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师恩⑦|石宇洋:中学时代的YZH

绿色新闻 | 2019-09-10 23:23:24
星辰在线 | 编辑:张云荻

【编者按】

  2019年9月10日是全国第35个教师节,星辰在线将推出“铭记师恩”系列报道,在各界人士怀念恩师的文字中,感受教师的育人情怀与魅力。

  在消费主义的平面坐标下,无法被归类的物品大多需要抬头仰望,且加之以“高尚”、“伟大”的标签,像是涂上巨幅喷绘的白色铁鸟。

  (2019年教师节当天,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学子为老师送上祝福的鲜花。图片来源于学校微信公众号。)

  教师伟大、教师高尚的宣传词耳熟能详。但教师的伟大,同永恒伫立的地标物或转瞬即逝的烟花的不同。它更隐晦,更抽象。如同溪流中的一尾青鱼,潜藏在水面下,偶尔跃出水面给人以惊喜,却又马上沉下去,甘作隐身的奉献者。

  “教育的目的不是提供终极真理,而是培养完整人格。”真正的教师,其剪影总会偶地在学生的回忆中浮现。书本会遗失,知识会忘却,但德性却永远在回忆中存留。

  一

  教师感到他有做年轻人顾问的职责,并享有他们的信任。——马克思·韦伯

  Y,严谨来说不是我的科任老师,是因为加入了“校团委”这样一个青年组织才得以认识。

  但有什么关系呢?所谓“老师”,并非一定要传授任何具体的知识。所谓“传道”,重视的是人格和德性。而在这方面,Y应当是所有师长中的楷模。按照传统观点,他是一个很有信仰的人——团徽不离胸,甚至于要在外套和衬衣上都别上团徽才放心。

  在我的印象中,这类“有信仰者”大多伴随着“架子”和“官话”。但Y不是。在他办公桌前坐着的学生,一半是学生组织工作和作业答疑,另一半大概是“聊聊人生”的迷茫学生。甚至曾经有学生半夜在学校游荡,只为了同Y聊聊人生,排解高三压力。他也曾带着我在湘江边开车兜风,夜幕下,两个平等的灵魂在彼此倾听。

  在Y身上,信仰的力量同亲切的关怀交织在一起。或许是常年在一线担任团委干部的原因,Y总能瞬间切换到学生的思维模式,再同学生一起,将见解和思考提升到普通高中学生没有的高度。他是许多团委干部的人生顾问,并且完全享有他们的信任。

  更开心的是,Y并非大部分学生所经历的传统的“行政班老师”。缺乏行政班的约束,使得这种师生链接稍显松垮,却更加坚韧而绵长。在他口中,xx届干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年际跨度随着其干部经验逐渐增长。他见证了多届干部的成长。从小学的“大队辅导员”到高中的“团委书记”,他的学生也从“大队长”变成了“团委副书记”,而曾经围绕在他身边的无数学生们,现遍布世界天南地北。Y却始终是他们,或者说我们,所信任的那一个。

  二

  正如政治不可能合理,爱也不可能。——刘瑜

  Z是个“不务正业”的英语教师,在办公室外挂上了个人信箱,欢迎同学们与她吐露心声,彼此交流。

  我原以为高中学生不会有如此需求,即便有也不会有如此闲情逸致的时间。但Z的来信永远源源不断,甚至于她需要将信件编号分类,最终沦落到必须扫描存档的地步——否则信件将占满她所拥有的所有书桌。

  她的信箱被无数“少年愁滋味”占满——家庭关系、学习成绩、情感问题、生活环境……有人将她当作最后的救命稻草,在灰暗的高中生活中期待绿色的信纸带来五彩斑斓;也有人将她视作树洞,将烦恼灌注于笔尖墨水,再一次性地尽情挥洒出去。三位数的信件背后是百余个不同的灵魂,Z在尽己所能,用不同的方式,以自己的情怀温暖青春的少年们。而他们,大多能直面自己,选择一条自己真正认可的道路。

  Z曾跟我抱怨过这不是“一人工程”,信件的回复速度实在太慢,以至于她只能缩短回信长度,甚至挑选出“紧急问题”先行回复。在Z这里,似乎“放弃”并不是一个存在的选项。她从来只考虑“如何完成”的问题。至于“为何要做”,她感觉因为自己“被需要”。

  这些信件是全匿名的,也因为这样,Z的信件互动具有典型的目的导向。大部分情况下,问题的解决(或无法解决)即意味着交流的终止。Z像是暗林中的领路人,艰辛举着火把,却只负责将游人送出山口。后来?可能偶有祝节日快乐的消息。“他变得更好了,这就很棒。”Z如是说。

  在月的照耀下,万江静流,万物静憩。Z类似于这种月光,平等关照万物,关心结果却不挽留,甘作隐身的奉献者。

  三

  我们总愿成为对我们影响最深的那类人。——阿克顿勋爵

  H是我的高中班主任之一。按她自己的说法,她带班是“抓大放小,无为而治”。只负责管理好整体方向,允许个人的自由发展。

  或许文科生正需要一些小小的“自我天地”,H带出来的学生永远名列前茅,甚至笑傲群雄。但在H的班里,学生成绩与受关心程度完全无关,甚至可能成反比。

  高三冲刺,H最关心的是传统意义上的“吊车尾”。找成绩压力大的学生谈心,晚自习辅导功课,安排学生一对一帮扶…….H关心的的的确确是整个班,而非所谓“学校成绩”或“清北数量”。

  “我就心想能帮一个就是一个,每个学生都能很好就最好。”毕业后,和H聚会,H如是说。

  我站在讲台上,投身于一次又一次的“短期支教”。看着台下无数双好奇、渴望却又害羞的眼神,我明白,从学术观点和实际效果来看,他们并不能在短期支教中收获多少所谓的“知识”或者“品质”。但我一直相信,能帮一个是一个。有可能,某一个学生听到了某一句话,梦想就能被点燃。我们也不知道这种燃烧能持续多少,但燃烧就能有火光,光就能照亮。
H发自内心的对每个学生的重视,在每个学生的心里种下”善小亦为“的信念和”人皆平等“的信仰。而这种非歧视的人格培养,总让我们的人格得以完整。

  共情、热忱、平等——真正的教师的身上,总绽放着持久而温柔的人格光芒。而当这种人格光芒被传递时,种种美好品质,便也在师生的互动中传承。

本文作者/石宇洋(长沙市麓山国际实验学校G1512班毕业生,现就读于清华大学)

(点击进入专题)

【来源:星辰在线】

标签: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