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路径研究

都市新闻 | 2023-10-07 19:28:57
星辰在线 | 编辑:周婷

  摘要: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性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当前,汽车产业正经历技术迭代与跨界融合等新一轮变革,自主品牌边缘化、核心技术待攻破、产能过剩等问题逐渐显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在此大背景之下,本文试从产业规模、产业格局、产业新赛道布局等方面分析长沙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梳理当前长沙汽车产业面临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产业链韧性不强、整体创新能力不足、新赛道布局不完善等困境,探索“企业技术创新发展、产业政策改革发展、资源整合跨界发展、产业集群升级发展”四条优化路径,以期全方位推动长沙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关键词:长沙;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技术创新;产业集群

  随着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不断加速和深化,汽车产品及产业正在发生改变,从而孕育出后发赶超的历史机遇;另一方面,汽车产业重构恰逢中国经济转型、国际形势不确定性增强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等“黑天鹅”事件,从而产生了一系列全新的严峻挑战,如芯片短缺、电池原材料涨价、供应链重塑等现实问题都给汽车产业发展带来了困难。在此背景下,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刻不容缓。当前,长沙市围绕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实施产业发展“千百十”工程,提质升级“1+2+N”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加快新能源、高端装备、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如何抓住政策契机,加速推进长沙汽车产业转型升级,以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助力现代化新长沙建设,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长沙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长沙市委、市政府的精心部署和大力支持下,长沙汽车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区域影响力不断增强,带动了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相关产业发展,成为经济新常态下引领长沙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具体发展情况如下。

  (一)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2022年,长沙市汽车产业链完成产值1628.15亿元,同比增长49.63%。其中,长沙县、雨花区汽车产业产值占比最高,分别占到43%、42%。2022年,长沙市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增加值比同比增长54.6%,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52.7%。2023年第一季度,长沙汽车产业链实现产值409.8亿元,同比增长76.3%。2022年,长沙整车生产企业汽车产量为72.18万辆,同比增长95%,其中新能源车产量为44.72万辆,占全市汽车产量的62.2%,同比增长34.7%。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长沙汽车产业逐渐在全国汽车版图中崭露头角,并占据一席之地。

  

  (数据来源:长沙市工信局公开资料)

  (二)产业格局日趋完善

  长沙紧跟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发展的步伐,以汽车整车、零部件、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为主攻方向,基本形成了集整车和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制造到销售、服务全生命周期的产业链,形成了以6大类整车(轿车、轻重中载货汽车、越野车、专用车、客车、新能源汽车)为核心的汽车产业集群。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汽车及零部件企业约300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160家,具有整车和改装车资质的生产企业44家。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长沙经开区、长沙高新区、雨花经开区等地。其中,比亚迪2022年在湖南的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同比增长93.39%,达成4个产值百亿以上项目;而比亚迪雨花工厂成为湖南首个产值过600亿元汽车项目,助力长沙跃居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前列城市。

  

  (三)产业新赛道布局加速

  2022年,长沙新能源车产量为44.72万辆,占全市汽车产量的62.2%,同比增长34.7%。产业政策环境方面,长沙出台多条相关政策,并提出要依托国家新一代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试验区,壮大新能源汽车产业,至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车计算中心算力达到1000P。产业链布局方面,在锂电池材料、电池制造、电控电机、底盘系统、车内外饰、整车制造及配套市场环节均有企业布局。其中,电控核心部件拥有长沙比亚迪半导体等行业龙头企业;储能材料方面聚集了中伟新能源、巴斯夫杉杉弗迪电池、邦普循环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正极材料全国第一,负极材料进入全国前五。产业配套设施方面,截至2022年11月底,已建成公共充电桩2.2万多个,占全省比重超过60%。中心城区公用充电桩密度超30台/每平方公里。此外,目前还在重点推进居民小区、高速公路和国省干道充电桩建设,同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充电桩领域,共同构建科学完善的新能源汽车充电网络,预计在2025年实现建设16万个充电桩。

  二、长沙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当前,汽车行业新一轮“内卷”已然开启,在异常激烈的角逐竞争中,长沙汽车产业发展遇到不少瓶颈,面临的困境愈发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产业集群效应尚不明显

  一是产业规模相对偏小。长沙汽车产业规模相对国内第一梯队,比如广州、上海等地还有较大差距。二是汽车品牌相对偏弱。全国汽车销量排名前20的车企中,只有上汽大众和比亚迪在长沙布局,但都是子公司,缺少研发部门、集团总部等企业核心,因此决策权、自主性均受到一定限制。此外,长沙还缺少本土标志性整车企业,没有长红品牌。三是产业协作不够紧密。汽车产业布局相对分散,产业园区之间联动不足,产业链之间协作关系不够紧密,特别是汽车产业链、先进储能材料产业链以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之间缺乏融合,行业壁垒、体制障碍客观存在。同时,企业间协同也不够。目前,长沙本地成长起来的企业大多数为中小企业,规模不够大,实力不够强,且企业间关联度小,在原材料、零配件等方面的协同性也不高,制约了产业集群发展。

  (二)产业链韧性亟待增强

  一是本地配套水平较低。长沙汽车产业链关键零部件本地配套率偏低,且长沙本地配套零部件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发动机、自动变速器、底盘、汽车电子等关键零部件有所缺乏,无法很好满足整车企业配套要求。二是产业链价值链不完善。以智能网联汽车为例,长沙虽起步较早,且拥有国家智能网联汽车(长沙)测试区、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城市四块国家级牌子,但整体产值较小,缺乏整体性顶层设计,产业链条缺少一些相应的软硬件供应商,亟需强链补链。此外,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发展基础薄弱,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及可市场化运作的商业模式尚未建立。

  (三)整体创新能力尚显不足

  一是关键核心技术仍待突破。长沙关键技术自给率不高,一些关键零部件仍受制于人,汽车芯片、车用操作系统等技术也有待突破和产业化应用。相比于比亚迪在刀片电池、整车电控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的深度耕耘,长沙传统汽车企业在电池、驱动电机、电控、三小电等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供给不足。二是人才供给相对不足。整体来看,长沙汽车产业相关研发、设计、贸易、管理等专业人才供给不足。同时,由于缺乏更多更好的汽车行业创新平台,而沿海或经济发达地区对高端汽车专业人才有较强的虹吸效应,导致人才流失情况较为严重。此外,汽车新兴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目前汽车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需求严重脱节更是导致高端人才越发匮乏。

  (四)新赛道布局仍需完善

  一是政策配套支撑不够。一方面是促进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优惠政策还不够细化,须提高针对性。另一方面,对规划目标没有实现的原因、支持政策的实施效果等缺少分析评估,导致没法做到完全的精准施策。二是基础配套有待完善。公共充电基础设施数量偏少,且布局不太合理,造成利用率偏低。同时,长沙市主要依靠公路运输汽车产品,物流成本较高,导致汽车企业成本水涨船高。三是应用推广有待加强。目前,长沙市汽车电动化率较国内先进城市还有一定差距。同时,亟待构建科学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指标体系。此外,智能驾驶技术目前面临着安全、法律、保险和成本等方面的问题,应用推广难度较大。比如,目前部分搭载智能驾驶技术的物流车、矿用卡车已投入市场使用,但对使用场景要求严格,必须为路况简单的封闭环境。乘用车的应用推广要依赖的配套技术、设施等方面要求则更高。

  三、推动长沙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目前,全国各地和企业都在积极推进汽车产业转型升级,以期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赢得先机。在推动长沙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作为主体力量的汽车企业的积极参与,还需要产业政策的强力支撑、产业优势资源的高效利用,加快推进跨界联合发展,进而增强整个汽车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

  (一)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技术创新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原动力,必须推动包括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在内的整个汽车产业链条的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有所突破。一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要注重以掌握基础技术、核心技术为导向的技术能力提升。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在面临资源配置向新能源车倾斜的转型升级过程中,需要更多在前瞻性领域中的共性基础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布局,积累技术基础。此外,要加大研发投入。由于汽车产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持续、高强度的研发资金投入是汽车企业培育自主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建立技术创新体系。要加快建立层次分明、分工明确、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支持企业与国防科大、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及科研院所联合组建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科研院所和高校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支持和服务,促进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研发机构流动。

  (二)推进产业政策改革发展

  一是完善配套产业政策体系。要牢牢把握汽车产业发展前沿,构建完善的汽车产业发展配套政策体系。比如,资金保障和土地配置是地方政府招引造车项目的两大筹码,政府应制定出此方面合适的政策来全力支持知名整车及零部件企业的招引工作。同时,针对传统燃油车销量加速下跌的潜在趋势,要在区域内对传统燃油车行业中进行数据摸排,经过研判分析指定相应的产业政策,推动相关传统燃油汽车企业配套零部件企业向汽车电子零部件、高性能电机、动力电池等新一代的汽车电子技术零部件方向加速转型升级。此外,在加强汽车产业前瞻布局(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等)以及重点培养产业链供应链中“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方面均要出台相应的具体政策,引导整车、零部件和芯片企业协同创新,支持开展推广应用、技术攻关、产能提升等工作。二是健全人才培养体制机制。鼓励企业与高校、技术服务机构合作,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围绕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汽车产业培养优秀的后备人才。同时,要进一步优化人才引进机制,畅通人才发展通道。鼓励地方和企业加大对高新技术人才的投入,通过技术补贴、住房补贴、薪酬制度等深度挖掘专业技术人才,同时拓宽人才进修学习通道,健全人才发展上升机制。

  (三)聚焦优势资源跨界联合发展

  在当前产业融合趋势的影响下,尤其在智能化、共享化的浪潮下,传统汽车产业自身业务领域已经很难适应当前发展趋势。因此,具备不同技术优势、不同资本优势的企业通过跨界联合来实现共同转型升级成为必然。一是推动“汽车+X”跨界融合。推动“车能融合”“车路协同”“车网互联”,即车和能源融合,车和智慧城市、智能交通融合,车和网络产业融合。要对智能制造、可再生能源、先进储能、智能电网、智能交通等领域进行系统部署,协同推进综合集成应用示范,形成支撑汽车产业发展强大技术合力。比如,通过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跨界融合,实现人、车、路动态信息交互,让驾驶变得更安全、更聪慧、更舒适。二是加强区域联动。要抓住长株潭都市圈建设机遇,统一规划汽车发展战略,提升汽车产业政策在三地的通用性;以长株潭一体化“十同”行动为抓手,加大长株潭地区汽车产业、储能材料产业、工程机械等产业协同力度,强化产业链力量整合和资源配置。此外,要加强园区联动,与产业协同度高的园区聚焦产业跨界融合领域,共同发力协同招商。比如,联合国家智能网联汽车(长沙)测试区,依托其在车联网、智能驾驶等领域的技术优势与平台载体,招引在车载智能终端研发制造及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落户。

  (四)推动产业集群升级发展

  产业集聚能够有效地减少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扩大产业规模,增强整个集群的核心能力。因此,要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必须首先推动产业集群的升级发展。一是鼓励核心企业发挥“链主”引领作用。充分利用比亚迪、上汽大众等核心企业的引领聚集作用,为其周围附属的零部件配套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支持,强化主配协同创新发展。同时,通过以商招商积极引进知名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培育壮大零部件产业集群,进一步健全完善产业配套体系,优化长沙汽车制造生态圈。二是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依托湖南汽车制造(长沙)配套产业园,整合传统乘用车零部件、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专用工程车零部件以及零部件回收再制造等领域的资源和技术,提升关键零部件配套水平,推动产业集群整体升级发展。同时,还要持续关注汽车产业链供需情况,进一步畅通原材料、芯片、电池产供信息渠道,完善上下游合作机制,全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畅通稳定。比如,依托汽车产业联盟等载体,定期开展供需对接交流活动,支撑企业持续进行风险管理评估,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作者:龙沛,本文系长沙市社科联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3CSSKKT267)

  参考文献:

  [1]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 上汽集团创新研究开发总院.中国汽车产业与技术发展报告.2022[M].电子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2022.

  [2]程光娅.基于创新驱动的重庆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路径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8.

  [3]宋玉聪.东北地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政治经济学研究[D].东北电力大学.2022.

  [4]邹俊 张亚军.汽车产业的变局及上海加快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J].科学发展.2021,(06).

  [5]“中国汽车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组.我国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能源.2022,44(12).

  [6]张航程 马忠辉.“双碳”政策下我国汽车行业发展新路径[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2, (14)

【来源:星辰在线】

标签: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