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文艺丨朱雪华:人被放大了的家国情怀——浅谈《绝密工程》

绿色新闻 | 2020-12-23 20:31:04
星辰在线 | 作者:朱雪华编辑:刘兆锐值班主任:陈思思值班编委:郑文新

  《绝密工程》是由石伟执导,李幼斌、丁海峰、甘婷婷等主演的主旋律电影,讲述了十万工程兵从抗美援朝战场赶赴戈壁为原子弹“造窝”的故事。他们坚持着“上不告父母,下不传妻儿”的原则,在荒无人烟的沙漠里建造原子弹基础工程。与其他主旋律电影不同的是,影片没有选择著名的科学家作为主人公,而是聚焦于一群默默无闻的平凡英雄,弘扬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两弹一星”精神。主题同样是家国情怀,而这部电影展现出更浓烈的人的色彩,在弘扬家国情怀时不忘关照人本身。影片从人物塑造和观众体验等方面注视和关怀“人”。主旋律得以与时代价值有了更为深入的融合。

  立体人物的塑造

  周作人曾在《新青年》发表了一篇《人的文学》。他说道:“我们现在应该提倡的新文学,简单说一句,是‘人的文学’。”将近一百年后的今天,这部电影也展现出了何为“人的文艺”。电影以先遣营营长魏铁北为主要描绘对象,以他从抗美援朝回国到一期工程结束的经历为重要线索,串联起所有故事情节。电影刚开始时魏铁北因在战场上指挥失误而由副团长降职为营长。他立过卓越功勋,被司令员称为“工兵英雄”。但战争也给他留下无法消失的阴影——当听到帐篷外风沙轰鸣的声音他会从噩梦中惊醒。影片塑造的魏铁北形象鲜明生动。他是工兵英雄,也是有一些小瑕疵的平凡人。当面对技术员刘小溪的感情暗示,他总是迟钝地把这当作战友情。当隧道快要塌陷时,他冲动地要带营里的兵进隧道救人。遇到强风沙,经历断粮,最和蔼的炊事班老班长、与他最亲近的战友兼老乡石安民、他喜欢的女孩刘小溪以及许许多多的战友相继牺牲,他的身体和意志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考验和磨砺。在这个过程中他完成了成长的蜕变,成为一名更成熟的工程兵。影片最后,魏铁北再一次被组织委以重任,继续带领工程兵们进行第二期工程的建造。魏铁北磨炼成长的过程恰好也是原子弹工程艰难进行的过程。从影片的创作语境而言,这也是中国打破核垄断、解除核威胁的过程。主人公的精神大厦和宏大工程在此影片中成功合筑。

  多层次情感引发观众共鸣

  值得指出的是,这部影片对人不同类型情感都有全面的表达。魏铁北与刘小溪之间时而引人发笑最终令人惋惜心痛的爱情大概是全剧最吸引人之所在。幽默爱情细节的加入放缓了影片的叙事节奏,也迎合了观众的观影心理期待。在家国情怀的大爱抒发中增加“小爱”的成分,其实隐含的是对人性的理解和尊重。以往的主旋律电影往往展示主人公为了革命不怕牺牲坚持斗争的正面形象。而影片把视野放低,去关注平凡的英雄和英雄的平凡之处。英雄也有爱情,也有纠结和痛苦。观众会心一笑再到默默流泪,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家国情怀的熏陶。

  在这部影片中描述了另一种爱情。工程师和军医兰婷明显是一对夫妻,但是意外重逢后他们没有任何对话,只是相顾微笑。而兰亭在见到丈夫乘车离开后还是忍不住泪流满面。两种爱情元素在影片中结合起来,观众看到,不论是隐忍还是更直接的爱情,在国家需要面前都做出了牺牲。而人物做出牺牲的同时,他们的爱情拥有了一种更深刻的意义。注视人本身的同时指向家国情怀的主题。

  以魏铁北和石头为代表的战友情也是影片所要传达的情感之一。影片着重用送窝头这个情节来展现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在断粮期间,魏铁北把刘小溪送给他的窝头留给石头,两人在推脱这半块窝头时也产生很多笑点。当石头“奉命”吃窝头时,先把手往衣服上蹭干净再捧起窝头,足以见到他对半块窝头的珍视。影片中细节的刻画使人物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晰。

  影片中亲情要素不是通过人物直接的对话或动作而展现的。指导员肖大海突然接到同为工程兵的儿子在开隧道时牺牲的消息,忍住泪水怕被魏铁北发现,只是叮嘱身为营长的魏铁北让兄弟们都注意安全。这种情感的表达方式服务于肖大海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贴切人物性格,而推广开来地对战友安全的关心,以及“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种牺牲精神的接续传承都恰到好处地展现了家国情怀。

  总的来说,观众经历不同、年龄不同,情感触发点不同。影片针对人各种情感——爱情、亲情、战友情的诠释,使得更广泛的观众能在影片中找到情感共鸣点。从受众面大这个角度来说,《绝密工程》也是具有放大人关注人的积极意义。

  对经典老歌的重唱

  影片插曲《祖国不会忘记》是2001年由张月谭作词,曹进作曲,黄鹭领唱的一首作品,曾传唱大江南北。这首优质歌曲讲述的背后的故事与影片中类似,刻画了一群在深山之中甘于寂寞隐姓埋名为祖国奉献一生的英雄。同样的歌曲,同样的情怀,不同但相似的故事,拓展了故事讲述的维度。在观影过后,观众在好奇“这首歌是什么”的同时,会自发了解歌曲背后故事,这使影片的影响力有了延续、扩大的可能。这一类人物群像化,使影片主题也得以更好地升华。导演选择这首歌作为魏铁北回忆昔日场景时的背景音乐,给予观众熟悉感。在观众恍然“这歌我听过”的时候,正击人心。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在上映前也利用歌曲重唱进行宣传,同名歌曲实际上是1985年创作和发行的。去年秋天,全国掀起了快闪热潮,全民讨论“我和我的祖国”这个话题,也使得这部影片在上映前已满受观众期待,奠定了高票房基础。这种经典歌曲的重唱使新一代与老一辈拥有共同语境,能够进行深入的审美交流和作品探讨。影片能把全年龄段的观众考虑在内,产生一种积极的联动效应,也是其社会意义之所在。

  此外,影片还满足了人对美的追求。大漠落日的雄浑景象和石安民坠落前天空苍茫的景象,以及魏铁北祭奠战友时光影的交接,都具有很强的审美性。魏铁北离开工程驻扎地时的回忆也用了蒙太奇的镜头转接手法,引导观众的情感达到设定高潮。往往使观众湿润眼眶的地方、使观众用心思考的地方都存在影片注视“人”的目光。(作者: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朱雪华)

(点击进入专题)

【来源:星辰在线】

标签: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