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长沙话⑦ | 全国政协委员袁爱平:湖南要打造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先行区

都市新闻 | 2024-03-08 22:34:50
星辰在线 | 作者:记者 孙烨编辑:周婷值班主任:陈贝贝值班编委:王重浪

  星辰在线3月8日讯(星辰全媒体记者 孙烨) 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

  为进一步增强粤港澳大湾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湖南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战略层级,全国政协委员、湖南启元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袁爱平这次带来了他的建议。

  一是参照安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做法,将湘南地区以观察员身份列席粤港澳大湾区专题会议,在新一轮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制定时,将湘南地区纳入建设范围。二是在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和产业转移“拦水坝”布局中,支持湘南地区布局建设产业备份基地,引导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向湘南转移。三是参照《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出台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结对合作帮扶湘南城市相关政策。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启元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袁爱平。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现今,湖南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要推动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亟需进一步深化对接合作,破解瓶颈问题。”此次前来,袁爱平仔细总结了背后的一系列问题。

  一是区域融合机制有待强化,中部地区省份与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的对接合作,大多由各省协调推进,缺少国家层面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推进重大项目的机制。如湖南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主要依托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行政首长联席会议制度,导致产业协同、生态共治等方面推进较困难。

  二是产业配套水平有待提高,湖南虽然承接了大量粤港澳大湾区的相关产业,但由于跨区域的生产力布局缺少统筹引导,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仍不够紧密。如,粤港澳大湾区在电子信息、汽车等主要行业的配套多在本地,产业链尚未规模化延伸到中部等其他省份。且优质项目资源越来越稀缺,市场进入存量博弈。粤港澳大湾区等产业转出地也积极争取产业区域内转移消化,并开始在中西部地区“反向”招商。

  三是科技创新协同有待深化,区域间尚未形成相互开放、共建共享、联合攻关的创新协同体系,各自的创新优势与特色得不到发挥。2022年,中部六省研发投入强度均未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湖南为2.2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11个百分点。

      四是对外开放合作有待加强。中部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2023年中部六省进出口总额仅占全国的8.7%,亟需打通中部地区对外开放通道,推动中部地区省份与粤港澳大湾区开放平台合作,构建中部地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全方位陆海内外联动开放格局。

  湘南地区(衡阳、郴州、永州)三大优势

    “湖南地处'一带一部',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腹地、产业转移的重要承载地。湘南地区(衡阳、郴州、永州)紧临粤港澳,作为全国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也是同样具备很多优势的。”袁爱平很看好湘南地区的发展潜力。

  区位优势:交通连接便利,京广高铁、京广普铁2条铁路“大动脉”和武深、京港澳、许广、宜凤、二广等5条高速公路高效连通大湾区。2023年,湖南通过铁路发往粤港澳大湾区的货物达949.75万吨,占全省对外发送总量的46.7%。京港澳高速湖南段交通量平均每天可达7万辆,部分路段高峰期超过10万辆,全年货运总量超过13亿吨。

  产业优势:产业配套紧密,湖南深度嵌入大湾区产业分工体系,与大湾区携手推动产业链供应链配套协作。粤港澳大湾区是湖南最大的内资来源地、劳务和农副产品输出地。2023年,来自大湾区的投资额占湖南全省外来投资的近40%;湖南近40万湘商在大湾区发展创业。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菜篮子”,湖南每年销往大湾区的蔬菜近230万吨、生猪800万头,有力保障了大湾区的生活生产。

  资源优势:对外开放畅通,湖南与大湾区合作打通对外开放通道,推动湘粤非铁海联运常态化开行。2023年,湘粤非铁海联运运量超过4万标箱,通过湘粤非铁海联运通道在国内段运输可缩短时间8天,国内段运输成本降低了70%以上。

(点击进入“筑梦现代化 共绘新图景”专题页面)

【来源:星辰在线】

标签:经济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