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文艺丨李丽娜:戈壁滩上的传奇——浅评《绝密工程》

绿色新闻 | 2020-12-15 18:04:53
星辰在线 | 作者:李丽娜编辑:周森林值班主任:黄斯达值班编委:郑文新

  “电影《绝密工程》讲述的是从朝鲜战场归来,征尘未洗便投身‘两弹一星’基地建设的十万工程兵的故事”,为把这句冷冰冰的客观描述鲜活化,编剧彭健和导演石伟不可谓不用心。

  电影开头十分巧妙。镜头里首先出现的竟然是一个童真稚嫩的小女孩,在“笨拙”地寻找食物,这完全超出观众对主旋律电影的预判,一下就拉近了电影与观众的距离。而小女孩的出现也并非闲笔,镜头随着小女孩的视角切换,小女孩说的是朝鲜语——小女孩寻找食物是为了给营地里的士兵——小女孩惊奇地发现营地里的“大哥哥”只是穿军装的架子——“轰”一辆火车驶来。在这过程中观众和小女孩是共时性的体验,使开头带有悬疑电影的探秘色彩,激起了观众一探到底的欲望。这个长镜头也暗暗点明了这批士兵的身份是朝鲜战场上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时以女孩的惊讶说明事情发生的突然和隐密。“绝密工程”就以这样鲜活的方式呈现出来了。

  电影的主体部分主要是通过两条线讲述的。一是人与环境的斗争、二是个人小爱与家国大爱的取舍。双线并行,相互补充。

  故事的落脚点在被称为“死亡之海”的生命禁区——戈壁滩。反常的温度、随时可能漫卷的风沙、匮乏的生存资源,十万大军在这里驻扎成为极大的难题。导演采用客观镜头的视点,把一个个难题摆出来,让观众参与到工程兵与环境的抗争中,感受工程兵艰苦的付出和无畏的精神。

  最开始是“住”的难题。刚搭好的帐篷,头天夜里就被突袭的风暴刮成一篇狼藉。这里导演熟练地运用了光影,狂风的来临先以摇曳的油灯为预兆,黑夜中幽幽的烛火忽明忽暗,伴以呼呼的风声,画面与音效的配合营造出了紧张的气氛,带来极强的观影体验。

  再来是“吃”的难题。表现“吃”的难题主要通过叙事语言。老班长和石头、二连长坐在木堆上吃窝窝头,二连长吃了一口窝窝头里的沙,打趣地说:“老班长,你这窝窝头还带馅啊。”老班长笑眯眯地回答到“戈壁滩,戈壁滩,每天吃沙二两三,白天吃不够,晚上饭里掺。”轻松玩笑的语气与恶劣的真实情况的反差给镜头带来极大的张力,让荧幕前的观众泛起一丝同情而敬佩的复杂情绪,这绝对是影片的经典镜头之一。其他的人物对白,如二连长对抱怨的工程兵蛮横地说“吃不吃,不吃就放那儿”、刘小溪对魏铁北说“不体谅女同志,这么大的窝窝头我怎么吃得完”、魏铁北命令石头“在他面前消灭它”、司令员对警卫员“看看还有没有什么能吃的”“想想办法嘛”……围绕“吃”的难题设计的人物对白十分贴合角色形象,使角色的性格更加鲜明生动,把角色由薄变厚,由平面变立体,人们对每个角色的形象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就是观众与角色们“有了感情”,如此推动了观众在角色们一个接一个牺牲后情绪达到了高潮。

  人与环境的斗争是电影的明线,戈壁滩“死亡之海”的名号没有因为是电影就获得理想化的大结局。“死亡”先带走的是帮大家伙找吃的的老班长,为寻觅食物出现幻觉的老班长一脚陷落,越陷越深,细软的流沙逐渐淹没他的腿、身、头,最后定格在擎起要去摘取树食的右手上。导演采用特写镜头,这个特写镜头克制又滂沱,克制在他减去人物的对白和音效的烘托,有默剧般的寂静庄穆;滂沱在他的构图、深浅焦的转换、最后画面的定格。在这样的减法中更显出老班长精神之伟大,辽阔的沙漠,金黄的太阳,一只从沙里擎起的老手,让人涌起难以言说的感动。“死亡”没有停止脚步,导演毫不吝啬地给每一场死亡一个浩大的特写。石头爬高梯被大风吹落,镜头聚焦到石头的脸:踩空的惊恐、奋力挣扎抓住梯子的渴望、知道无法改变事实后的坦然。短短的几十秒镜头表现了角色曲折的心理变化过程,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勇敢顽强、不惧死亡的战士形象。下一秒镜头转为宏大的视角,人群像马群一样奔驰在荒漠上,拼尽全力地跑,黄沙纷飞,人群汇成河流,只为去证实那突来的噩耗。这个镜头十分有质感,把沙漠的辽阔与人的渺小凸显出来,但人心的凝聚力,工程兵们为牺牲同伴焦急担忧的心情,又向这个无情的环境展现了人类团结精神的伟大。当死亡一个接一个地来临,我们似乎都来不及伤心。刘小溪被沙尘暴吞噬,魏铁北一边挖沙一边心想:“我要是给你系个红布条就好了。”悔恨与悲痛的交织,真情的含蓄流露,令人潸然泪下。说到导演构造的刘小溪被风沙席卷的镜头,就更加直接地展现了戈壁滩的险恶。漫卷的沙粒,狂妄的龙卷风,都被导演直接地放置进了镜头里,粗暴的还原灾难来临的真实性。坐在观众席的我,也感到沙粒攀附在我的眼、鼻、嘴上,面庞上沙子带来的粗砺感久久挥之不去,可见导演镜头渲染的功底。人与环境就这么拉扯着,基地建设工程在许许多多像三位工程兵一样的人的牺牲奉献下,曲折地前进。

  个人小爱与家国大爱的取舍是影片的暗线,这条线更能体现工程兵们“舍小家,为大家”的伟大牺牲精神。影片最开始便提到,这是一个“上不告父母,下不传妻儿”的绝密工程,结合这个,再看后面一个十分令人难忘的镜头:军医兰婷与李工远远的观望对视,两人的眼中都藏了万般柔情,而工程师什么也没说,低下头钻进车里,走了。军医惊异而不舍地向前迈一步伸手抓住的,只有虚空。演员张雅萌在这里的演绎非常的动人,相见的惊喜愉悦,含情脉脉,因工作而不得不离开的不舍,理解后欣慰又难过的痛哭。观众可以推测到两人“夫妻”的身份,而两人在个人小爱与家国大爱间都选择了后者,重逢欣喜,但仍不忘自身使命。军医兰婷和李工的是夫妻之爱,而教导员和肖鹏的是父子之爱。收到信件说明儿子牺牲后的处理,一向冷静的指导员也红了眶。“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教导员选择将个人私事独自排解,他靠在木门杆下,一只宽大的手掌不停地抹眼泪,情绪的感染力极强。每一位工程兵的“小爱“都不一样,但他们做出了同样的取舍,那就是——舍小家,为大家。影片的主角魏铁北和刘小溪的故事也是围绕这一条线。铁北有领导力有智慧,但在感情上憨憨的。小溪看起来柔弱实则有自己的原则,在感情上大方主动。两人互相心里有彼此,但他们更专注于眼前的工程而非儿女情长。我差点就以为,铁北和小溪会水到渠成地在最后工程结束时结合,没想到没等来那一天,小溪就牺牲了。这样的结局安排更加突出了工程兵们舍弃个人小爱专注家国大爱无的主题。

  “咱工程兵就是这样,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教导员和魏铁北最后在戈壁滩的对话道出工程兵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影片最后韩红《祖国不会忘记》的片尾曲响起,弥留的感动得到升华,工程兵们渺小而伟大,尽管他们的番号已经消失,但在戈壁滩上创造的传奇将永垂青史!留下的自强不息、团结一致、舍己为国的“两弹一星”精神将代代传承!(作者: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丽娜)

(点击进入专题)

【来源:星辰在线】

标签: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