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星辰在线>

如何谱写新时代新征程青年工作崭新篇章?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网言集萃 | 2022-12-20 15:32:45
星辰在线 | 编辑:文春燕

  导读

  青年工作,抓住的是当下,传承的是根脉,面向的是未来,攸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

  如何谱写新时代新征程青年工作崭新篇章?湖南日报《理论·智库》特约请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谱写新时代新征程青年工作崭新篇章

  罗成翼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报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精准定位青年工作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格局中的方位和使命,丰富和发展了党对青年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开辟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新境界,为我们以历史主动精神推进党的青年工作守正创新、谱写新时代新征程青年工作崭新篇章提供了根本遵循。

  谱写新时代新征程青年工作崭新篇章,必须深刻认识青年工作的全局性、战略性意义。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这就决定了青年工作是事关红色江山永不变色、党的事业薪火相传、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大政治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红色江山永不变色,就青年和青年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培养什么样的青年、怎样培养青年,建设什么样的共青团、怎样建设共青团”等重大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是我们党对青年工作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的新定位、新判断和新表达,是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理论成果,为新时代青年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科学指引。

  谱写新时代新征程青年工作崭新篇章,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我们要紧密联系青年和青年工作实际,引导当代青年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首要政治原则是深刻把握“两个确立”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决定性意义,以“两个确立”筑牢“两个维护”的思想根基和政治自觉;重要任务是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实践原则,增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自信和行动自觉;关键方法论是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用“六个坚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我们的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

  谱写新时代新征程青年工作崭新篇章,必须充分发挥青年在新征程中的生力军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的拼搏奉献,只有当青春同党和人民事业高度契合时,青春的光谱才会更广阔,青春的能量才能充分迸发。湖南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最早的诞生地之一,湖南青年运动是党领导的中国青年运动重要而独特的组成部分,一代代湖湘青年勇立时代潮头,在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铸就了湖南青年运动的辉煌。当前,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启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给青年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为青年运动指明了前进方向。具体到湖南,新时代湖湘青年必须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用脚步丈量大地,用奋斗定义青春,在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中找准青春坐标,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的征程上实现人生价值。

  谱写新时代新征程青年工作崭新篇章,必须营造关心青年成长的良好环境。要坚持党对青年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青年成长方向不偏向,确保青年运动不变轨;做青年的引路人,遵循青年成长特点和规律,坚持关心厚爱与严格要求相统一。青年要顺利成长成才,就像幼苗需要精心培育,该培土时就要培土,该浇水时就要浇水,该施肥时就要施肥,该打药时就要打药,该整枝时就要整枝;做青年知心人,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困难相统一,建立青年关爱帮扶机制,主动想青年之所想、急青年之所急,帮助青年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完善青年成长成才机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为广大青年提供更多施展才华、干事创业、实现梦想的机会,引导、组织、动员广大青年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建功立业,书写人生精彩。

  (作者系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基地负责人)

  着力上好“三堂课” 培养新时代好青年

  曾文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强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汇聚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磅礴力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高校作为新时代好青年培养的主阵地,必须提高政治站位,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给青年学生上好思想政治、专业知识、社会实践“三堂课”,在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矢志担当作为上下功夫,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栋梁之才。

  着力上好思想政治课,培养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有志青年。引领青年就是引领未来,塑造青年就是塑造未来。高校应准确把握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不断创新思政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着力提升政治引领力、价值观塑造力,引导青年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牢固树立爱国、强国的远大志向,培养对国家、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把个人理想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高校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和各环节,高校教师须心怀“国之大者”,努力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青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学校、社会、家庭应共同努力,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精心引导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以青年的语言讲述理论,用党的创新理论吸引青年。当前,应着重通过主题团日、微党课、微宣讲等多种形式,组织青年学生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筑牢信仰之基。

  着力上好专业知识课,培养博学多才、本领过硬的有识青年。青年时代风华正茂,最需要通过学习来长本事、增才干。高校是汇聚人才、培育人才的重要阵地,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肩负着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重大使命,要引导学生紧跟时代要求,通过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练就过硬本领。21世纪以来,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时代对广大青年的“硬核”本领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高校应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聚焦国家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优化课程、教材、教学体系,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引导学生打牢知识根基,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高校应当为学生搭建“综合素质、专业能力、职业技能”综合平台,实现“素质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三者有机结合,并注重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加以培养,从而最大限度激发他们的学术兴趣和创造力,培养造就更多博学多才、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好青年,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着力上好社会实践课,培养知行合一、矢志担当的有为青年。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相互激荡,新矛盾和旧问题彼此交织,我们面临的风险和考验越来越复杂。高校须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牢记党中央嘱托,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坚定信念、勇挑重担、堪当大任、展现担当。高校应积极引导青年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结合所学专业深入基层一线,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在了解社情民意的同时丰富学识,在社会大课堂中锻炼成长、磨炼成才。比如组织开展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引导青年学生聚焦乡村振兴主题,走进田野乡间,带着问题调研、带着思考实践,通过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提升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增进对人民的感情、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忠诚,进一步明确人生奋斗方向,努力成为栋梁之才。

  (作者系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副教授)

  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时代青年新闻工作者

  赵智 赵洋

  党的二十大报告寄语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广大青年新闻工作者须充分领会、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传递好党的声音,让新闻报道更有活力、更有温度、更接地气,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生力军。

  一心向党跟党走,锻造坚定不移的政治品格。一是对党忠诚,坚定理想信念。新时代青年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其中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在宣传报道工作中,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永葆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二是听党指挥,把握新闻报道主题主线。当前,青年新闻工作者应紧扣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这条主线,积极做好宣传阐释、挖掘特色亮点、把握舆论导向、创新宣传形式,全方位、深层次宣传报道各行各业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生动实践,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新征程的主流思想舆论,为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精神力量作出贡献。三是无私奉献,切实履行新闻工作者职责使命。青年新闻工作者要以当好党和人民的喉舌为己任,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以过硬的政治素养和业务本领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青年新闻工作者要筑牢新闻舆论工作“姓党为民”的宗旨意识,以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不断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及时反映社情民意和群众的诉求愿望,体现党的意志与人民心声的有机统一。

  让笔头话筒贴近社会人民,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一是精心提炼故事内容,创作出反映人民群众火热实践的新闻作品。青年新闻工作者应深入实际“接地气”,善于在一线基层抓“活鱼”;找准大众关注热点,努力挖掘新闻的差异点,形成独特新颖的观点,创作出有深度、有温度的新闻内容。二是用好新技术、新手段,对中国故事进行多媒体报道、多样化展示、多终端推送。青年新闻工作者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学习创新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不断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三是优化新闻叙事策略,增强趣味性、可读性。青年新闻工作者在讲述中国故事时,应注重学习、善于运用多样化新闻叙事策略。可采取多视角叙事方法,以避免叙事方式单一、表现方式陈旧、写作模式化等问题,更好满足受众的心理期待和需求。四是优化对外传播策略,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青年新闻工作者应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善于以富有新时代特色的题材、风格、形式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传播中华文化的基因与精髓;助力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词语、中国概念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唤醒跨文化群体的共同认知;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在充分了解国际不同受众群体文化特征和思维习惯的基础上,用多国语言、用各国受众感兴趣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脚踏实地、善作善成,提升智媒时代职业素养。一是脚踏实地,锤炼“四力”。青年新闻工作者要不畏辛苦、深入一线,在实践中还原事件原貌,培养脚力;在具体报道中总结规律、发现问题,练就眼力;在报道中勤思考、多动脑,结合时事提出独到看法和深刻评价,增强脑力;不断积累素材,准确生动表达新闻内容,提升笔力。二是善作善成,传递人文关怀。青年新闻工作者应善于做新闻事件的发现者和见证者,在体验和感受事实真相的同时,站在多方角度和位置开展冷静客观的报道;善于体会并展现来自平凡生活的真善美,多做传递人文关怀的“有温度”的新闻,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三是提升智媒时代职业素养。智媒时代,媒体内涵及特征不断发展变化,青年新闻工作者应坚守“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职业情怀,切实增强社会责任感;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断提升专业素养,给受众带去正能量指引;承担好“把关人”的责任及义务,对标《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严于律己,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作者分别系湖南工商大学数字传媒与人文学院副教授;湖南工商大学全媒体传播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基地特约研究员)

  在新时代青年工作中彰显高校新担当

  胡穗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高校作为青年工作和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阵地, 应在新时代青年工作中担当更大使命、展现更大作为。

  坚守教育情怀,做青年学生的知心人

  高校须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增强教育情怀,做青年学生的知心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了解青年学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常为新的,最具创新热情,最具创新动力。”当代青年是互联网原住民,思想活跃、接受新生事物快、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强,对实现人生发展有着强烈渴望,同时阅历不广,容易从自身角度、理想状态来认识和理解世界,难免给他们带来局限性。了解青年学生特点是做好青年工作的基础,高校应通过理论研究和调查分析,深入了解青年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特征,切实做到了解青年学生、尊重青年学生、包容青年学生,加强对青年学生的引导和培育。

  走近青年学生。只有走近青年学生、倾听青年学生、融入青年学生,才能真正成为他们的知心人。高校应深入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无论是管理干部、专任教师还是工勤人员,都应转变工作作风,经常到青年学生中去,下沉到教室、宿舍、食堂等学习生活一线,同青年学生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感受他们的冷暖,与他们以心换心、以心交心,真正走“青年路”、说“青年话”、有“青年味”,努力成为青年学生愿意讲真话、交真心、诉真情的知心朋友。

  坚决担当尽责,做青年工作的热心人

  做好青年工作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高校须自觉担当使命,用心用情用力做好青年工作。

  高站位认识青年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把青年一代培养造就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命运的重大战略任务、全党的共同政治责任。高校应在思想上高度认同、理论上高度清醒、行动上高度自觉,主动承担起做青年工作热心人的政治责任,拿出极大精力抓好青年工作。

  强机制抓实青年工作。建立常态长效的工作机制是做好青年工作的保障。高校应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党员干部带头示范、共青团履职尽责的青年工作格局。尤其要发挥各级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推动“关键少数”成为抓实青年工作的排头兵,在与青年学生直接联系中充分体现党对青年的关心、关爱。比如建立学校领导联系院系、处级干部联系班级、教师党员联系学生的青年工作制度。

  办实事服务青年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青年遇到了很多我们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困难”“压力是青年成长的动力,而在青年成长的关键处、要紧时拉一把、帮一下,则可能是青年顶过压力、发展成才的重要支点”。青年学生的需求在哪里,服务就要跟到哪里。高校应进一步构建和完善以青年学生为中心的成长服务体系,关注他们所思、所忧、所盼,千方百计解决他们在学业、生活、求职、社会融入等方面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努力为他们创造良好发展条件。

  坚持为党育人,做青年学生的引路人

  高校须立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这一根本大计,牢牢把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做青年学生的引路人。

  围绕理想信念教育这个核心点。高校须将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从政治上着眼、从思想上入手、从青年学生特点出发,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学生,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学生,用党的光辉旗帜指引青年学生,用党的优良作风塑造青年学生,教育引导他们从内心深处厚植对党的信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善用“大思政课”这个着力点。高校应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不仅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还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设立一批实践教学基地、推出一批优质教学资源、做优一批品牌示范活动,着力增强思想政治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

  抓住教师队伍建设这个关键点。高校要用“引路人”的价值标准建设好教师队伍。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同时精心培养和组织一支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队伍,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做进青年学生心坎。

  (作者系湖南女子学院校长,教授)

  用好青年美育人才 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周文敏 汤顺鑫

  党的二十大报告寄语广大青年,要“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青年人才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青年美育人才兼具较高文化艺术素养与较强创新创造能力,应通过吸引高校青年美育人才下乡、外出青年美育人才返乡、社会青年美育人才留乡等方式,鼓励支持青年美育人才积极投身乡村文化建设,使其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新时代生力军。

  推动青年美育人才聚焦乡野田间,挖掘特色乡土文化内涵。振兴乡村文化,不仅需要由外向内输入先进思想理念,也需要向内深度发掘富有地方特色的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和资源禀赋,做好保护和传承工作。青年美育人才视野开阔、思维前卫、文化味浓、拥有艺术专业技能,应推动他们将目光聚焦乡野,在特色乡土文化的发掘、传承和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引导、组织青年美育人才深入开展“田野调查”,利用自身专业学科知识发掘乡村历史底蕴、特色文化资源、建筑环境优势等,并进行凝练整理。另一方面,有效引导青年美育人才综合运用艺术话语与现代信息技术,展示、传播、创新乡村文化,打造优秀乡村文化品牌名片。比如通过组织各类主题活动、成立各类实践研究室,引导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利用假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了解当地农耕习俗,挖掘当地房屋建制特色,结合村容村貌设计景观符号,助力打造个性化美丽宜居村庄。

  鼓励青年美育人才投身乡村美育,提升群众审美水准。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目标,是通过文化行动促进乡村社会发展、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村民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主体,应通过乡村美育有效提高村民个体审美素质,使其能够用审美的视角对待社会、他人、自身及自然,进而充分激发乡村文化内生活力。应鼓励青年美育人才积极面向乡村,组织开展文化教育和艺术实践活动,引导村民提升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更好参与文化活动,自觉寻求乡村传统文化中美的元素并发扬光大。一方面,青年美育人才可积极组织开展各类交流、培训,助力提升乡村文化艺术队伍的审美素养和艺术技能水平,进而带动村民中占比较大的妇女、儿童、老人参与各类乡土文化艺术活动,在丰富生活的同时提升审美能力与文化自信;另一方面,青年美育人才可充分结合村民生活实践指导其提升审美水准,比如在农村旧房改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行动中,加入传统或现代审美元素,在讲求实用功能的同时凸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荣共生的生态审美理念。

  激发青年美育人才活力,促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以美赋能,可以优化乡村文化产业生态、促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在这一进程中,应努力激发青年美育人才活力,使他们“下得来、融得进、干得好”,成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决策者与参与者。具体而言,其一,青年美育人才可利用美育元素促进乡村传统文化产业的现代化创新。比如引导手工艺产业广泛关注、吸收当代流行审美元素,形成“传统手工艺内核+现代审美外观”模式,并适应现代市场需求丰富制作题材和种类,打造特色文创品牌,将乡村传统文化资源转化成村民的可持续收入来源。其二,青年美育人才可参与开发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独特民俗风尚的乡村,助推其走出一条“生态+艺术”的文化产业发展道路。比如湘西地区农村大多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民俗风情,可建设一批集写生、摄影、采风等于一体的文化艺术基地,并逐渐打造成享誉全国的乡村文化品牌。其三,青年美育人才可充分利用现代媒介技术以及短视频、真人秀等新媒体或综艺节目平台,以“产、学、研、销”一体化带动乡村文化产业谋求跨越式发展。比如通过湖南卫视综艺节目《云上的小店》“大火”的浏阳小河乡大力发展画室产业,所辖5个村共有工艺国画、油画和创意画等6个画室,农民画师460名,画作畅销海外10余个国家,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鲜活范式。

  (作者分别系湖南女子学院、湖南科技大学教师)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