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长沙 人均期望寿命突破80岁

绿色新闻 | 2021-06-16 08:55:40
星辰在线 | 编辑:陈贝贝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6月16日讯 (全媒体记者 杨蔚然)“遇到重大突发卫生事件、山地或堵车等救护车通行不便时,长沙有了‘空中救护车’!”6月11日上午,长沙院前医疗应急救援迈入“飞”时代。长沙市120急救中心大王山航空救援基地急救点、长沙市第四医院急诊急救中心大王山急救点,在长沙市航空应急救援基地挂牌。“急救点的成立,填补了长沙航空应急医疗救援的空白。”长沙市120急救中心主任曾候霖表示,标志着长沙的救援模式已由单一救援迈向多元、立体救援。

  同样是公共卫生应急。回首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极大地改变了我国疫情应急机制和信息透明机制。17年后,当我们迎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冠肺炎疫情时,长沙从被动防御变主动出击,从“遭遇战”到“平战结合”,经受住了一次重大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磨砺与考验。

  从非典到“新冠”,长沙公卫事业驶上“快车道”,奋力开创“健康长沙”建设新局面。

  到2019年,我国人均期望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上升到77岁,湖南省人均预期寿命达到了77.1岁,长沙市人均期望寿命提高到80.01岁,居中部省会城市前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非典时期,长沙8天建成定点医院

  2003年,一种新型冠状病毒(SARS病毒)突袭全球。半年里,该病毒引起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即非典)疫情波及32个国家和地区,共造成全球8422人感染,其中死亡916例。

  同年2月14日,非典疫情流入湖南。“最初,流言比SARS更可怕!”小乔是岳阳平江某乡镇农妇,十年后记者回访她时她仍心有余悸。2003年初,小乔在广州打工染上非典,随即戴着口罩回到长沙。2月19日,经湖南省、长沙市疾控中心及湘雅医院专家会诊,通过隔离治疗、观察及复查,无异常出院。可等她回到村里,每家每户都大门紧闭,邻居绕着她走。

  “非典不仅影响个人,还波及全社会。”时任长沙市非典定点治疗医院院长、现任长沙市中医医院(长沙市第八医院)院长的周继如说,非典打的是“遭遇战”。当时没有防控规范守则,比如卫生间到底该布置在病房内还是病房外,没有模式、标准可依。“然而,全市卫生系统人员响应号召、踊跃报名,个个做好‘上战场’的准备。”救治人员最终由长沙8家医院的128名医务人员组成。

  当时的长沙非典定点医院,由安沙镇的长沙县中医院改建而成,8天竣工。根据上级指示,医院需科学划分出救治区、隔离区、生活区等。此事涉及到长沙县中医院28户职工。为响应号召,3天内,28户职工克服重重困难,党员干部带头,无条件搬出温馨的小家,作为128名医务人员隔离住宿用。

  “在一线当护士,压力确实大。”长沙市传染病医院是当年收治非典病人的定点医院,时任发热门诊的护士长陈跃飞说,2003年3月起,科里10多个护士,每天要收治几十个疑似病人,护士们穿着笨重的三层防护服,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进隔离病区前,陈跃飞给丈夫留话说:“如果我染病回不来,你要照顾好女儿,把奶奶接来,不要告诉父母!”

  在长沙市疾控中心,一群年轻人冒着随时可能被感染的危险,每天与来自隔离病房的各类资料打交道,收集、汇总、处理、反馈……他们还开通了5条24小时热线电话,挑选了16名责任心强的同志接听,共接听来自全国各地的热线电话9706个。耐心细致的讲解,消除了民众心里的恐慌。

  2003年非典期间,全省共报告6例输入性临床诊断病例,其中治愈出院5例、死亡1例。全省没有原发病例,没有发生二代病例及医务人员感染。

  2020年1月“新冠”袭来,长沙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长沙市第一医院北院)及本部、南院的医务人员和志愿者,在紧急抢运医疗物资、救治病人。

  非典后,长沙公共卫生迎来发展新机遇

  “非典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目前在长沙某三甲医院工作的杨医生回忆说。2002年,他高考失利,被一所小型医学院录取,他不想当医生,后来听广播里非典一线医务人员与家人连线的节目,那些动人的故事,让他感受到当医生的神圣和自豪,他流泪了……再后来,他沉下心学医,直到成为医学博士。

  “非典改变了防疫制度、信息公开制度以及提升应对危机的能力。”2003年,32岁的湖南省疾控中心应急办主任刘富强,一直奋战在防治非典一线,有时他连续值班36小时。

  “非典后,公卫事业迎来发展和转型新机遇。”刘富强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先后16次专题研究非典防治工作。随后,全省建立了724支流调机动队,出动防疫流调机动队和医疗专家组9014队(组)次,组建了省市县三级非典医疗救护队550支,应急处置专家组331个,共有专家成员913人。

  2003年后,国家先后出台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相关法规、制度。长沙也相继出台应急预案,包括重大传染病流行、中毒事件、环境污染、核泄漏等公卫事件,以及洪涝灾害、地震、台风等各种自然灾害,铁路、民航、电力等多领域公卫重大事故处置的相关法规、条例。

  2004年,长沙在开福区捞刀河镇建成全国首家非典定点医院,即长沙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2007年,为优化资源配置,长沙将该中心与长沙市第一医院合并,成为长沙市第一医院北院。

  2012年,位于万家丽路北侧鸭子铺的长沙市公共卫生中心建成,由市疾控中心、市卫监所、血液中心、市医疗紧急救援中心组成,极大地发挥了快速应对突发公卫事件、实施疫情控制和医疗救治的积极作用。

  后非典时代,长沙在疾病防治措施制定方面,凸显敢为人先的“长沙模式”。市疾控中心在全国率先推出《预防接种告知书》、“防艾社会组织干预服务”工作模式等,受到世卫组织专家的推崇,并在全国推广。

  在疫情处置上,体现出“长沙速度”。市疾控中心成立了150余人的准军事化应急队伍,市内发生任何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在1小时内迅速集结出动并处置,检测时间由传统培养方法的3~7天缩短为4小时。

  在救灾防病方面,干出了“长沙作为”。汶川地震、湖南首例确诊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驰援非洲埃博拉疫情、特大洪涝灾害……长沙都能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高效开展救灾防病卫生应急工作。

  市民生活观念及方式也在发生改变,相信科学不乱造谣、传谣,公共场所佩戴口罩,勤洗手,讲文明讲卫生……经此一疫,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在进步中。

  “新冠”袭来,长沙公卫彰显“长沙力量”

  “防控任务重、病例输入多、救治压力大……”2020年10月14日,长沙市新冠肺炎防控指挥部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向上级巡视组汇报长沙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情况。疫情袭来,长沙在全国率先进入“战时状态”,随后打的是“平战结合”。

  2020年1月21日,长沙确诊首例新冠肺炎病例,1月24日起,全市各级、各相关单位和工作人员,一律取消休假,积极投身全市疫情防控工作。

  市级分两批下派1800余名市直机关党员干部,到一线参与防控;县级动员20多万名党员干部和志愿者,参与疫情一线防控。同时,组织卫健系统疾控人员、医务人员、120急救人员、卫生监督人员近1万人,抗击疫情。

  仅用54天,在3月14日即实现住院确诊病例清零。全市累计确诊242 例,治愈240例,死亡2例,治愈率达99.17%,在全国确诊病例200例以上城市中名列第一,实现医务人员零交叉感染、院内零感染。

  防控与救治,携手并肩作战,前者控制“增量”,后者消除“存量”。

  “综合施治和多学科诊疗,是百年老院战疫的‘新打法’。”长沙市第一医院院长刘激扬说,经过临床摸索,在国家诊疗方案基础上,救治中心总结出“长沙经验”,对轻型、普通型患者进行早期干预治疗,避免发展成危重症。同时,加强营养和心理治疗,制定营养膳食处方,开通4条24小时心理热线,尽早开展肺康复治疗,综合施治,精准救治。

  “驻守‘空中大门’,外防输入;通宵达旦开展核酸检测,内防扩散……”长沙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张锡兴说,疾控人24小时开展实验室核酸检测,信息处理、疫情审核、电话咨询通宵达旦。截至2020年11月29日,累计流调14752人次,涉及航班5840架次;累计出动应急机动队1900余次,7500余人次,追踪和管理密切接触者5400余人,竭力控制增量,有效阻止了疫情扩散蔓延。检测“新冠”样本达12400余份,准确率达100%。共接听咨询电话4.2万余次,最大限度地减少负面舆情的发生。

  2020年9月8日,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长沙市第一医院、长沙黄花国际机场疫情防控联合指挥部,获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长沙市张锡兴、张更姣、安志、康姣等4人,获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长沙人民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创建“健康长沙”,长沙人均期望寿命突破80岁

  从非典到“新冠”,长沙公卫事业驶上“快车道”,奋力开创“健康长沙”建设新局面。

  长沙率先在全省建成“1530”就医服务圈,统筹推进“三医联动”,智慧医疗蓬勃发展。2019年底,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3.85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4.88人,每千人口专业公卫机构人员0.93人,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十三五”期间,长沙卫生职院新校区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市妇幼保健院、市口腔医院分院项目完成选址。

  “眼看三级综合医院在家门口拔地而起,看病越来越方便了!”家住望城区月亮岛街道的陈爹爹,常到长沙市第四医院滨水新城院区看一看。

  “这是2021年长沙十大公共服务设施项目,采用国际流行的‘医疗街’设计,在一条街上完成所有诊疗流程,让看病不再‘走迷宫’。”长沙市第四医院院长宋桂林介绍,新院总建筑面积192057平方米,编制床位1500张。优质医疗资源将辐射望城区及宁乡、湘阴等周边城乡。

  “长沙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原址改扩建项目,也在紧锣密鼓中进行。”长沙市第一医院院长刘激扬介绍,该项目是长沙市十大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之一,总建筑面积14.58万平方米,规划建设1000张床,一期预计2023年完工投入使用,建成后,能更好地提升城市传染病防控能力,推进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

  智慧医疗建设正蔚然成风。目前,长沙20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全部实现线上挂号、预约,市一医院、市中医医院(市第八医院)等完成智慧门诊建设,实现一部手机享受全流程服务。长沙完成市级健康医疗云平台搭建,现已汇聚140余万份电子病历、840余万份电子健康档案、5大类卫生资源数据。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长沙进一步构建防控一体的卫生应急体系,强化纵横联动的公卫机制,“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

  长沙人均基本公卫服务经费标准,从2009年的15元提高到79元。率先在全国构建完整的三级出生缺陷综合防控体系,实施“城市癌症筛查干预”“脑卒中筛查干预”“口腔疾病筛查干预”等国家项目。健康教育馆、健康骑道、健康步道、健康公园、健康餐厅……各类健康支持性设施,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健康大讲坛”公益讲座受益群众逾百万人次,长沙市民健康素养达到国内发达城市水平。

  健康是幸福之源、强国之基。70年来,中国人民创造了卫生与健康领域的“中国奇迹”。2019年,长沙市人均期望寿命由2000年的73.76岁提高到80.01岁,居中部省会城市前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长沙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大事记

  ●1929年湖南公医院免费收治当时流行的霍乱、伤寒、痢疾病人

  ●1935年湖南公医院等5所医院为固定种痘地点,一律免费

  ●1998年湖南遭遇特大洪灾,长沙卫生系统组织医疗队救治灾民

  ●2003年长沙出台《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条例》相关应急预案

  ●2004年长沙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建成

  ●2007年长沙出台多领域公卫重大事故处置的相关法规、条例

  ●2009年湖南首例确诊甲型H1N1流感患者在长沙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治愈出院

  ●2011年长沙市疾控中心在全国率先推出《预防接种告知书》,全面保障接种安全

  ●2012年长沙市公共卫生中心建成

  ●2014年长沙在全国首创推行职业健康监护信息卡,劳动者有了健康“身份证”

  ●2019年长沙启动安全可控技术区域智慧医疗建设三年行动

  ●2020年全市住院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清零

  ●2021年长沙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原址改扩建项目动工

【来源:长沙晚报】

标签: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