上面记载了很多案子,不仅有犯案过程和审判结果,还有不少细节描写,读起来就像武侠小说,十分有意思。”提到简牍,罗小华语速变快,眉毛上挑,神采飞扬。
  实际上,一部分简牍由于残缺凌乱、字迹不清,加上古现代书写习惯不同以及两千多年来词义的演变,释读起来并非易事。
  面对难啃的“硬骨头”,罗小平凭着兴趣与热忱,与同事同行一起,出色地完成了这批简牍的影像采集工作,而释读和出版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他参与编写的《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选释》在2016年获第十九届华东地区古籍优秀图书一等奖,《长沙尚德街东汉简牍》在2017年荣获2016年度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二等奖。
(罗小华参与编写的部分书籍。以上图片均由星辰全媒体记者   刘宾/摄。)

  甘当“热心人” 他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在罗小华看来,历史底蕴深厚的长沙,是从事出土文献研究的宝藏之地。仅从简牍上讲,长沙市区出土的有字简牍有近10万枚之多,在全国遥遥领先,而且时间跨度大,年代序列完整。

  “来长沙这几年,我经常会有灵光一闪的感觉。有时候吃着饭,突然有了新想法,放下筷子就去查资料论证。”全身心地投入,让罗小华学术成果丰硕。近5年多,他发表了50余篇学术论文,基本上每个月一篇。

  罗小华有着11年党龄。他说,党员身份时刻提醒他,不仅工作上要比别人更勤奋,还有义务和责任把研究成果向大众推广,服务于大众。因此,但凡有历史知识普及活动,需要他提供资料,哪怕加班加点,他也从不推辞。

  有一次,长沙市公安部门打算举办一个展览,需要一些“涉警简牍”的相关资料。策展人员通过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找到了罗小华。当时,单位正组织观看电影。罗小华在电影院里接到电话后,二话没说就赶回了办公室。当他把材料整理出来的时候,夜幕早已降临。“那天是周五,如果耽搁了,就可能耽误别人两天时间。”他说。

(罗小华说,历史底蕴深厚的长沙是从事出土文献研究的宝藏之地。受访者供图。)

  “扎根长沙、放眼全国。”这是是罗小华从事出土文献研究的理念。他说,通过研究简牍,了解了长沙以及湖湘大地厚重的历史,一种自豪感会油然而生,传承文化的使命感、责任感也更加强烈了。接下来,除了东汉简牍,他还要对西汉简、秦简以及楚简进行深入研究,希望能够形成一条完整的年代序列。(星辰全媒体记者 刘宾)

(点击进入专题)

【来源:星辰在线】

标签:党员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