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
标准
超大
星辰文艺 | 李永昶:电影《无名》隐匿下的光辉与阴影
星辰在线2024-05-10字号:

  作为抗战谍战题材的《无名》,让我们看到了抗日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中的无名英雄。它是明和暗的交织对抗,是冲突对立的虚实善恶难辨,开放却又闭合,黑暗却无处不阳光闪耀,有人性挣扎,更有舍生忘死。评判这部影片,我们可以借用影视批评的标准,即电影应当遵守的标准——绘画性和文学性的统一。

  一、无名的主要情节及人物形象从明暗角度的阐释

  从文学性角度剖析无名的故事情节,可将这部电影的情节大致分为明暗两条线。明线是围绕公爵被杀,地下党潜伏在蒋介石手下,阻止日蒋媾和这一系列事件展开。暗线则是何先生汪伪政府的特务,负责投敌的共产党情报对接,面对爱人和共产党计划被暴露的威胁,他只能选择自爆身份,让另一个潜伏者叶先生能够走到最后。

  程耳虽是第六代导演,但他在无名中的展现多符合第五代导演的艺术特色,第五代电影中的主体形象是 “小我 ”之中有 “大我 ”往往有整个民族或一代人的支撑,是一种理性主体性或群体主体性的体现。在无名中的人物展现是多样化的,立体丰满的,符合于福斯特所说的“圆形人物”它不仅展示了人物的性格构成,而且揭示了人物性格的特征、简要的命运变迁,在其中,次要角色也“物尽其用”承担出传达主题的使命,而非都是单纯都是“扁平人物”,即一忠到底或者一奸到底,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态度视角,属于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结合体。其中王队长和部长二人就是这样的角色类型。

  我们重点着眼于电影的两位主角,首先就是梁朝伟饰演的何先生,他可以称为整部电影的正面形象代表,即是明面。我们从何先生在与日本人的交谈中,也明确体现了他与日本人的对立,他不吃日本食物,听不惯日本歌乐,与日本军官有语言碰撞等等,这些细节都向观众传递出其正面角色的信号。但他的性格展现并非平面的英雄人物形象,而是有血有肉也有私心的,但是投身于祖国解放的“普通人”。

  如果说何先生饰演的是传统谍战片中正面形象,那么另一位主角,王一博饰演的叶先生,在影片中展现的则是复杂的善恶难辨的人物形象。电影的前半段,他看起来毫不起眼,他参加每一次日本人的派出活动,说日语,习惯日本的生活方式,他像是日本人的忠诚走狗。但出现了其未婚妻方小姐这个角色时,叶先生的人物塑造丰富起来,他想挽回未婚妻,但未婚妻怨恨他,憎恶他,最终未婚妻死于汪伪政府之手,叶先生在此时是彷徨的,苦闷的,挣扎的,但这并不足以让观众推断出其立场所在。在抗日过程中,他作为清除反叛者的主要人物,对何先生大打出手,让观众更加确定他的卑劣,然而最后他向日本人言明自己共产党身份的反转才让观众真正看懂了这个角色,正如电影的英文翻译hidden blade袖剑,叶先生正是断指袖剑,须得忍受断去无名指的痛苦,才能出其不意,给予敌人袖剑的致命一击,这也正好呼应了片名。

  电影从主角的演绎上已然完全展露出该片的光明与阴影,光明在共产党人舍生忘死肩负家国大任的无畏奉献,阴影是黑暗时代的沉痛过往,而无名者,身处阴暗,却永远心向光明。

  二、巧妙的叙事手法和隐喻符号

  这部电影备受争议的根本原因是导演程耳个性的采用非线性叙事的叙事方法,使电影并不是平铺直叙地展开,线索和伏笔隐藏在每一个镜头和台词中,他通过隐喻象征手法,调动这些象征符号,通过暗示,引申,调动观众感官意识以及思考。并采用解答式手法,串联起看似混乱的时间线。影片的前五分之一存在大量镜头片段与后三分之一重合,就是在一一解答前面所埋下的伏笔,让人恍然大悟,并串联起整个事件,形成逻辑闭环。

  镜子作为重要的意向出现在电影中,镜子作为一种介质,他无论是在物质上或者精神上都作用于情节的发展,镜子具有对称性,和绝对的真实性,但在西方,镜子又极具神秘性和诱惑性。影片中大量出现利用镜子构图的场景,演员透过镜子看自己,看对方,看世界,这是审视,是猜忌,是算计,是筹谋。当角色面对镜子时,观众往往能够窥见他们内心的挣扎、疑虑和欲望。镜子也有暗示情节的作用,王方叶三人的处境,陈小姐情报的获得来源都是透过镜子拓宽空间的同时,又建立联系,揭露了一切犹在镜中,一切也并没有在镜子里的扑朔,和黑暗统治下革命者的无力迷茫以及反抗黑恶势力的艰难。

  在电影中,程耳对于人物的关系,以及人物命运和故事结局的暗示也藏在多个镜头中。同时,他善借物品,背景暗示人物身份,拿日本军和叶先生吃日料这一幕举例,叶先生和渡边在画面中呈现对称的平衡,而两人面前摆放的酒杯一黑一白,却早已向观众暗示叶先生的间谍身份。

  三、画面构图和色彩美学——无名中明和暗的交织对抗

  无名呈现出电影的绘画性,新的电影美学形态。导演追求极致的画面构图,对称画面给人以严谨平衡的稳定感,却又无处不给人失衡的畏惧,同时多用框架结构处理画面,用框架结构束缚住画面主体,例如羊羔就隐喻着当时的中国被黑暗包围,任人宰割的处境。与此同时,程耳强调声源声音和画面的搭配,厚重的背景音亦或者尖锐的鸣笛声,铃声等都与画面形成稳定却又失衡的冲突对立感,包括细节声的处理,又让每个画面都透露着谨慎紧张的张力,加强观众的视听感受。

  《无名》在视觉上融合了古典与现代的元素,通过雄伟壮观的外滩建筑群和精致的上海老洋房的画面展现,表现出典雅与现代的结合,但从色彩上,程耳选择也传达出了一种冷冽的氛围,通过冷色调的画面光影和色彩处理,传递出上海盛大却寂寥,繁华却残破的对立。而对于日本方的拍摄画面,多用温暖明亮的暖色调,而中国画面则是冷峻沉寂的冷色调,两者形成了鲜明对比,更是通过明示,隐喻展现出中国当局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严峻地位。

  从心理学角度看,色彩心理效应是指在色彩元素的作用下,人类通过脑神经对色彩效果的反映过程和思维内容。《无名》的画面色彩具有鲜明的明暗对立效果,并通过其色彩渲染给予观众视觉上心理上双重的超凡感受。程耳在色彩上强调了“暖色”与“冷色”以及饱和度和亮度明暗对立。在大多画面中,程耳选择降低画面的明度和亮度,以符当时时代死气沉沉的昏暗。色的冷暖属性,是色觉与温度觉联结的色彩感受现象。饱和度低的显得朴素,饱和度高的显得鲜艳。

  整部电影色彩以黑色为主,沉闷肃静,但是又多处穿插黄色和红色,黑黄红这三种对立鲜明的色彩交织对立,通过“配色原理”产生显著的心理效应,担当联想色彩构成和陈述色彩构成。这三种颜色的搭配具上海复古韵味,同时又给予视觉冲击。红色是炽热的,代表着血腥死亡,又象征着坚定热烈。通过银幕色彩并置,程耳将女特务江小姐枪决时设置为一袭红衣,陈述人物性格,又以此强化共产党人壮烈赴死,将爱国革命的悲壮挥洒极致的情绪氛围。

  黄色刺眼跃动,在黑暗中跃动的黄色,危机四伏,使人联想到猜疑,背叛,奸佞,权利金钱的欲望,昏暗中却又象征着希望,舞动光芒。片中有很多特工部和日本人吃饭的片段都以黄色为主,展现出日本妄想占领中国的野心。而在日本投降后也以黄色为基调,传达出中国未来光明的信息。

  1927年至1945年,这段岁月是残酷的,是抗争的,血和泪充斥鼻腔,恨与爱击打灵魂,炮火鸣天又纸醉金迷的上海明暗交锋在电影中鲜明的展现开来,是无名者与黑恶势力的斗阵之明,及侵略者大肆压榨剥削人民的暗,何先生暴露身份在明,叶先生忍辱负重潜伏到最后一刻在暗。导演也正是通过符合历史性标准的人物诠释,情节叙述,和精妙绘画性的细节展现,画面构图,色彩运用而使得这部影片如此出色,淋漓地展现了一个明暗交织的上海和迷茫与坚定相融的时代。

  【作者简介】

  李永昶 长江大学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

  指导老师:许健

【来源:星辰在线】

作者:李永昶编辑:李可欣值班主任:邓佳莹值班编委:林之乐
相关新闻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