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文艺 | 王超斌:“牛”村·“牛”水·“牛”人——宏村游记

都市新闻 | 2024-04-26 14:32:26
星辰在线 | 作者:编辑:丁辰欢值班主任:邓佳莹值班编委:林展翅

  暮春时节,有幸游览了“中国画里乡村”宏村。我惊叹于该村的景象人物,作诗为记:

一湖半月皖云边,

黛瓦斑墙映碧田。

古巷弯弯溪指路,

青牛偃偃水翩跹。

 

天人巧合瑶池处,

丁兴物阜玉手篇。

俗念空清游画里,

凡夫不觉化神仙。

  宏村,位于黄山西南,像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镶嵌于皖南,是隐居在群山环抱中的“世外桃源”。如果用水墨丹青描绘她,画面烟雨迷蒙,疏离散淡,活脱脱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她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村,始建于南宋绍兴元年,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宏村最早称为弘村,取“弘广发达”之意,清乾隆年间因避讳皇帝名而改为宏村。她历经千年而不衰,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电影《卧虎藏龙》曾在此取景,影片获得奥斯卡金奖之后,宏村更是声名鹊起,名扬海内外。

  俯瞰宏村,酷似一头巨牛静卧在绿水青山之间:村西头巍峨雄壮的雷岗山为“牛头”;村口两棵分立桥边、有着四百年历史的银杏、红杨为“牛角”;跨水建于村子四周的四座桥梁为“牛脚”;村中140余幢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的徽派民居为“牛身”;1000多米长弯弯曲曲穿村串户的水圳为“牛肠”;村中心“月沼”为“牛胃”;村南“南湖”为“牛肚”。这一与牛惟妙惟肖的格局可概括为“山为牛头树为角,桥为四蹄屋为身”。

  宏村全境就是一座古园林,山景、水景、桥景、街景,景景怡人。 在众多的美景中,尤以水景水系更加诱人。和江浙水乡不同,宏村没有蜿蜒曲折的河道湾浜,没有悠悠而行的乌篷船,有的是看似无意实有意的水圳沼池,有的是高墙深院和斑驳的马头墙。小桥流水、幽弄窄巷间自有一种古韵与宁静,特别是它所独有的水圳、月沼、南湖,总会让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人类自古喜趋水而居。黄山周边,水资源并不丰富,宏村却是一年四季泉不涸水不断。古宏村人为防火患和灌溉田地,巧妙利用村落地势北高南低的自然落差,从北边的西溪河开挖水圳,引水入村。水圳沿着每家每户门口修建,家家户户都能用上纯天然的“自来水”。水圳之水顺势流入村中央的“月沼”,形成一个蓄水池,雨水多的时候可以削减洪峰、降低径流流量,雨水少的时候又能够蓄水抗旱。从“月沼”流出来的水最终汇聚到“南湖”,“南湖”边的大量农田,可取南湖水直接灌溉。这种水系,使村落的整体轮廓与地形、地貌、山水等自然风物高度契合,让村民的生产生活与水系水景和谐共存。

  贯穿全村的水圳,村中央的月沼,村南部的南湖,构成了宏村独特的水系水景。水的氤氲,水的温柔,水的轻盈,给山村带来了安宁和祥和,带来了灵动与灵性。活水从山上流下来,汇成涓溪,聚为沼湖,一路汩汩流淌,一路聚散依依,一路顺流而下,最后注入新安江,汇入千岛湖。山因水青,水因山活,房因水美,勤劳智慧的宏村人以牛为形做活做绝了一篇水文章。

  牛形人工水系,首开仿生学之先河,匠心独运,堪称“中国一绝”。水系融自然景观与人文内涵于一体,不仅为村民解决了消防用水,而且调节了气温,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宏村因此而成为名副其实、不折不扣的“牛”村。1986年宏村荣登有“国家名片”之称的邮票图案,2004年国家邮政局还专门为这个“牛”村发行了特种邮票。

  村中有99条小路,四通八达,任何一条都能通向村口,而每一条路都伴有一条不到一米宽的水圳。逆着水流的方向进村,顺着水流的方向出村。 水圳就像盘旋在牛身体内的牛肠一样,九曲十弯,绕过家家户户,长年清水不断。正所谓“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巷有清泉”。水圳沿途建有无数个小渠踏石,人们浣衣洗涤、浇花灌园、饮用救火都极为方便。每天早上8点之前,水圳中的水为饮用之水,8点之后,村民才能在这里洗涤。奇妙的是,水圳的水位,无论天晴下雨,总保持在一定的高度,即水位总是低于小桥一点,不多不少,十分奇特。

  当你行走在宏村小巷里,有时候明明能听到水声,但见不到水流,这时候水其实就在你脚下的暗渠里流淌。水圳水流湍急,七弯八拐中从一户人家流到另一户人家,把封闭的家家户户紧紧地系扎在一起。水圳里的水顺流而下,流进村中的月沼,与月沼中天然的泉水汇合。经过沉淀,以及鱼儿的吞噬过滤,积成一池清水,清水又顺着水圳流进南湖之中。然后再经过沉淀和过滤,整个宏村的水又回流到西溪河下游。

  在小店吃过很有特色的午餐,屋外下起了阵雨,真是天公作美。在我的感觉里,没有雨的幽深古巷是没韵味的。炊烟袅袅,细雨纷纷,古巷弯弯,这才是白墙黛瓦深巷最完美的意境。于是与妻儿撑起纸伞,顺着水圳,穿行在古巷里。石板路上积水流淌,道旁的水圳或明或暗川流不息,令人恍若回到古代。此景此境,脑海里不觉跳出戴望舒那首经典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 … … …

  小巷不长,尽头处豁然开朗,一个半圆形的水面呈现在眼前,这就是月沼了。这里是电影《卧虎藏龙》在村内的主要取景地,也是村子的中心。

  月沼,宏村人称月塘,建于明永乐年间。时人汪思齐,发现村中有一泓天然泉水,冬夏泉涌不息,于是引西溪水进村绕屋,入村中天然井泉处建池塘,以供防火、饮用。

  月沼正北是“汪氏宗祠”。进门是正堂,堂内立有汪氏的三位祖先像,左边墙上罕见有一女子画像,注名为“胡重娘”。胡重娘是明代永乐年间人,出身西递名门望族,嫁给宏村汪辛为妻。胡重娘有感于汪姓宗族不旺,村庄火灾不断,生存环境较差,想方设法重新规划宏村。其夫汪辛远在山西做官,家中大小事务均由重娘作主。为了把宏村规划建设好,这个奇女子,打破封建社会女性“行不动裙、笑不露齿”的陋习,乘坐一顶小轿,踏勘宏村的山山水水,集思广益,编制出村西拦河筑坝引水入村,屋前凿渠开圳九曲徊流的科学规划。重娘建村功勋显赫,深受村民拥戴,被破例入祠供奉。她是徽州唯一一个被供在祠堂里的女性,是宏村历史上名实相符的女“牛”人。

  开挖月沼时,很多人建议挖成一个圆月型,重娘力排众议坚决反对。她认为“花开则落,月盈则亏”,凡事得留有余地,主张将池塘挖成半月形,月塘最终定型为“半个月亮爬上来”。也许只有重娘这样聪慧大方的女子,才能想出“月沼”如此浪漫而富有哲理的名字吧。

  月沼是宏村的中心,是徽商家妇们聚合的乐土。旧时代,她们在岸边浆洗,在水边倾诉,在埠头垂泪,思念远方的亲人,叹息似水的年华,在无奈的镜花水月中寄托自己的梦想…..

  月沼水面不大,水质清冽,常年碧绿,水平如镜。水底有泉眼,通过暗道与山上的溪水连为一体,曲曲折折流入每家每户。四周青石铺展,粉墙青瓦整齐有序。塘中鹅舞红掌,鸭戏清波;空中炊烟氤氲,云淡风轻。老人在抽烟聊天,妇女在浣纱洗帕,顽童在追闹嘻戏……一景一物无不透出村庄的悠悠古意和沧桑。放眼望去,那水,那墙,那瓦,那倒影,像一幅水墨画。置身其中,婉约、典雅、宁静,那安详和谐、其乐融融的场景,让人心醉神迷。李慕白与玉娇龙打斗时玉娇龙从屋顶一跃而下,蜻蜓点水、持剑飘然而去的镜头一下子出现在眼前。

  顺着流水的方向往前,临近村口,一泓硕大的水面平铺在前。雨过天晴,光影照映,水面犹如镜面, 让人眼花缭乱。这就是南湖。

  南湖位于村南首,建于明万历35年。明永乐到万历年间,宏村人口繁衍,月塘蓄水量已不足用。村人遂将村南百亩良田,凿深数丈,四旁砌石立岸,建成南湖,俗称“牛胃”。南湖仿效杭州西湖“平湖秋月”样式,湖面呈大“弓”形,“弓背”为两层湖堤,贯穿湖心的长堤如箭在弦上,一座拱桥如同羽镞。它仿佛古城边上的护城河,将村庄和外界分隔开来。一湾碧水,环绕着古村落,守护着宁静的山村。岸边的参天古树,冠如华盖,疏密有致的枝叶像少女纽着发结的青丝,瀑布般垂落。清风徐来,青丝撩拨着涟漪,禽鸟鸣唱,浮光倒影,水天一色。湖面绿荷摇曳,群鸭戏水,远峰近宅,映照湖中,衬之以树荫和日光的明暗,动静相宜,清新明丽。1814年秋,钱塘名士吴锡麟游宏村,称赞南湖“游迹之盛堪比浙江西湖”,此后人称南湖为“徽州小西湖”。

  南湖边有一座南湖书院。有人把南湖风光赞之为“水木清华”,把书院比作浓缩的“清华大学”。我的理解是,水木清华,应该是说南湖水质清澈,花木秀丽,形容园林景色清幽美丽。且看水木清华的胜景: 山起岚气,水生氤氲;古桥依岸,楼台近水;倒影浮光,鸢飞鱼跃;湖光山色,风光绝妙。听闲坐湖边的村中老人介绍,南湖四时景色不同,日夜风光各异。春之南湖,绿柳垂杨;夏之南湖,风动荷香;秋之南湖,云走霞飞;冬之南湖,长堤残雪。一年四季,南湖都有赏不尽的美景。南湖之夜更加醉人。古诗云:“最是夜阑风浪静,楼台灯火半模糊”。清人汪承恩赞《南湖》“夹岸桃李花,浓英殊窈窕”;“入夏菱荷香,镜面净为扫”;“浩歌时一声,惊起浴波鸟”…..他还奉劝村人赏景不必舍近求远,西湖美景就在村中。“客游西子还,漫夸西子好。西子天一方,何以近可瞭?山色与湖光,淡浓调昏晓”。盛赞南湖丝毫不比西湖逊色。

  有美院的学生在水边作画,男男女女,三三两两。画远处的青山,画近处的碧水,画水边的房子。从他们身边经过,他们全然不觉,旁若无人。扫视他们的画板,水彩洇出的笔墨已勾勒出房屋的轮廓,衬之以水的清幽,山的寂寥,云的悠闲。静美的田园风光跃然纸上,隐逸的田园诗气呼之欲出。

  水圳,月沼,南湖,长年流水不腐,水成为了宏村最典型的特色。一曲清水在村里顺着一个方向流淌了几百年,或曲折而缓淌,或波摇而闪光,逝者如斯,绵绵不绝。这种流动之美蕴含着顽强的生命张力,表现出一种特殊的实用价值,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游完宏村,一种悠远、静谧的感受弥漫在心头。那些高大的马头墙内似乎隐藏着一个个封闭的小世界,小世界里又不知藏有多少古老的故事。而这些故事里的人,仿佛还不曾远去。只要凝视一块石板、触摸一段残垣、赏析一方楹联,就能欣赏到一个个精彩的段落和篇章。这种环境和氛围,让我内心清澈似水,宁静如梦。但愿时光就这样驻停,把我定格在这幅画里。

  妻儿到村口去闲逛了,我坐在南湖岸边的石凳上陷入了沉思。

  遥想宏村当年,不过是皖南山区的一片蛮荒之地。一代又一代的宏村人历经近千年,接棒前行,宏村才成为今天驰名天下的“画里乡村”,宏村人才有了现在幸福美好的生活。这里究竟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呢?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有序建设不折腾;思想开明,观念新奇,能者为上,勇于启用“女设计师”;群策群力,齐心协力,乡绅乡贤自觉“归巢反哺”……这些固然可圈可点,但我认为,最可取的应该是宏村人对一方水土的珍视,最大限度对大自然的尊重、利用、保护。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宏村探索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性互动、相互成全,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

  宏村这一弥足珍贵的经验告诉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发展一条亘古不变的铁律。高质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应该科学界定人与自然的关系, 正确对待自然万物。天人合一中的“人”既是自强不息的人,又是厚德载物的人。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就必须负起对大自然的道德责任,承担起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使命。应该从人与自然“共存”的角度,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支撑点;另一方面又要从人与自然“共生”的角度,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方针,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让生态环境造福人民、泽被子孙。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宏村的山山水水完美融合,与徽派古民居辉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稀缺唯美的山水画。她能赢得“国画里的乡村”美誉真是实至名归,她独特的美令人眷恋回味。有人说“西方人像蒲公英,飞到哪里就在哪里扎根;而中国人像风筝,飞得再远,也有一条细长的线牵着,那条线就是故乡。”身处宏村,心念故乡。愿千里之外的家乡,在乡村振兴的新浪潮中,“不负山水不负君”,像眼前的宏村一样变得更美更好。

  【作者简介】

  王超斌,湖南宁乡人,现任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工艺发展工程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来源:星辰在线】

标签: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