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明朝 浏阳沙市这座古桥何去何从?

绿色新闻 | 2020-03-27 13:08:05
星辰在线 | 编辑:邓婷

(连接浏阳沙市镇捞刀河两岸的除了现在的新桥外,还有一座颇有历史的古桥——邓家桥。视频由通讯员 彭红霞/供)

(始建于明朝 ,这座“百岁”古桥的两座桥墩现已被洪水冲毁。

  星辰在线3月27日讯(星辰全媒体记者唐茜茜 通讯员 欧阳稳江 彭红霞)浏阳多溪河,古桥古道连成一体,不仅关联着过去浏阳的水运命脉,也是当地的一大风景。单孔的高寿桥、多孔的沿溪七孔桥、纯木质的木搭桥、青石板搭成的青石桥、麻石为桥墩的跳石桥、一桥连两水的丁字桥、巧夺天工的风雨桥,因地制宜,形态各异。

  “邓家桥路通长浏,名达荆楚。明正德元年,族祖凤阳公,时见河水泛涨,舟楫维艰。两岸现属邓基,一人独出金帛建桥,以利行人,故名其桥曰邓家桥……”在沙市镇,河背村与沙市集镇分处捞刀河两岸。连接两岸的除了现在的新桥外,还有一座颇有历史的古桥——邓家桥。

  此桥始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由武秀才邓凤阳捐资修建。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被洪水冲坍塌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复建;后又坍塌,民国四年(1915年)沙市团集全团之力修复……直至1996年新修沙市大桥后方结束其交通使命。而今,这座“百岁”古桥的两座桥墩被洪水冲毁,它又该何去何从?

沙市古桥大有来历


  沙市镇位于浏阳北区,依集市而过的,便是那充满传奇色彩的捞刀河。河水清澈,两岸绿树成荫,成片的菜花点缀在阡陌之间,让人瞬间感觉进入到了丹青水墨绘就的画卷之中。从河背村的东南岸至沙市集镇的西北岸,两桥横亘碧水之上,其中一座五拱石桥古朴沧桑,格外引人注目。

  “这就是我们邓氏族谱上记载的邓家桥,有名得很。”从小便与这座古桥打交道,66岁的当地居民邓序稳对它的历史十分熟悉。而翻开《邓氏家谱》,《丙辰春募修邓家桥捐册请印禀》赫然入目。

  “这是当时沙市团的全团士绅联合向县政府写的一个请示报告,内容是为修复邓家桥,需要募集款项,请县政府批准在捐册(注:类似于今天的捐款收据)上盖上公章,以便向公众劝捐。”浏阳青年学者汤锐对这篇文章进行了解读。

  而这篇禀文,也完整呈现了邓家桥的来龙去脉——

  明正德元年(1506年),当地武秀才邓凤阳目睹捞刀河涨水之时以舟楫渡河十分艰难,出资修建石桥,以利行人。乾隆十七年(1752年)桥被水冲塌,次年,邓盛德等人倡议邓氏族人修建了船渡,共有24人出资设立渡会,作为造船摆渡的开支。至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因感“渡船不若桥梁之便”,秀才邓树德倡募重建,建成六墩拱桥。

  “这座桥有着太多历史文化积淀。”汤锐说:邓凤阳虽然不太有名,但他侄子邓巍是浏阳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明代浏阳只有四位进士,邓巍是第二个,曾经弹劾过权相严嵩。邓盛德是乾隆四年(1739年)的武进士,清代浏阳只有四位武进士,邓盛德是其中之一。

  “窃桥居长浏要道,其河水合上北乡众流归汇……”数十年后,邓家桥的桥墩再次残缺,又不得不依靠渡船,行人苦之。为此,众人决定在旧基址上修复古桥。“取鉴前车,各墩增高数尺……垒石造墩,则用油灰弥其隙,三合土实石其中,胶凝而坚固之,作一劳永逸之计。”工程巨大,因此需要募集资金,便有了那篇向县政府呈送的报告。

  一名在田中劳作的邓姓村民表示,在沙市一带,邓家桥的历史悠久几乎是家喻户晓:“民国初,秀山人屈珊臣捐300银元及募集部分资金,于民国四年(1915年)动工,历经四年时间才竣工。屈珊臣于1929年加入共产党,翌年被害,有乡贤曾为其写挽联,其中一句与桥有关:‘不过桥,要修桥,人称傻,我称杰’。这座桥即使只从1915年算起,也有105岁呢。”对此,汤锐说,领衔呈送《丙辰春募修邓家桥捐册请印禀》的是沙市团士绅周镇东、屈又濂等人,周镇东是清末举人,屈又濂应该就是屈珊臣,珊臣是其字号。

  “1954年,邓家桥被洪水冲毁两拱,1958年由政府出资修复并通车。1996年在老桥下游百余米处新修沙市大桥,老桥才渐渐失去了它的通行功能。”退休前,邓序稳每天往来于桥之两岸,新老桥的交接旧况仍是记忆犹新。

古桥日渐凋敝

(图片均由通讯员 彭红霞/供

  每一条河流,每一座桥梁,都是历史的烙印,抑或岁月的痕迹。穿过成片的菜地,绕行了数百米,终于见到了这座古桥的真面目。

  按桥拱的平均宽度计算,桥长约为80米,最宽处约为4米。桥身为砖石结构,五个石拱大小均等。因年久失修,其中两拱已经被洪水冲毁,导致桥面最窄处不过几十公分,部分基石坠落河床之上。也许是失去通行作用,各类蒿草及灌木依附在桥身之上,桥面上则被柔软的地衣所覆盖。

  “喏,你们年轻人肯定想象不到,甲午年(1954年)那场大水不得了,对这个邓家桥的影响蛮大咧。”做了一个夸张的手势,80岁的邓楚桥表示,对于邓家桥,捞刀河两岸的居民都非常有感情。

  邓序稳也记得,1954年的洪水冲坏了邓家桥的两个拱门。有一段时间,过往的居民不得不借助楼梯过桥。两架长梯子分别架在冲坏的桥墩处,但凡有人要过河,需要先下梯子再迈过河中的石头,尔后再爬上另一架梯子回到桥的另一端。直至1958年,政府出资修复,才大大方便了乡人。

  “这一修,一直用了几十年咧。这座桥的损毁,与桥上的送水水槽有很大的关系。”邓序稳回忆,当年沙市镇河背、积谷、仁寿、团农、罗福几个村因为缺水的缘故,一年只能栽种一季水稻。上世纪六十年代,赤马湖(又名横山头水库)建成,为了引水至这几个村,在桥上搭建了水泥水槽,作为引水之用。

  因为水槽本身的重量加上水流的压力,逐渐有水从水槽中漏出并慢慢侵蚀桥墩。直至数十年后,马尾皂水库建成,大水槽方结束了它引水的功效。而此时,其中的两拱因水流日积月累的侵蚀慢慢垮塌。“水槽上那些漏洞也堵过很多次,但是一直修不好。”邓序稳说。

  面对着垮塌的石拱,附近的住户皆表示遗憾。最近,听闻这座古桥也许会因捞刀河的治理而被拆除,不少村民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有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保留一处有百年历史的古桥呢?”

【来源:星辰在线】

标签: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