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溶洞污染!湖南省城调所为千余个溶洞、天坑开展全面“健康体检”

星辰在线6月9日讯(星辰全媒体记者 岳珊 周子豪 通讯员 朱运池 谷文昌)近期,慈利县天坑、溶洞地下水系因垃圾及畜牧排泄物污染引发的生态危机,引发社会高度关注。事件发生后,当地迅速启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与溶洞污染整治工作。湖南省城市地质调查监测所受慈利县自然资源局委托,迅速启动全域喀斯特地貌生态专项调查。截至6月8日18时,两溶洞累计清理垃圾51吨,其中杨家坡溶洞已基本完成清运。
作为湖南省地质院下属专业机构,湖南省城市地质调查监测所此次任务聚焦近千个溶洞与天坑的“健康诊断”,为后续污染治理提供全链条技术支撑。慈利县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据初步统计,需调查的溶洞数量高达1000余个,面对溶洞污染隐蔽性强、分布广、数量多、溯源难度大、调查任务艰巨复杂的挑战,湖南省城市地质调查监测所水工环地质技术中心第一时间成立项目部,科学部署调查力量。项目部精心组建6个野外调查组、1个溶洞详勘组、1个内业资料综合组,形成分工明确、协同高效的立体调查体系,构建全链条技术支撑。
6个野外调查组每日深入近20个溶洞,实施“一洞(坑)一测”精细化调查,建立包含调查报告、现场影像的专属档案;溶洞详勘组由测绘、地质、安全等多领域专家组成,携带三维激光雷达等设备,深入至百米天坑及地下暗河,构建溶洞立体模型,精准分析污染物成分与污染扩散路径。团队成员冒着高温酷暑,穿越荆棘丛林,在黑暗潮湿、地形复杂的溶洞环境中,运用三维激光雷达扫描技术实现溶洞空间“毫米级”测绘。针对深达数百米的天坑,技术人员采用无人机航测与绳索垂降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垂直地貌勘察。内业团队则以“白加黑”工作模式,日处理超万条数据,确保污染评估结论的时效性与科学性。最后由内业资料综合组对海量数据进行数字化上图与污染等级评估,形成可视化分析报告,为治理方案制定提供关键依据。
(技术人员在天坑内开展调查。通讯员供图)
此次专项调查是湖南省城市地质调查监测所在自然资源调查领域的又一次“亮剑”——通过专业技术深度介入生态环境治理,既为慈利县喀斯特地貌保护提供了“地质方案”,也展现了新时代地质工作“服务地方发展、守护生态安全”的使命担当。随着调查成果的逐步转化,相关部门将依托详实数据制定“一洞一策”治理方案,推动天坑、溶洞生态修复工程落地。
下一步,湖南省城市地质调查监测所将持续发挥地质技术优势,为湖南全域生态保护与自然资源管理提供更精准的地质技术保障。
【来源:星辰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