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星辰在线>> 星辰头条>> 星闻

艺术长沙(一二〇)| 抗击疫情主题文艺创作辑录80

绿色新闻 | 2020-03-26 20:10:55
星辰在线 | 编辑:乐先文

爱的温暖和力量(报告文学)

文/曾 散

图片来源:影像中国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长江浩荡,暮霭沉沉。夜色一点一点漫了过来,笼罩在武汉上空。

  月亮仿佛也戴上了口罩,只露出小半张脸,注视着这里的街市。四处霓虹闪烁,却鲜有人语——入夜的武汉,本是一座人声鼎沸、红透天际的不夜城啊。

  防护服。口罩。手套。全副武装之后,我走到路口,郑能量已等在路边。

  坐上车,先给我喷洒一遍酒精。这是他的“标准流程”。他说,既要对乘车人负责,也要对自己负责。

  郑能量长得高瘦,戴副眼镜。这个“九〇后”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斯文,但也显得老成持重,让人放心。

  我们都来自湖南,天然的地域认同感很快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接下来的几天,我边采访他,边跟着他做志愿者。

  后排座椅上堆满了盒饭。“现在晚上7点多了,给人送饭去?”我看了看时间。

  “爱心人士赞助了一百五十份盒饭,刚刚装上车,后备箱还有。”

  郑能量的电话铃声响起。“您好!请问是郑大哥吗?”是个怯怯的女孩声音。

  “欸,是的。我是郑能量,请问您有什么需要?”这是他接电话的标准答复,有求必应,铿锵有力。

  “听说您那里有饭提供是吧?能否送一点给我?谢谢您!”

  “没问题,我的手机号就是微信号,你加我微信发送定位,马上给你送过来。”

  一口气开到约定地点,见面聊了才知道,打电话的小张是名大学生,放了寒假,告别父母来武汉陪外婆过年,住在硚口区荣华街道办事处的建国社区。小张告诉我,她外婆平时都是一个人独居,这次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正在住院治疗。

  “那你就是密切接触者,你的身体怎么样?”我一边从车上给她拿盒饭一边问。

  “我被隔离观察了十四天,没有症状就回家了,可回到外婆的房子里就犯了难,我在武汉没有熟人,家里吃的都耗尽了,我又不熟悉环境,不敢随便出门。刚刚在网上看到郑能量发布的信息,就马上打电话求助了。”小张很有礼貌,语气也很平静,但我听出了她的无奈。

  郑能量说:“一定保护好自己,以后有什么困难就给我打电话,我会帮你想办法的,我电话二十四小时在线。”小张连声道谢,我们看着她单薄的身影消失在楼道的转角。

  郑能量的手机还在不断响起。晚上8点多,还有很多人没吃饭,有些是跟郑能量一样的志愿者,一直忙着没空吃饭,有些像小张这样的,家里面没有存粮了。

  送完盒饭,又要赶往南京路上的武汉市中心医院,送一批爱心物资。还有下午刚接收的四千箱羊奶,河南商会爱心企业捐助的,近期都要送达各个医院和社区。郑能量要计划一下接下来的物资发放工作。

  “要不先送你回去休息吧?”

  “说好了,今天跟你并肩战斗到底,你什么时候收工,我什么时候回去。”

  “我要再等等,晚上怕有人要用车。”

  “那就一起等!”

  电话骤然响起,果然有人求助。

  已经是半夜12点。郑能量发车启动、导航设置一气呵成。

  雨后的街道沉默而冷寂,湿漉漉,空荡荡。郑能量的白色小车飞驰在宽阔的楚雄大道上,目的地是湖北省中医院光谷院区,那里有两位老人等着回家。

  求助者说,她九十岁的奶奶低烧,父亲带着奶奶去省中医院光谷院区做进一步检查,医院CT检查和咽拭子检查均已排除新冠肺炎感染。去的时候是白天,社区安排了车辆,等一切都检查完了,天已经很晚了,社区有限的几辆小车,又正奔波于运送新发现患者的路上,一时半会赶不过来。两个老人在医院门口等了很久,始终打不到车。他父亲叫李在轩,家住洪山区纺机社区中南宿舍。

  赶到医院,果然见到两位老人。见我们来了,李在轩立即声明,小伙子请放心,我们都没有感染新冠肺炎。

  “没事的,大爷,我来接你们回家!”郑能量搀扶着老太太上车。看着颤颤巍巍的老人,我的内心无法平静,在这个雨夜的武汉,我看见了人类面对病魔的顽强,也感受到驱散寒冷的温暖。

  李在轩千恩万谢的话语洒满了他回家的路。

  “大爷,没事的。”郑能量说得风轻云淡。

  平安抵达。李在轩扶着母亲下车,临走时将几百元钱卷成卷,丢在车座椅上。郑能量赶紧还给老人:“我们志愿者是不收钱的,收钱的话那还出来干什么了?”

  “小伙子,好人一生平安!”老人频频拱手作揖。或许在他心里,再多感谢的话都显得无力,只能用这种传统的礼仪表达谢意。

  告别老人,郑能量说,两点了,应该没有什么人用车了,今天收工吧。

  他觉得他做的只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我说,放在平时,这些事情可能随便一个电话就能解决,但是放在此时此地,那就是雪中送炭,救人于危难之间。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从到武汉那天算起,郑能量奔波的日常叠加起来,已将近一个半月,他那辆悬挂长沙牌照的小车,已经跑遍了武汉的大街小巷。

  是的,郑能量是一位逆行者,他和那几万援助湖北医疗队的白衣战士一样,从外省逆行而来,顶着风和雨,带着光和热。

  1月23日,武汉实行交通管制。

  “关闭所有离汉通道?”郑能量把新闻看了一遍又一遍。

  郑能量的家在长沙雨花区桔园小区,紧挨着京广铁路,他小时候总是枕着列车“哐当、哐当”的声音入眠。列车的声响把他的梦想也带到了远方。他说,京广线把长沙和武汉连在一起,两座城市,就是俩兄弟。

  这个特殊的时候,郑能量希望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安顿好患病的母亲,告别外婆和舅舅,他要北上武汉。

  “我郑能量志愿进入武汉做志愿者,自愿接受最脏最累的一切任务,这是我的选择,也是我的社会责任……我不怕死,只怕今生有憾。”郑能量发这条朋友圈时,是1月25日17点55分。

  1月25日,大年初一,长沙微雨蒙蒙。19点40分,郑能量开着一辆刚买两年的小车,正式出征武汉。到达武汉市区,已是大年初二的凌晨,街头空空荡荡,不时有救护车疾驰而过。郑能量的心头也空空荡荡,不禁生出酸楚。

  无处落脚,找一个避风的立交桥下停好车,他在车里度过了到武汉的第一个夜晚,难眠又难忘。

  天亮后,他开始到市区各大医院踩点、熟悉路线,同时在网络上公开发布声明:谁要用车,随喊随到。义务帮助有需要的市民出行、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运送医疗物资、分配各地援助的生活物资……这些都是郑能量布置给自己的任务。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我只想回报社会,我就是来报恩的。”郑能量跟我说,他小时候家庭贫困,跟身患重病的母亲和外婆相依为命。雨花区民政部门、雨花亭街道和所在社区对他们一家帮助很大,特别是读大学那几年,更是靠着政府和社会各界源源不断的资助,才得以完成学业。郑能量本科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他说,学校的奖助学金、老师的情、同学的义、家人的恩,那么多的温暖和真情,他无以为报,这次来武汉就是来回报社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郑能量原名叫“郑郑”,大三那年,他觉得社会各界给予他的关怀太多,毅然把名字改为“郑能量”,取“正能量”之意,希望自己能帮助更多的人。

  “你天天在武汉做志愿者,工作怎么办?现在湖北之外,很多地方都复工复产了。”我问他。这是目前比较现实的问题。

  “我们单位对我在武汉做志愿者非常支持,而且还积极筹集了物资援助武汉,由我在两头做衔接。”郑能量的眼里闪着光。

  随同物资而来的,还有一封亲笔信。他掏出一张纸,展开了递到我面前。

  “你是湖南建工三万员工的榜样!我们是你坚强的后盾!……盼你早日凯旋!”2月11日,湖南建工集团党委书记给郑能量手写了一封信,为他加油鼓劲。

志同者,道合

  郑能量到武汉后,先是一个人、一台车,再是一群人、一个车队。

  他最早加入的是“武汉抗疫公益志愿者联盟123志愿车队”,在抗疫志愿者联盟司机群里,他接受各种任务安排,从不推诿。

  郑能量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天接到一个小女孩的求助,她妈妈疑似感染新冠肺炎,需要去医院检查。但是,她妈妈又是癌症患者,一直在做化疗,情况比较危险。如何面对这种高度疑似患者,一开始车队志愿者都没经验,一时没人敢接送。郑能量下意识地犹豫了一下,选择接下这个任务。

  “如果我拒绝,她妈妈该怎么办呢,而且她一家人都可能被传染。”

  “这样与疑似患者频繁接触,被感染的风险相当高,你害怕过吗?”我问他。

  “开始的时候,真是有些恐惧的,但是事情那么多,渐渐就没有时间去害怕了,有的只是着急,还有心痛。但是,我还是会做好防护,保护好自己。”

  他们车队的志愿者有时互称队友,有时也喊战友。他们说,他们是同一条战壕里的战友,互相照应,守望相助,共同战疫。

  郑能量有一个并肩战斗时间最久的铁杆战友——胡恒兵。在一家汽车修理店,我见到了胡恒兵,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忠厚踏实,个子不高,但很健壮。

  四十岁的胡恒兵是吊锅餐厅的老板兼厨师,做了半辈子鄂菜,最拿手的就是吊锅。在他的记忆里,武汉的冬天很冷,江风一起,人们喜欢钻进馆子,点个吊锅埋头吃一顿。

  但这个冬天,却沉寂了。

  胡恒兵原本打算1月23日回大冶老家,却因为疫情留在了武汉。他的手机频繁推送着疫情的消息,他看到,有一些前线的医护人员有时忙得连饭都吃不上。

  “有种说不出来的心酸。”胡恒兵跟我说,作为一名厨师,他向来把吃饭看得很重,总不能让冲锋在一线的医护人员饿肚子吧?没吃饱怎么打仗啊。胡恒兵当即联系了七个同行,一起去支援医院食堂,给医护人员做饭。

  他们第一天做了五百七十份盒饭,两荤两素,全部用保温袋包住、消毒,再分给医院的病区、科室。

  医院食堂运转正常之后,胡恒兵转移服务重心,跟郑能量一样,开车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再后来又经常帮忙转运各种物资。

  胡恒兵经历坎坷。他说,在这样的疫情面前,做一点就算一点,那么多事,都不去做,谁做呢?

  志同者,道合。跟郑能量走在同一条道上的还有来自河北保定的魏飞。

  魏飞今年五十三岁,是一名退役军人,在保定市开一家小公司。武汉疫情发生后,魏飞一直干着急,想出点力又不知道干点啥,直到从网上看到郑能量“逆行”的故事,仿佛被点醒了,也下决心来武汉做志愿者。

  在他们的住处,我见到了魏飞,一个随和忠厚的北方汉子。“不敢跟父母说来武汉的事,只跟爱人商量了一下,她知道我在家里天天为武汉的疫情发愁,所以很支持我的决定。”魏飞说。

  魏飞特意从家里开来一辆面包车。他说,面包车运物资最实用,他以前在部队是装甲兵,最拿手的就是开车。从保定到武汉,一千一百多公里,他开了十五个小时。

  魏飞还说,人活着,总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是啊,他们是一群心怀共同理想信念的人,如今汇聚在武汉做同一件有意义的事。

德不孤,必有邻

  在武汉一个多月,郑能量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变化,他也从居无定所,到有了固定的大本营。

  先是睡在桥下的车里,后来在好心人提供的健身房,如今郑能量和胡恒兵、魏飞他们住在一起,是爱心人士免费提供给他们的一套公寓。住宿稳定,他们就能集中更多精力去战斗。

  各个志愿者车队也在进行整合。郑能量、胡恒兵、魏飞他们现在的车队叫“武汉007救援车队”。郑能量带我到武昌区和平大道的一个小区,在那里我见到了救援车队队长蒋镓淇。郑能量笑着说,这个大姐是他们车队的灵魂人物。

  “还大姐呢,你刚来的时候看到我可是喊大哥。”蒋镓淇想起这事就会发笑。她说,郑能量好逗,因为都戴着口罩,穿着防护服,看到她是短发,就以为她是男的。

  三十五岁的蒋镓淇,一身透着干练。她一边给郑能量盛饭,一边说他有口福。“今天车队一个小伙伴生日,小区业主爱心群里,有爱心人士特意煮了牛肉炖胡萝卜火锅。”

  蒋镓淇说,小区里面有一批爱心人士,看到这些志愿者天天在外面奔忙,就主动拉了一个业主爱心群,整合力量给志愿者车队提供部分后勤保障,志愿者想吃什么菜,都尽量满足。菜做好之后放在各自家门口,通知志愿者去取,也不用打照面,避免接触。

  “有一件事让我非常感动,不记得是谁说想吃饺子,于是部分爱心业主就马上行动起来,东家出肉,西家出饺子皮,南家出胡萝卜,北家出手艺,连饮料都有人给配齐了。我们将那顿饺子称为‘百家饭’,也是我吃过最难忘的一顿饺子。”

  蒋镓淇出生于医生世家,对病毒的认识更加理性,对车队每一位战友都关心爱护。她说,郑能量实在太拼了,一天二十四小时待命,好像不用睡觉似的,有单就抢着接。我们怕他身体吃不消,还会强制他去休息。

  “这种被人关怀的踏实,是我的铠甲、我的装备。”郑能量放下碗筷,抬起头说了一句。

  是啊,爱和温暖,从来都是互通的。他的逆行北上给武汉带来了正能量,武汉人民也还他以异乡的温暖。

  1月28日,郑能量送中部战区总医院一位护士上班,护士说你们志愿者太辛苦了,从包里拿出一个鸡蛋递给他,嘱咐他补充营养,抵抗力才会更好,并提出拍张合影留念。那是郑能量到武汉之后第一次跟人合影。护士给他微信留言说:“永远记得我们一起抗击疫情。”

  郑能量说,有太多的好心人加自己的微信,一上来连话都没说就给他转钱,让他备感惶恐。有个名叫“利哥”的微信好友,一上来就给郑能量转账“666”元,祈盼他平安。

  “我谨对利哥和所有人表示深深的感谢,但钱我一定不会接。”这是郑能量的心声。

  在武汉的日子,有护士送给他口罩和酒精,有爱心人士送来水果和牛奶,有大爷送来面包,还有热心市民端来热腾腾的馄饨……郑能量的行动感动着武汉市民,武汉市民也感动着年轻的郑能量。

  郑能量说,一个人的能量即使再大,在这场疫情面前都是那么微不足道,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挺身而出,尽力而为,出一分力,发一分光,汇集在一起的能量就可以是无穷大,就足以彻底消灭病毒,打赢这场人民战争。

      夜色浓重。深夜两点,在这座英雄辈出的城市街头,我与郑能量道别,看着他的车渐行渐远。那尾灯一点一点变得模糊,最终融进整片暖黄的路灯中。

(原载于《人民日报》2020年03月25日20版)

【来源:星辰在线】

标签: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