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说给大家听 | 陈叙良:文化铸魂 科技赋能 湖南博物院创新的发展之路

都市新闻 | 2024-10-17 14:38:05
星辰在线 | 作者:记者 田也编辑:王闻扬值班主任:黄斯达值班编委:王重浪

     星辰在线10月17日讯(星辰全媒体记者 田也) 文博新生态,数智新表达。在2024中国新媒体大会数字文博论坛上,湖南博物院党委副书记、研究馆员陈叙良带来《文化铸魂 科技赋能——新媒体时代湖南博物院的文化传播创新》主题演讲,探讨数字技术如何激发文博创新新活力。

  “今天,全球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人都强烈地感受到新媒体和数字科技迅猛发展带来的冲击,如何应对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是摆在每一个博物馆人、每一位文化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陈叙良提到,为此,湖南博物院在新媒体时代的文化传播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思考。

  时代新要求。从全球范围来看,数字技术与新媒体的飞速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博物馆工作的方式方法,数字资源和新媒体在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方面正在发挥巨大作用。机构新使命。博物馆是藏品中心、知识生产中心、多功能复合型文化中心和文化传播中心。传承新路径。近十年来,微博、微信、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在线阅读、数字音乐等专业平台,各类视频分享、直播平台等为文化传播与创新提供了多元化的渠道 这些渠道具有用户基数大、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互动性强等特点,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数字技术和新媒体打破了地域和语言限制,促进了文化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共享,中国文化通过新媒体平台走向世界,同时也吸收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秀文化成果,为文化传播与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陈叙良说。

  数字科技、新媒体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突破了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与时空限制,打开了受众的多感知通道,丰富了文化传播与创新的应用场景,实现了线上线下融合传播的多向交流,创造出了沉浸式、互动式、穿越式的全新的文化体验,吸引了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大数据助力精准推送,通过对用户的浏览历史、搜索记录、兴趣爱好等数据的分析,文化传播机构能够准确了解用户的需求和偏好,从而实现个性化的内容推送。“新媒体时代,民间文化爱好者、收藏者和创作者不断崛起,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挖掘、创作和传播各种文化产品,并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已经成为文化传播与创新的重要力量。”在陈叙良看来,新媒体时代新的力量正在崛起,为博物馆的创新传播提供了新思路。

  “湖南博物院始终立足于文化遗产的保护,致力于优秀文化的传播,以激发公众的参与和热爱,打造共有、共建、共享的我们的博物馆。”陈叙良介绍到,近年来,我们按照"一体两翼两馆"的发展战略,全力推进实体博物馆和数字博物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积极探索新媒体时代文化传播创新之路。

  坚持中华文化主体性,努力打造优质内容

  文化主体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所具有的内在质的规定性,而文化自信则是文化主体性的重要标志。在全球化背景下,坚持中华文化主体性,对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与创新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湖南博物馆立足湖湘、放眼全国,连接世界,确立了以湖湘文化、中华区域文明、世界历史、世界艺术四个展览系列为主的展览体系。同时,坚持内容为王,深入挖掘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与当代价值,制作出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文化内容。如《马王堆》《湖南人》两大基本陈列,青铜、陶瓷、书画、工艺等四个不断更新的专题展览,不断推出的高品质、有特色的临时展览,以及合作参与内容协作生产的纪录片《马王堆:岁月不朽》等,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坚持面向受众需求,建设新媒体传播矩阵

  面向新时代受众群体结构性变化的特点,以及多元化的文化需求,通过微博、微信、新华网、腾讯、抖音、小红书、头条等平台渠道,建设新媒体传播矩阵,以图文、视频、动画、音频、游戏等方式,不仅定期发布藏品介绍、展览动态、文物故事、参观指南等基础内容。还设置线上展览、学术研究、教育活动、在线预约、会员服务等功能,成为公众获取湖南博物院信息和服务的重要渠道。同时,通过线上互动与直播,让无法到现场的观众也能实时参观展览、参与活动。

  坚持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推进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利用

  通过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如高分辨率图像采集、3D建模、激光扫描等,对文物进行全方位的数据采集与存储加工,建立详细的文物数字档案。目前,湖南博物院已采集文物数据103万条、文物图片资源20.93万张,三维模型近2400件,形成了丰富的数字文物资源库。同时,以"数字马王堆"为突破口,推动文物数据资源在阐释传播、保护修复、监测预警等场景中的充分应用,形成了系列解决方案和成功经验。

  以知识图谱技术为抓手,集成计算机视觉、智能问答、智能推荐、数据可视化等多种让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导览服务的全面智能升级;知识图谱多模态数据支撑实现了导览中文物的多通道展示,包括触(文物三维模型)、看(视频资料、图像)、听(音频、测音)等;基于文物知识图谱背后丰富的知识供给,对文物知识进行深度挖掘呈现,对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关联展现。“关于文物保护、修复场景。我们的文物数据与材料、化工、医学、人工智能等领域形成协同优化,在古尸保存技术和保护模式方面取得多项突破。”陈叙良提到,湖南博物院复原了辛追夫人生前容貌,推出多年龄段辛追数字人。同时,运用文物科技保护技术,对音乐文物的保存与保护状况进行"体检",对发声过程中音乐文物本体可能受到的外力和环境影响进行无损实验和评估。

  坚持实施品牌战略,积极推动跨界融合发展

  以湖南博物院为总品牌,以马王堆、湖湘文化、湘博展览、湘博教育、湘博文创等为子品牌,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合作方式,通过与其他博物馆、文化机构、教育机构、企业、新媒体平台等深度合作,积极推动新媒体时代的跨界融合发展,既实现自身品牌价值的提升,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的文化体验,又为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作出更大的贡献。例如打造了博物馆公园暨"数字汉生活"文创体验区、与湖南广电共同打造数字文博大平台、与湖南数字产业集团达成战略合作...... “这观众带来了丰富的文化体验,又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做出了更大贡献。”陈叙良说。

  积极参加全省博物馆体系改革,推动文化传播与创新网络建设

  按照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关于全省博物馆体系改革的指示精神,在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的统一部署下,湖南博物院积极参加"省市联动"体系改革工作,在展览策划、展品组织、文物保护、公众教育、数字文博、文创开发等方面,充分发挥"龙头馆"作用,以项目为抓手,不断深化"大馆带小馆"的帮扶共建机制,为探索具有湖湘特色的博物馆体系化发展之路,进一步深化湖南省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贡献。

  “文化铸魂 科技赋能。新媒体时代的湖南博物院将继续秉持这一理念,不断砥砺前行,积极探索文化传播和博物馆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演讲最后,陈叙良表示,未来,湖南博物院将为推进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做出更大的贡献。

星辰在线1017日讯(星辰全媒体记者 田也)文博新生态,数智新表达。在2024中国新媒体大会数字文博论坛上,湖南博物院党委副书记、研究馆员陈叙良带来《文化铸魂 科技赋能——新媒体时代湖南博物院的文化传播创新》主题演讲,探讨数字技术如何激发文博创新新活力。

今天,全球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人都强烈地感受到新媒体和数字科技迅猛发展带来的冲击,如何应对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是摆在每一个博物馆人、每一位文化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陈叙良提到,为此,湖南博物院在新媒体时代的文化传播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思考。

时代新要求。从全球范围来看,数字技术与新媒体的飞速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博物馆工作的方式方法,数字资源和新媒体在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方面正在发挥巨大作用。机构新使命。博物馆是藏品中心、知识生产中心、多功能复合型文化中心和文化传播中心。传承新路径。近十年来,微博、微信、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在线阅读、数字音乐等专业平台,各类视频分享、直播平台等为文化传播与创新提供了多元化的渠道 这些渠道具有用户基数大、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互动性强等特点,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数字技术和新媒体打破了地域和语言限制,促进了文化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共享,中国文化通过新媒体平台走向世界,同时也吸收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秀文化成果,为文化传播与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陈叙良说。

数字科技、新媒体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突破了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与时空限制,打开了受众的多感知通道,丰富了文化传播与创新的应用场景,实现了线上线下融合传播的多向交流,创造出了沉浸式、互动式、穿越式的全新的文化体验,吸引了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大数据助力精准推送,通过对用户的浏览历史、搜索记录、兴趣爱好等数据的分析,文化传播机构能够准确了解用户的需求和偏好,从而实现个性化的内容推送。新媒体时代,民间文化爱好者、收藏者和创作者不断崛起,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挖掘、创作和传播各种文化产品,并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已经成为文化传播与创新的重要力量。”在陈叙良看来,新媒体时代新的力量正在崛起,为博物馆的创新传播提供了新思路。

“湖南博物院始终立足于文化遗产的保护,致力于优秀文化的传播,以激发公众的参与和热爱,打造共有、共建、共享的我们的博物馆。”陈叙良介绍到,近年来,我们按照"一体两翼两馆"的发展战略,全力推进实体博物馆和数字博物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积极探索新媒体时代文化传播创新之路。

坚持中华文化主体性,努力打造优质内容

文化主体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所具有的内在质的规定性,而文化自信则是文化主体性的重要标志。在全球化背景下,坚持中华文化主体性,对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与创新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湖南博物馆立足湖湘、放眼全国,连接世界,确立了以湖湘文化、中华区域文明、世界历史、世界艺术四个展览系列为主的展览体系。同时,坚持内容为王,深入挖掘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与当代价值,制作出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文化内容。如《马王堆》《湖南人》两大基本陈列,青铜、陶瓷、书画、工艺等四个不断更新的专题展览,不断推出的高品质、有特色的临时展览,以及合作参与内容协作生产的纪录片《马王堆:岁月不朽》等,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坚持面向受众需求,建设新媒体传播矩阵

面向新时代受众群体结构性变化的特点,以及多元化的文化需求,通过微博、微信、新华网、腾讯、抖音、小红书、头条等平台渠道,建设新媒体传播矩阵,以图文、视频、动画、音频、游戏等方式,不仅定期发布藏品介绍、展览动态、文物故事、参观指南等基础内容。还设置线上展览、学术研究、教育活动、在线预约、会员服务等功能,成为公众获取湖南博物院信息和服务的重要渠道。同时,通过线上互动与直播,让无法到现场的观众也能实时参观展览、参与活动。

坚持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推进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利用

通过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如高分辨率图像采集、3D建模、激光扫描等,对文物进行全方位的数据采集与存储加工,建立详细的文物数字档案。目前,湖南博物院已采集文物数据103万条、文物图片资源20.93万张,三维模型近2400件,形成了丰富的数字文物资源库。同时,以"数字马王堆"为突破口,推动文物数据资源在阐释传播、保护修复、监测预警等场景中的充分应用,形成了系列解决方案和成功经验。

以知识图谱技术为抓手,集成计算机视觉、智能问答、智能推荐、数据可视化等多种让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导览服务的全面智能升级;知识图谱多模态数据支撑实现了导览中文物的多通道展示,包括触(文物三维模型)、看(视频资料、图像)、听(音频、测音)等;基于文物知识图谱背后丰富的知识供给,对文物知识进行深度挖掘呈现,对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关联展现。“关于文物保护、修复场景。我们的文物数据与材料、化工、医学、人工智能等领域形成协同优化,在古尸保存技术和保护模式方面取得多项突破。”陈叙良提到,湖南博物院复原了辛追夫人生前容貌,推出多年龄段辛追数字人。同时,运用文物科技保护技术,对音乐文物的保存与保护状况进行"体检",对发声过程中音乐文物本体可能受到的外力和环境影响进行无损实验和评估。

坚持实施品牌战略,积极推动跨界融合发展

以湖南博物院为总品牌,以马王堆、湖湘文化、湘博展览、湘博教育、湘博文创等为子品牌,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合作方式,通过与其他博物馆、文化机构、教育机构、企业、新媒体平台等深度合作,积极推动新媒体时代的跨界融合发展,既实现自身品牌价值的提升,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的文化体验,又为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作出更大的贡献。例如打造了博物馆公园暨"数字汉生活"文创体验区、与湖南广电共同打造数字文博大平台、与湖南数字产业集团达成战略合作...... “这观众带来了丰富的文化体验,又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做出了更大贡献。陈叙良说。

积极参加全省博物馆体系改革,推动文化传播与创新网络建设

按照湖南省委沈晓明书记关于全省博物馆体系改革的指示精神,在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的统一部署下,湖南博物院积极参加"省市联动"体系改革工作,在展览策划、展品组织、文物保护、公众教育、数字文博、文创开发等方面,充分发挥"龙头馆"作用,以项目为抓手,不断深化"大馆带小馆"的帮扶共建机制,为探索具有湖湘特色的博物馆体系化发展之路,进一步深化湖南省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贡献。

“文化铸魂 科技赋能。新媒体时代的湖南博物院将继续秉持这一理念,不断砥砺前行,积极探索文化传播和博物馆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演讲最后,陈叙良坚信,未来,湖南博物院将为推进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做出更大的贡献。

【来源:星辰在线】

标签:科技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