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 | 解码活力长沙“韧实力”
长沙已进入“两会”时间。1月8日,备受关注的2024年度长沙发展成绩单“出炉”,在当天公开的长沙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0%以上,地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05%,长沙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创近年新高。
过去的一年,面对供给冲击、需求收缩、预期转弱等难题,长沙选择向上突围,变道换挡,闯关夺隘,经济运行回升向好,GDP增速逐季回升,展现出不一般的“韧实力”。
一个“韧”字,凝聚了太多的创新使命与解题思路,蕴含了太多的“大梁”担当与民生情怀。
这种“韧实力”是时代呼唤的高质量发展特质。
产业发展之韧
产业发展,是支持长沙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经济运行在承压中稳步前行,靠的就是一份“产业韧性”。
首先,“韧”在龙头“制造之城”:聚焦高端产业,拓展产业赋能新空间。
2024年,长沙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创近年新高,制造业占GDP比重达28.5%,较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电子信息、食品制造等优势产业保持两位数增长。园区制造业投产项目实现“翻番”9.1%以上,工程机械产业集群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稳居全国首位,数控磨床产业集群晋级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衡长株潭特高压输变电装备集群晋级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长沙跃居2024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5位。
其次,“韧”在加码“新质生产力”:依托17条产业链,扎实开展“产业质效倍增年”活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6个,总数达32个,数量居中部城市第一。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5家,累计达213家。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突破1.2万亿,继续保持中部第一。
再次,“韧”在新旧动能转换:城市“内力”的比拼,既考验着城市的产业基座,又考验着新兴产业领域的成长速度,本质上是一场新旧动能的转换战。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级,转换发展动能,工程机械、电子信息、储能材料等数个千亿产业集群次第崛起。
中联重科下线全球最大吨位4000吨级全地面起重机。
转型的阵痛不可避免,但长沙的韧性在于从未停止寻找突破的机会。“虽然长沙近年来大力打造新产业新动能,但‘新不能补旧、小不能补大’的情况依然存在。”在长沙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我们看到这个经济“大梁”深刻的“自我剖析”和清晰的“突围路径”:
着眼“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瞄准发展新赛道,即壮大先进储能材料、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等新兴产业,布局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基因技术等未来产业,实现“新树开新花”;融入新技术,迭代旧动能,通过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打好工程机械、汽车等传统产业转型“保卫战”,不断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实现“老树发新芽”。
传统产业“活”起来、新兴产业“强”起来、未来产业“立”起来,高质量发展的“大厦”才能“挺”起来。在结构调整、动能转换、发展转型之际,长沙不仅“准确识变”,还“科学应变”和“主动求变”。
科技创新之韧
无论是新一轮国际竞争还是城市竞争,科技创新的“权重”越来越高。长沙的“二次创业”,绝不能仅仅依靠长期以来发展形成的惯性,必须瞄准强大的新动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科创优先成为长沙的“韧”之内核。
近年来,从网红城市到制造强市,再到全球研发中心城市,长沙的代表性符号在不断变换,其内在驱动则是科技创新的力量。而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就像是长沙的一次“自我革命”。要打破格局脱颖而出,需要更强大的创新驱动。这一点,长沙一直在坚韧不拔地努力着。
将科创“置顶”,长沙正在加快布局科创版图,迭代创新体系。
湘江科学城铺排项目58个,湘江院士港、长沙市一中(湘江科学城校区)等重点项目主体封顶。“1+2”国家实验室体系加快构建,在长5个省“十大技术攻关项目”顺利实施,省“四大实验室”全部实体化运行,全球领先、全国唯一的大飞机地面动力学试验平台正式建成,8个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居全国前列。
2024年,长沙在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中排名第9位,居全球科技集群百强榜第32位、全球科研城市第23位。
科技之上,长沙的故事远不止如此。
紧扣“两道融合命题”,做实“文化+科技”文章,长沙一张张崭新的城市名片,正在成型。
马栏山上,热潮涌动。5分钟办一家5G智慧电台,“一顿饭的工夫”就能完成一条4K广告片的渲染;马栏山音频实验室实体化运行,中南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等项目基本完成建设。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聚变,新项目、新业态、新场景奔腾向前,推动着马栏山成长为“文化+科技”的产业发展高地。
依托本土文化、发掘自身IP,长沙放大“文旅+”模式的吸引力,业态融合发展强劲。百年历史的天心公园被“爆改”成数字主题光影公园;橘子洲的《恰同学少年》、“江天暮雪”等文化IP,运用多媒体艺术表达,以“沉浸式+互动式”的模式,让游客有了全新文旅体验;东茅街茶馆、长沙油脂厂等长沙“老口子”华丽“转身”,吸引游客纷纷前来打卡。
橘子洲·江天暮雪文化园。
高速迭代的科技,赋予了长沙持续的生命力,为长沙经济穿越新旧动能周期积攒了“进”的势能、“韧”的活力。而在这个过程中,比“黄金”更重要的是“信心”和积极的“预期”。
市场正在用脚投票,来自长沙的数据显示:2024年新引进重大项目197个,总投资1619.16亿元;湘商回归新注册企业190家,到位资金880亿元;“校友回湘”实际到位资金463.56亿元。
青春活力之韧
幸福城市+创客天堂,这是长沙生机活力的密码,更是网红长沙最美的映照。
2024年,长沙接待游客突破2亿人次,上榜“2024全球100目的地”,稳居假日旅游“全国十大热门”榜单。
连续17年入选“最具幸福感城市”,长沙的“红”,长沙的“潮”,是时代奔赴的“梦”。
把人才放在C位,长沙通过人才政策、产业发展、房价调控等措施,编织了一张吸引人才的大网,将源源不断的“青年力”输送至城市的血脉之中。2024年,长沙人才总量超过315万人,入选“2024人才友好型城市”,人才发展生态指数位居全国前十。
“幸福感”不是虚幻的东西,而是落到房价、交通、教育、医疗等创新创业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上。
长沙作为新一线城市,其较低的房价拉近了城市与人才之间的距离。因此,有人说“在长沙,用不着没苦硬吃”“在长沙,就是一种稳稳的幸福。”
我们看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里“银发族”餐厅暖意满满,河西石岭塘锦尚生鲜市场等城区农贸市场改造完成,成为最具有“市井烟火味”的城市客厅。
我们看到,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北辰三角洲三馆一厅等文化地标拔地而起,国金中心、解放西路、渔人码头成为“社交新天地”……这一处处“打卡地”,尽情释放着人们对文化生活需求的执着与热情。半夜爬岳麓山看日出,在万家丽顶楼看日落,去麓山南路吹吹风,与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像合影,去浏阳看一场烟花盛宴……长沙用青春潮流元素丰富着人们的生活。
第一届全国青少年三大球运动会、2024赛季中国乒超联赛第一阶段比赛、长沙马拉松赛、长沙网球公开赛……这些赛事正形塑着长沙开放、拼搏、向上的“挺拔姿态”。
在繁荣之外,在理想之间,长沙总能给予人们精神抚慰与情绪价值,从而凝结成一座城市共同的生活理念与文化认同。
打造一座能给居民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城市,长沙,从不含糊。
国务院近期批复的《长沙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为长沙带来的机遇不容小觑。根据规划,长沙2035年城镇开发边界面积预计为1308平方公里,可服务常住人口1400万人,也在原规划基础上实现较大提升。
眼下,长沙南部融城片区进入加速建设期,进一步拓展了长沙发展腹地。特别是,随着机场改扩建工程的年内建成、高铁西站的年内运营,以及长赣高铁、长吉高速、长浏快线、地铁4号线北延线的加快建设,长沙的城市骨架持续拉开,发展空间将持续放量。
人口、社会、环境……如今的长沙,各方面都散发着一股青春洋溢的气息。这是年轻人最爱的赛道,也是最能包容、助力年轻人创新创业的孵化天堂。
推动2025年经济发展,长沙在战略指向上将持续用力建设“三个高地”,在发力方向上突出“三促三稳三提”。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长沙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预期目标增长5.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以上。数字反映了长沙的信心,背后则是长沙经济根基的强大和硬气。
“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
“韧”在长沙,应着时代剧情的每一个起承转合韧性成长,不断折射出星城的绰约风姿。
【来源:长沙发布《长平》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