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名湖畔海归心语 | 李思元:做汉语言学习的托举者,中国文化传播的接力人
【编者按】“惟有真骨性方能爱国,惟有真事业方能强国。”新时代归国留学人员,留学报国是底色,服务大局是本色,推动创新是特色,走向世界是亮色。正值2024年深秋收获之季,此次北京大学——长沙市欧美同学会骨干力量培训班,凝聚了40余位长沙市的优秀归国留学人员代表,他们在各自领域充分展示了新时代的使命和担当。由本网特派记者、英国留学归国学子刘佳访谈星城各战线各领域杰出“留子”,发掘他们在学业、择业、事业上的精彩故事。
(在北大学习期间的李思元。)
作为一名汉语言、汉文化的传播者,她既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又是一名文化传播者;是教书人、孔院人,也是一名援外人。
在李思元24年的教学生涯中,她边教学边观察边探索,与教学团队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让学生真正学能致用。发现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的难点后,她积极转换角色从实践中了解总结外国学生的外语习得。
经过多年的教学积累和沉淀,李思元将俄罗斯学生相对高效的外语学习方法和技巧带到中国学生的课堂,同时助推了众多学子积极参与到学院援外项目的语言实践中,真正让人才培养看得见摸得着,让学习语言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李思元介绍,我国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强调过: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多年奋斗在教育一线的她曾经一度认为这个观点有失偏颇,但经过多年中西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积累沉淀后,突然电视中的一句台词点醒了她的整个教学思路: 好的食材,往往只需要简单的烹饪,也能呈上一道上等的佳肴。
“俄罗斯有句谚语:В первый раз мы встретились как друзья, во второй раз - как семья,意为:第一次见面是朋友, 第二次见面是家人。”李思元说,这也是她多年来在孔子学院从事汉语言教学奉行的宗旨,她在汉语教学过程中如家人般与俄罗斯大学生交朋友,将汉语教学浸润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在俄罗斯喀山联邦大学开展云文化公开课。)
“一年一度的全俄汉语桥比赛,我率先以孔院精训营为平台,启动了汉语桥选手初选和培训,从初选才艺和主题演讲开始指导。”李思元回忆道,在确定两位参赛选手后,漫长的即兴演讲和中华文化知识问答每日培训开启,高强度的培训让两位俄罗斯学生产生了中途放弃的念头,时常因一道题失误不停抹泪。“我们用整整两个月的耐心和坚持感动了他们,学生们迅速调整了状态,表示无论如何坚持到最后。”李思元说,那种比赛前的打磨、比赛时的紧张与欣喜,比赛后的悲喜交加,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在师生之间搭建起一座无形的友谊之桥。即便大赛结束,依然有很多俄国学生在坚持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文化的种子一旦种下,就会不断生根发芽,这大抵就是汉语桥比赛更深层次的意义。”
除了语言搭桥,李思元还每年坚持鼓励指导学生参加孔院一年一度的汉语知识抢答赛、中文歌曲大赛、配音大赛和戏剧节大赛。最让她难忘的是,在有一次她在喀山的一个班级中征求参加戏剧大赛的意愿时,全班12名同学全体报名。“寒冷的喀山街头,总能看到一群热情洋溢的大学生扛着道具在课余饭后排练,最终将《独生小孩》这一中国剧本演绎得传神入化。”
(在俄罗斯指导学生参加中俄文歌曲大赛。)
(孔子学院戏剧节大赛,李思元指导学生演出《独生小孩》获一等奖。)
作为援外人,她深知在援外过程中并没有想象的一片大好景象,也有一些国家对我们国家存在一些没来由的偏见,她觉得作为援外工作者挺直腰杆子讲好中国故事尤为重要。“同时,也要与时俱进创新传播模式,让中国故事中国声音传得更响、更远,吸引更多国际友人主动成为中国语言、中国文化的传播者。”
(土库曼斯坦外宾餐桌上的筷子文化。)
(李思元援外期间,为土库曼斯坦工会干部研修班进行结业典礼。均为资料图)
“当中国汉字出现在世界各个城市的角落,中国故事传入各种肤色人群的耳朵,何尝不是国家软实力的有力体现呢?”李思元说,作为语言学习的托举者,文化传播的接力人,她将始终在路上前行。
【人物简介】李思元,湖南外贸学院商务外语学院副教授,公共英语教研室主任,援外学院一带一路项目主管。湖南师范大学俄罗斯校友会副秘书长,湖南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俄罗斯研究中心)研究员。
【关于长沙市欧美同学会】长沙市欧美同学会(长沙市留学人员联谊会)于2017年成立,是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的地方组织,中共长沙市委联系留学人员的桥梁和纽带,着力于团结海内外留学人员、增进友谊、沟通信息、引进人才、开展合作,凝聚了众多有情怀、有格局、有爱国心的海外学子。
【来源:星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