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
标准
超大
星辰文艺 | 王超斌:游柳叶湖怀想"刘海哥"
星辰在线2020-11-09字号:

早就听说常德有个柳叶湖,湖边有个渔樵村,村里有口丝瓜井,井旁有座刘家门,门里住着刘海哥,刘海哥娶了胡秀英,演绎了一出人狐相爱的千古传奇。重阳佳节,有幸陪伴老领导前往常德,终于饱览了柳叶湖的大好美景,好生怀想了一番"刘海哥"。

  柳叶湖坐落在常德城区东北部,东临八百里洞庭,西依迤逦的武陵山脉,远与闻名遐迩的世界奇观武陵源呼应,近与人间仙境桃花源相连。因其形似柳叶而得名,号称"中国城市第一湖"。柳叶湖集城、湖、山、洲为一体,实在是一个美不胜收天然造化的生态组合盆景。在这里,我一边尽享湖光山色之美,一边回味刘海砍樵的神奇故事……

(刘海扮相。星辰拍客 虎哥/摄)

  “家住常德武陵境,丝瓜井畔刘家门”。这是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中刘海的两句唱词。关于刘海砍樵的传说最早源于常德市武陵区,在武陵、鼎城等地广为流传。传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个性鲜明,主题思想积极,既有感人的细节描写,又有人物的内心刻画,还有完整的结构,堪称湖南民间口头文学珍品,应该说代表了湖南民间口头文学的最高水平。2006年,刘海砍樵传说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有关资料显示,刘海砍樵传说的成型,与北宋时道教北全真派五祖之一的刘海蟾有关。《列仙全卷》卷七载:“刘玄英,号海蟾子,初名操。”宋代李石所著《续博物志》卷二记载:“海蟾子,姓刘名昭远。”清代瞿灏《通俗编》(《丛书集成新编》)卷一记载:“刘玄英,号海蟾子……今俗呼刘海。”由此可见,刘海戏蟾乃刘海蟾之讹传。刘海蟾是否到过常德,无从考究。但其第五代弟子,南宋时的道士白玉蟾不仅到过常德,而且在常德生活过一段时间则有据可查。明《嘉靖常德府志》记载:白玉蟾“尝息静于报恩观,夏月间,池内蛙声聒噪,画瓦符投入,蛙竟绕池而不敢入。”白玉蟾为宣传道教,在本地人原已口口相传的人狐相恋的传说中,增添了道教的内容。

  明、清两朝,常德刘海砍樵传说进一步发展和流传。到清代中叶,已形成了现在流传的刘海砍樵传说的主要版本,它与当地的宗教文化、农耕文化、市民文化融会一起,深受人们的喜爱。当时的常德已成为全国重要的水运商埠,人流、物流空前繁荣,城市居民大量增加,多种多样的戏曲、表演说唱艺术、民间故事传说在常德落地生根开花,并逐渐趋于成熟。刘海砍樵传说有细腻的心理描写,完备的细节描写,有喜剧因素和大团圆结局,加上日臻完美的故事结构和丰满有致的人物形象,一度成为当时久盛不衰的民间文学奇葩。

  19世纪末,刘海砍樵传说经民间艺人改编成花鼓戏《刘海砍樵》《刘海戏金蟾》,先后在洞庭湖区乃至湖南、湖北各地广为流传。1978年,花鼓戏《刘海砍樵》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戏曲艺术片;1984年与198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前后两次演唱《刘海砍樵》片段,《刘海砍樵》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1983年,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应邀赴美国演出《刘海戏金蟾》,刘海砍樵传说流传到了海外。

  常德刘海砍樵传说有着众多版本,其内容也有着一定的差异。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版本是:古时候,常德武陵丝瓜井旁,住着刘海母子俩。刘母因思念亡夫,哭瞎了眼睛。刘海非常勤劳孝顺,天天上山砍柴,奉养老母。在刘海砍柴的大高山、小高山一带,住着一只多年修炼的狐狸精,她炼成宝珠一颗,含在口中可化身人形。此时她已成半仙,若再修炼几百年,便可成仙上天。

  狐仙非常敬佩刘海的为人,就起了爱慕之心,遂化名胡秀英,执意要嫁给刘海。憨厚朴实的刘海,怕连累胡秀英受苦,几番推辞。无奈胡秀英一片真心,才答应与胡秀英成亲。刘海禀告母亲,母亲欣然同意了他们的亲事。刘海于是到城里的鸡鹅巷置办结婚用品。

  鸡鹅巷旁边有个小庙,庙里有十八个罗汉。其中的十罗汉带着一群弟子在暗中修炼法术。十罗汉也已成半仙,他的宝物金蟾,如能与胡秀英的宝珠融合,就能即刻成仙升天,十罗汉遂起了歹心。在胡秀英和刘海成婚之日,十罗汉带领弟子抢走了胡秀英的宝珠。胡秀英失去宝珠就会现出原形,无奈之下只好把实情告诉了刘海。刘海没有怪罪狐妻,而是勇敢地拿起砍柴的石斧去迎战十罗汉,最终在斧头神和胡秀英众姐妹的帮助下,刘海打败了十罗汉,取回了宝珠,从此和胡秀英过起了日起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织你恩我爱的幸福生活。

  樵夫刘海和狐仙胡秀英所表现出来的勤劳、善良、朴实、孝顺的美德和不惧邪恶,勇于斗争的精神,不仅是常德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刘海砍樵传说已经流传了近千年,经过民众的集体性再创作,已日趋完美,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具备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从来人鬼情、人兽恋的传说,寄予的是人们对天人合一、物我同心的和乐世界的向往。刘海与狐仙的合欢,充分说明很久以前,人们就有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愿世间美景常在,真情永驻!愿人们生活安宁,幸福美满!

  【作者简介】

  王超斌,湖南宁乡人。曾用名王超文,笔名学海一舟、槐荫堂少主、隐才、开博等。现任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工艺发展工程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喜作文习字、收藏文玩,时常品茶论道、游历锦绣河山。不求闻达于世,但得动静相宜,颐养天年,无悔人生。

【来源:星辰在线】

编辑:周森林
相关新闻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