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时代之光丨张子影:胡杨公主

时代之光 | 2024-12-25 17:11:35
星辰在线 | 作者:张子影编辑:周婷值班主任:陈贝贝值班编委:王重浪

胡杨公主

文|张子影

              

                

  单鹏设想过很多次与李志军相见的情景,出于职业的需要,他也设计了好几种主人公出场的方案,但是他和李志军的第一次相见,还是大大超出了他所有的预期。

  塔里木大学建校庆典之前,某电视台栏目记者单鹏承担了采访李志军的任务。做人物专访,当然要先了解人物背景,单鹏手上拿着的,正是即将要采访的人物——李志军的简介:

  李志军,女,中共党员,塔里木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干旱区植物多样性保育研究,特别是在濒危物种胡杨、灰杨保护生物学研究方面,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973前期预研项目(课题)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2项,兵团科技计划项目7项,在塔里木河流域生态脆弱性评估及遗传资源评价、胡杨林生态系统和遗传资源保育恢复技术研发及示范推广应用等方面,取得多项重大科技成果,科技成果“塔里木河流域胡杨林多维保育恢复关键技术及应用”经中国农学会组织专家评审,评价为“成果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16、2021年度两次获得兵团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项,兵团科技进步突出贡献奖1项,为推进胡杨林生态系统保育恢复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作出突出贡献。

  看着这些材料,单鹏直摇头,这样的文字,一定出自某位理工科人士之手。但对于媒体要面对的普通观众来说,这样的介绍未免太过生涩和呆板。他把这些材料装进口袋,决定按照自己的思路来。

  单鹏开着车,径直来到塔里木大学。但是在学校里他没有见到教授李志军,她的学生说,李教授通常大多数的时间在户外做调研。你去沙漠里或者沿塔河边去找吧,反正哪里有胡杨,哪里就可能会有胡杨公主。

  对了,在塔大,在阿拉尔——在南疆,不,在新疆,在中国,研究胡杨的李志军教授被人们称为“胡杨公主”。

  如果说,胡杨是南疆的标志,那么,研究胡杨的李志军,就是塔里木大学优秀教师代表之一。

  人人都说,塔里木的秋天极美丽。单鹏就幸运地赶上了这样的美丽。

  塔里木的秋天惊世骇俗。大漠与胡杨,有那么极致的金色之美。

  塔克拉玛干沙漠之畔,金色的胡杨林里,单鹏见到了李志军。

  这位传说中的胡杨公主,正趴在一株足有10米高的胡杨树上。虽说树下还架着梯子,但是这样的高度即使在年轻且身强力壮的单鹏看来,还是令人胆战心惊的。树下,周围一圈站着些年轻的男女学生,李志军正带着她的研究生们做胡杨树的户外调查。这是一株巨型胡杨,它超乎寻常的巨大的根部,在沙漠上隆起一个足有碉堡大小的大沙包,胡杨树的躯干大部分已经枯死了,但是在树梢的最顶端,一根细如婴儿手臂般的枝丫上,却生发出了一串细长的黄绿色叶片。

  李志军让她的学生们拍照记录下那一串新发的枝叶,并且指点学生们测量和计算叶片的大小及数量。李志军身材娇小,一头柔软的短发,身姿挺拔,手脚敏捷。与一般同龄女性相比,她看起来年轻得多。

  单鹏向李志军说明了来意,李志军同意了,但她提出一个条件,她指着面前的一大片胡杨林,要求单鹏在一棵胡杨树上找出四种不同叶片。

  一棵胡杨树上竟然能长出四种不同叶片!怎么可能?单鹏吃惊。

  “肯定是有的,这就是胡杨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去找吧,做记者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做科学研究也是。”

  

                   

  李志军的祖籍是陕西西安,父亲15岁就参军到了王震的部队。1952年进疆后转业成为军垦队伍中的一员。母亲是从湖南来疆的湘妹子,他们的家在和田的策勒县。1980年李志军高中毕业,全县当年有两个人考取了塔里木农大(塔里木大学前身),李志军是其中之一。

  大学时期的李志军完全是个无忧无虑的快乐姑娘,她思维敏捷,功课很出色,属于那种悟性很好、学习能力很强的人,因此功课方面完全不费劲。除了上课,还有富余的精力画画、写字,还参加了学校的文工队,唱歌跳舞样样在行。

  大学毕业前夕,要选择自己的去向了,当时李志军有几个方向可以选择,南疆的发展正如火如荼,好几家单位都表示愿意接纳。她回家跟父亲商量。父亲说了一句话:人的一生,学习知识是最重要的。

  一句话让她茅塞顿开。李志军想:对啊,在大学可以一辈子不断学习到新知识。

  父亲这样说,是因为在他眼里,女儿志军实在是个一无城府二没心眼的姑娘,头脑简单思路单纯,还是在大学里做教师比较合适。

  李志军有一个著名的“没心眼”故事。

  李志军在当时还叫作塔农大的学校上学时,有一个闺蜜,两个人几乎天天在一起。大三时,园林系的团支部书记看上了这位闺蜜,想约闺蜜见面,但无奈李志军一下课就拉着闺蜜一起活动,吃饭散步上自习,就是打个开水两个人也寸步不离。团支书找不到与闺蜜单独相处的机会,就换了一个战术,隔三岔五地,在班里通知说,晚自习时间去班里的活动室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开展团组织的工作”,并且声明是自愿参加。别的人要么察觉出了些颜色,要么就是兴趣不大,只有李志军,每次都积极响应,并且要求跟着闺蜜一起去。闺蜜显然是感觉到了团支书的热情,也就顺水推舟地跟着。进到活动室一看,也没别人,就团支书自己,再加上她们俩。团支书每次都会带一只小布包,里面包着些核桃或者干杏、红枣啥的。活动室桌子挺长的,团支书把这些干果小吃专门放在桌上靠近闺蜜坐的位置。这种表白已经够明显的吧?谁知李志军还是反应不过来。闺蜜是个性格温柔的姑娘,话不多,加上事情没挑开,也不好意思多说话。李志军没心没肺地跟着团支书的话题聊,随手抓过桌上的核桃或者干杏、红枣剥着吃。团支书嘴里应承着李志军,眼睛却时不时瞟一眼闺蜜。这种空洞的聊天当然只会不了了之,一个小时后,团支书宣布讨论结束,李志军站起来,又拉着闺蜜一起走了。

  这样的事情又发生了两三次,团支书终于耐不住了。这一天,他逮住了个机会,在李志军下课的路上拦住她,很不客气地说:“以后我们再搞小组讨论活动,你能不能别老拉着小秦跟你在一起!”

  小秦就是闺蜜。

  李志军还是没懂,她睁大了眼睛说:“不是你通知说以小组为单位吗?”

  团支书简单无语了,抓耳挠腮地憋出一句话:“李志军,你是不是傻啊!你以为别人离了你就不行了吗?”

  李志军这才恍然大悟,团支书原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啊!她很不以为意地说:“那你为啥不告诉我呀!你告诉我,我给你们创造条件哪!”

  团支书哭笑不得地说:“别了别了,你少跟小秦在一起,我就有的是条件了!”

  闺蜜不久结了婚,过上了幸福的家庭生活。她们至今还是好朋友,同学聚会时,这个“没有眼色”的小段子还常常被提起。

  李志军是一个目标感很强的人。但客观地说,在与胡杨相遇之前,她一直没有找到自己的准确目标。李志军本科在塔大学习的是果树专业。毕业后她去西北大学进修时,想拓展一下专业门类,加上有画画的爱好,就改修了植物学。这个看似阴差阳错的选择,却为她今后的人生道路埋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同时打下了必不可少的良好基础。

  研究生毕业,李志军有过一些打算,有人劝她做经济作物研究可能会更有前途,她也做了些尝试,但最终还是放弃了。因为她兴趣不大。她还是回到了塔大,回到了校园,一边授课,一边做些小课题。她结婚,生子,家庭和睦幸福,专业上按部就班,日子过得很平静。

  按李志军的话说,她聪慧的细胞被重新激活要感谢恩师。

  塔里木大学有非常好的传统:鼓励和支持师生参加各种类型的学术研讨和学术交流。李志军虽然身居边疆的大学,但不甘平庸的她从来不放弃任何学习和成长的机会。这一年,李志军在参加新疆植物学年会时见到了她的恩师。恩师问起她毕业后在学校的工作情况,李志军坦言道,自己这几年只断续做了点小课题,并没有找到一个固定的研究方向。

  恩师很认真地说:“你是搞植物学的,你有没有想过研究胡杨?胡杨是世界地标物种,你就在胡杨最多的地方工作,胡杨这种地标性植物,在新疆,尤其是南疆的生态环境中那么重要。而且现在它们逐渐衰退,数量逐渐减少,你为什么不去做繁育更新保护它们的工作呢?你应该考虑。”

  恩师的提醒简直是醍醐灌顶,李志军豁然开朗:是呀,为什么不呢?我们脚踩这片土地,我们赖以生存的森林,为什么不去保护它,为它做点什么呢?

  年会结束,李志军回到学校,她连夜开始搜集整理有关胡杨的材料,认真阅读。

  胡杨又名胡桐、眼泪树、异叶杨,属杨柳科,为多年生落叶中型天然乔木,是杨属中最古老、最原始的木本植物。在13000多万年前就已在地球上生存,是第三世纪残余的古老树种。据科学考察,胡杨应该叫作幼发拉底杨树,因为其最早发源在地中海附近,在地球大多数地方还被海洋淹没的时候,胡杨就在一些海岸地区陆续出现。

  相传公元前60年前后,大汉将军郑吉被派遣在渠犁(今库尔勒一带)屯田,领护当时丝绸之路的南北两道,号称“西域都护”。郑吉率部队从今天的轮台出发巡查,过沙堰洲(今沙雅)进入昆港(今阿拉尔地界),看到茂盛高大的胡杨林一望无际,很是好奇。当地向导告诉他,这种树当地人称为胡杨树,因其耐寒、耐热、耐碱、耐涝、耐旱,又被称为“沙漠英雄树”。郑吉听到感叹道:“英雄胡桐树,从此归汉家。”

  从世界范围来看,胡杨林大多数分布在我国新疆地区,尤其是南疆的塔里木盆地河谷地带。从古至今,可以说,胡杨见证了新疆这片土地的民族兴旺和文化交融,并以其坚韧意志深刻融入新疆各族人民的历史记忆和现实,以高昂的姿态挑战自然。维吾尔语将胡杨称为“托克拉克”,意思是“美丽的树”。这正是胡杨的真实写照。

  据统计,截至2018年,全世界61%的胡杨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地区。新疆胡杨的98%以上分布在南疆。塔里木河两岸的狭长地带有大量的原始胡杨林,占全国胡杨林面积的89.1%。阿克苏地区的沙雅县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天然胡杨林,占全国原始胡杨林总面积的3/4。2008年,沙雅县南部集中连片密度较高的198.79万亩胡杨林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官方授予“最大面积原始生态胡杨林”。

  那天晚上李志军做了一个梦,她梦到自己抱着女儿正站在一片浩瀚无边的沙漠边,突然,沙漠开始涌动,涌动,浑黄的沙浪向她涌动过来,越来越近,越来越近,高高的黄沙的浪头,眼看就要将她吞没……正在这时,一棵胡杨树从地底下升起,挡在她的前面,沙浪静止了,但很快,沙浪又企图过来,胡杨树抖动了一下身体,随着它的抖动,更多的胡杨树从地底下冒出来,它们在地下根须相连,很快,地面上形成了一排胡杨树林的屏障。沙浪静止了,慢慢地,如潮水般退后了……

  这个梦很奇特,也很真切。它是梦境,但又很写实,胡杨是沙漠干旱地带唯一能存活的植物,在新疆,人们对胡杨总是怀着亲切和热爱的情感。

  塔大的校园里有很多胡杨,数量超过十万株。从建校那天起,历代师生们都会在校园里遍植胡杨,他们种下的,不仅是绿化树和景观树,还有坚持办学的信心和意志。这种代表着塔大人精神的树,代表着垦荒人精神的树,应该有人从学术的角度去分析研究,让这种具有独特精神含义的树,有明确的生物学价值。

  那几天李志军很激动,冥冥中她感觉到,她在接近一项伟大的事业。

  李志军下决心一定要做胡杨的研究,经过几天的考虑,李志军写了一个课题申报。她找到校长顾振权,谈了自己的想法:想做以胡杨为对象的研究课题。

  顾振权校长是上海人,1960年他响应王震将军的号召,从上海来支边,他是塔里木大学第一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后,他没有回上海,一直留在塔里木大学,参与和见证了这所学校从初建到成长的过程,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为了塔大兢兢业业,呕心沥血,是令人尊敬和爱戴的老校长。

  李志军的汇报时间不长,因为她的准备有限,研究还没有展开,结果如何还无从谈起。顾振权认真地听完后,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个选题的意义,并且有远见地明确地给予了鼓励和肯定。

  顾振权敏锐地察觉到李志军这个课题的重要性及深远意义,当时,校级选题的一般性资助为500元,但顾振权果断地决定,从学校有限的课题经费中,特批了2000元,给了李志军的这个课题组。

  胡杨于塔大的意义,于兵团和屯垦人的意义非同一般,这个题目要好好做。顾振权语重心长。

  2000元实在太少了,买几件必用的仪器用具,就花光了,剩下的事,全靠自己想办法。李志军手下没有团队,她是第一次做课题,完全没有名气,只能采取“自愿”的方式,让老师们自愿报名参加。

  做了一番动员后,有几位老师自愿参加,团队成立了。

  第一步,要采集种子。李志军脱下裙装,换上运动服和运动鞋,背上一个大大的旅行袋出发了。

  成年胡杨树的树径可以达到1.5米以上,在土壤条件好的地方,胡杨树可高达近10米。胡杨喜水,河床中和两岸河滩会大片生长;胡杨抗旱,干枯的成年胡杨树几乎全都生长在沙漠和戈壁深处。

  画家和旅行家眼中,沙漠和河流是油画,是风景,但在现实中的它们可完全不那么诗意。你无法想象浩瀚的沙漠和叵测的河水中隐藏着多少可怕的东西:曝晒、饥饿、干渴、迷路、沙埂、沙尘暴、暗沟、潜流、泥沼……还有蚊虫、寄生虫、跳蚤、野兽……

  普通人可能无法想象,那么高大的胡杨,种子却非常非常小,比一粒小芝麻还要小,还要轻,人离近了必须屏住呼吸,否则你一张嘴说话它们就可能飞起来不见了。

  他们千辛万苦采集来了各种胡杨的种子,把种子晾干,去皮,掺着沙子一起,放在特别的罐子里。再平整出土地,调整好土地的温度和湿度,起垄,下种子。一天天地看护着,等这些小小的东西破土而出。

  第一次的育苗没有成功。他们没有经验,也没有别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一切又重头再来过。种子育苗不像做数学试题,没办法在纸上反复进行,他们要依靠节气。时间是老天爷给的,种子静静地埋在土里,不会因为他们的心情而变更生长周期。在等待的时间里,李志军和队友们又出发,他们再次去采种,选种。这一回他们有准备了,在种子的数量和品种上准备得更充分。同时做植物学调查。

  胡杨具有良好的抗逆性。从形态特征来看,胡杨与其他各派的杨树有显著区别,主要是胡杨的幼树与成年树的树叶明显不同,同一成年树冠上部和下部枝条上的叶形也明显不同,这就是胡杨树特有的抗逆性。

  这也就是,李志军让单鹏去一棵树上寻找四种不同叶片的原因。

  “抗逆性”这个词是一个非常专业的表达,通俗的解释就是:一个物种为了能够生存而具有的特殊功能。

  胡杨的抗逆性是由它的生存环境决定的。或者说,因为胡杨的生存条件特殊,所以它有其他在正常环境中的植物物种没有的特殊能力。

  胡杨的生存环境一般比较恶劣,干旱、荒漠、盐碱地带。生存环境的恶劣决定了胡杨的植物品质,那就是顽强的抗干旱性、抗盐碱的特质。

  胡杨是新疆最具代表性的植物之一,胡杨喜光、耐盐碱、耐贫瘠、耐湿、抗热、抗寒、抗风沙,是一种适应能力极强的重要抗逆资源。研究胡杨,就是研究什么情况下它能正常繁殖,什么情况会制约它的生长。这是研究胡杨物理层面上的意义。

  从胡杨的植物特征、生存环境和坚韧品质中,人们感受到一种伟大的精神,那就是自强不息、坚忍不拔、顽强生存和坚定的意志力等,称之为“胡杨精神”。这是胡杨在精神层面上的意义。

  胡杨的生殖主要是依靠风来播种。胡杨种子的成熟大概在9、10月份,正是炎热季节,河水漫溢的时候。大量带有冠毛的种子随风飘散到河流两岸的河漫滩上、积水湖泊的浅滩上、潮湿的干沟底部和农区新修的输水渠、道边、水线上。这些种子迅速发芽、生长,与其他伴生植物一起形成带状和片状的森林群落,构成了胡杨林特殊的林相。

  不管你是否到过沙漠,通过网络我们已经能在无数图片中看到,在被称为“死亡之海”的漫漫沙漠,胡杨像卫兵,顽强站立,在其他生命更替消亡时,胡杨依然傲然挺立。活着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后一千年不朽不是传说,是对胡杨超强生命力的形象描述。

  胡杨这个课题,大约天生就应该由塔里木大学的人来研究。

  强调学术本土化,是塔里木大学教学科研的一个重要主张。张爱萍书记有一句名言:在确立大学研究方向时,如果塔大不选择独特的与当地盐碱抗逆基因有关的世界性生物学难题,就愧对了塔里木大学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

  李志军开始研究胡杨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这一时期,在国内,甚至世界范围内,研究胡杨的团队并不多。因此,他们的研究过程是非常艰辛的,非常缺少参考和对比资料。但是李志军非常感谢母校塔大,感谢一起合作的团队,还有同学们对研究工作的支持。她更感谢国家,多年来她一共申请了9次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被批准立项的有7次。

  就在记者慕名去采访这位名噪边疆的“胡杨公主”时,李志军正带着她的研究生们,背着行装,扛着梯子,行进在沙漠的胡杨林中。

  

                

  李志军对胡杨最初的印象从童年开始,在她的出生地和田地区策勒县有很多胡杨,印象中满是沙砾石块的戈壁上有成片成片干枯的胡杨林。

  那个年代和田地区群众的生活比较艰苦,人们去沙滩上把胡杨树砍回来当柴烧。胡杨的质地非常坚硬,也比较耐烧。直到后来李志军上了大学,开始研究植物林木,她才知道,那些布满沙砾的戈壁可能是万年前的河道。

  砍回的胡杨除了当柴烧,孩子们也拿来当作游戏的工具,对于当地人来说,没人知道这些枯死的树干树枝有过怎样的前史,也鲜有人想过这种树还有什么作用。近处的枯树砍光了,人们也会砍伐活着的胡杨。胡杨这种植物,只要给它一丁点儿水,它就能存活。所以沙漠里的一场雨后,戈壁上许多你以为枯死的树,会在枝头冒出绿色的小小叶片。

  因为不了解胡杨,人们一面经受着沙尘暴的不断袭击,一面却还依然去砍伐它,拿它当柴烧。

  自从研究胡杨后,李志军经常带着她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们出野外实习。走到塔里木河边,看到塔里木河两岸分布着很多胡杨,李志军说,胡杨是我们南疆干旱地区能够生存生长的木本植物,它对我们南疆极端干旱区有着非常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说防风固沙,防止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移,更重要的是保障了当地农牧业生产的生态安全,这些都非常重要。

  每次说到这些的时候,李志军的眼前都会出现小的时候看到那大片的胡杨被砍成柴火烧的场面,也会出现沙尘暴袭来的场面,李志军的心里感慨万千。

  但是科研之路是坎坷的,李志军无数次对自己大喊:要坚持。

  曾经有一次,李志军带着研究团队到轮台县轮台镇去调查。在那里,他们发现很大一片胡杨林,但,全部都干死了,而且是近年干死的。

  远远地看到这片枯死的胡杨树林,李志军就木刻般地站住了。

  “那些干死的树枝,那些树枝,全部都呈现这个状态——”

  李志军张开双臂,高举过头,做了呼喊求救的姿态——

  “我当时看了以后,我就觉得它在向我们呐喊,说救救我们吧——”

  李志军饮泣起来:“真的……很悲壮……”

  李志军在那里拍了一张照片,她会经常拿出来看一看,鼓励自己要坚持下去。

  “胡杨是一种独特的生命,你只要给它一点点水它就能生存,而且是快乐地生存,和其他的物种一起生存。当地下水位不断降低,和它伴生在一起的那些红柳、铃铛刺、甘草等植物会逐渐消失,没有木本、灌木、草本这样一个立体的屏障,胡杨的防风固沙作用就会大大地降低……”

  夏季是塔克拉玛干沙漠最炎热的季节,沙漠中心地表温度在正午时会达到60多摄氏度。而胡杨的开花结果都在夏季,所以,李志军和她的研究团队注定是要吃大苦的。

  李志军的学生甘荣帅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年8月份,李志军带着学生外出调查。有一天,甘荣帅与另一位同学一组,走在沙雅一带的胡杨林中。突然,沙尘暴来了,铺天盖地的沙尘滚滚而来,天立刻就阴了,随即黑下来。

  甘荣帅是从内地来的学生,从来没见过这种景象,他后来说,这景象“感觉像游戏或者电影中的世界末日” 。

  这却不是感觉,而是真的危险。情急中,甘荣帅和另一位同学急急忙忙躲到附近唯一的房子里。他们一进去就闻到一股恶臭,臭气熏天,仔细一看发现原来是一个羊圈,地上的羊粪足足有20多厘米厚。可是,他们没办法,只能和羊一起在羊圈中蜷缩着,闭着眼睛,胆战心惊地等待沙尘暴过去。

  不知过了多久,听到外面平静了,他们才小心地走出去。沙尘暴走了,可他们发现自己全身上下惨不忍睹,更要命的是浑身都是羊粪味。

  “那一刻真的是感觉特别苦,特别委屈。但是后来我们就在想,这样的事情,李老师不知遇到过多少次,她遇到困难和危险比我们多多了。我们就是研究胡杨的。如果没有胡杨那种坚韧顽强的精神,我们又有什么资格自称为胡杨人? ”

  同样是外出调研,李志军的学生翟军团的讲述是另一种风格:“我叫翟军团,我是李老师的研究生,今年研三。我做李老师的研究生三年,爬了三年树……”

  翟军团有一次惨痛的爬树失败经历。

  那一次,他跟着老师在沙海中采样。在一株选中的胡杨树下,他们架起了梯子。梯子架好后,翟军团爬上去。也许是沙海的沙层太厚,地面的灰土层比较松软,他站在梯子上,伸手正在采样时,梯子晃动起来,旁边的同学虽然扶住了梯子,但是站在梯子上的翟军团身体倾斜了,失了重心,一下子从两米多高的梯子上摔了下来……

  李志军当时吓坏了,也紧张极了,她扑过来问:“军团军团,怎么样?”

  翟军团已经坐了起来,他晃晃头,动动脖子,觉得自己很清醒,见李老师吓得脸都白了,就一边笑笑说“没事没事……”,一边站起来。

  李志军不放心,伸手小心地扶着他:“你慢慢地、慢慢地起来……”

  翟军团站起来,活动活动腿脚说:“没事,真的没事。”

  他真是觉得没事,摔下的地面有厚厚的沙尘,他也没觉得哪里疼,只不过全身沙土。李志军还是伸着双臂,一副要扶他的样子:“走几步,走几步看看……”

  翟军团笑起来:“老师,真的没事,我皮糙肉厚的,没摔坏。我可以继续干。”

  李志军拦住说:“别,你别干了,休息吧。我带你回车上休息。”

  他跟着老师往回走,走了两步,他觉得头皮发硬,伸手一摸,头上有个包,再一摸:啊,头上扎了根小树枝。

  李志军再次吓坏了,眼泪一下子就迸出来了,她大声对司机吼:“快,快开车,上医院!”

  司机把车开得飞快,带着他们来到沙雅最近的一家医院。医院不大,下了车李志军就狂奔喊来了医生,小心地把翟军团扶进去。医生看了好一会儿,还是摇头,说:“不行,我们这里条件不行,要处理不好的话可能会二次受伤。你们还是上大医院吧!伤口没有出血,如果保持树枝固定,路上应该没有危险。”

  李志军当机立断,立刻带着翟军团上车,加大马力赶往阿拉尔。

  “那一路上,李老师抱着我的头,一动也不敢动。我能感受到她的揪心。”

  到了阿拉尔中心医院,医生看了看翟军团的头,很镇定地转身让护士去准备器械。李志军紧张地问:“医生怎么样?怎么样?”

  医生很淡定地说:“这个……问题不大。我处理一下就行了。”

  医生淡定地洗手,消毒,戴上手套,又淡定地拿起一只小镊子,用一块棉球给伤处反复消了毒,然后,用镊子轻轻一拔——树枝出来了,原来它只是浅浅地扎在皮肤表层。

  医生简单包扎了一下,把镊子“咣当”朝器械盘里一丢,边摘手套边说:“行了,回家吧。”

  “第二天就不怎么疼了,要不是有块纱布包着,我都不觉得自己受伤了。”翟军团说。

  但是李志军很心疼也很自责:“真的把我吓坏了,你想,这些学生都像我的孩子一样,自己的孩子出了这样的事,我可不得担心死了……”

  过了两天,翟军团回课堂上课,他发现李老师的脚是瘸的,走路一拐一拐。他问:“老师,你脚怎么了?”

  李志军说:“没事,扎了根小刺。”

  又过了几天,翟军团才从另一位张同学口中得知,李老师那天忙着看护他,将他送医,根本没有注意到自己脚受伤。直到翟军团的伤处理好,送他回了宿舍,李老师才突然发现自己走不了路了。

  陪同的张同学低头去看,原来有一根“小刺”,穿透了李老师的鞋底,一直扎进了她的脚后跟。

  血把鞋子都染红了。

  别人都说我们李老师是“胡杨公主”,她哪里有公主样?我们这个团队轻伤不下火线,我们像胡杨一样坚韧,我们都是钢铁侠。

  

                      

  李志军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从顾振权校长开始,到后来的李新明校长、王合理校长、王显东书记、赵光辉书记、张爱萍书记,历任领导,对于学校老师们的课题研究都给予了最大程度的支持。

  胡杨与人类是相伴相生的关系。

  李志军说,保护胡杨需要我们科研工作者共同推动。

  你要保护一个物种,首先你必须了解这个物种的生物学特性。胡杨是一种非常非常聪明的树,从小到大,它的树上会出现不同形态的叶,它叶片的面积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厚,按照研究的术语,它的生理特性光合作用也越来越强,抗逆特性也越来越强,它就是通过自身的叶发生形态的变化,来适应自己的需要和发展,让自己生存,对抗不良的外部因素,比如抗旱、抗盐碱、抗涝、抗风、抗冻、抗病虫害……

  李志军赶上了好时候。进入新时期以来,塔里木大学在确立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新形势下,学校积极营造和谐的学术氛围,鼓励师生和科研人员充分发挥和利用学校自身得天独厚的地域资源优势,大做塔里木文章,以促进南疆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为目标,以环塔里木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研究为重点和突破口,以服务兵团农业现代化、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建设需要为前提,建立起产学研一体化协调发展的科研创新体系,学校的科研学术水平和科研实力整体提高,一批又一批像李志军这样的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学科带头人脱颖而出。

  翟军团硕士毕业就报考了李志军的博士研究生,继续研究胡杨。

  选择了胡杨就意味着愿意坚守在这片土地上。李志军最欣慰的是她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像翟军团这样愿意靠近胡杨,愿意保护胡杨的年轻人。

  20多年来,李志军带领团队,跑遍了新疆58个县市、疆外7个县市的胡杨林分布区调查研究,又通过多年的研究,揭示了胡杨和灰杨繁殖机理及种群生存发展的繁殖适应对策等重大理论问题,填补了胡杨、灰杨保护生物学研究领域的空白,将胡杨林繁殖更新技术理论体系直接应用在天然胡杨林保护恢复工程中。

  李志军带领的团队还长期开展科普培训工作,多次举办主题为濒危物种胡杨保护管理、土地规划与产业结构调整、水资源管理战略、荒漠化治理、替代生计与可持续发展、民族文化交流的研讨会,开展了濒危物种保护技术培训、生态农业技术培训、水资源合理高效利用技术培训、荒漠化防治技术培训、替代生计技术培训活动,以多种形式宣传胡杨的保护,对推动塔里木盆地生态环境建设和资源保护、促进区域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的生态环境保护效益具有极其重大的实践意义,在区域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胡杨的研究应用,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南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当地群众从生态环境的保护过程中得到了很多红利。通过对胡杨的研究和保护,新疆,尤其是南疆的生态环境有了巨大变化。塔河经过20多年的治理,两岸越来越多的胡杨变得郁郁葱葱,如今已是著名的南疆风景区,吸引了天南海北的游客。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李志军的胡杨研究有了丰硕的成果。

  李志军如今已成为胡杨研究领域的佼佼者。如果你到网上去搜索关于胡杨的文献,无论是中文文献还是英文文献,90%都出自我们中国人之手。在世界范围内,研究胡杨和灰胡杨这两个物种的论文,绝大部分是出自塔里木大学的研究团队。

  李志军教授是塔里木大学优秀教师和优秀科研工作者的一个代表。塔里木大学彰显“用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的办学特色,突出“环塔里木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优势,开办南疆急需的专业,专业总数达到92个,其中理工农医教育类专业占76.5%。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个。

  李志军在新疆广袤大地上的行走从来没有停止过。李志军和她的团队在塔里木盆地37个县市,收集保存极端干旱区那些濒于灭绝和有价值的野生植物种质资源,累计收集了4000余份胡杨种质资源,研究确立中国急需保护的33个遗传多样性保护单元和665份核心种质的保护方案,建立中国胡杨资源数据库和胡杨种质资源圃,为中国胡杨遗传资源精准有效保护奉献了智慧和青春。

  塔里木盆地是一个极端干旱区,也正是因为这种极端的干旱条件,才孕育了很多抗逆性植物,这些植物资源是世界宝藏的一部分。

  他们发现了一种叫小沙冬青的矮小植物,它分布在新疆南疆乌恰县高山海拔2000多米处,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经过艰难的调研,他们搞清楚了小沙冬青的分布情况及具体数量,研究了保护繁育机制。塔里木盆地部分野生植物种质还被交流和保存到英国皇家植物园千年种子库。他们为世界范围内野生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千年种子库在全球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计划是将种子保存上千年。互换交流的意义在于,一方面扩大了塔里木大学科研成果的影响力,另外一方面推进了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关于种质方面的进一步合作。

  胡杨的种子非常小,但是它却可以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无论它经历何种辛苦,它依然在那里坚守。

  塔大的每一位学子,何尝不是一颗种子呢!

  当然,年轻的记者单鹏最后终于找到了四种不同形态的树叶。

 (本文选自《创作》杂志2024年第6期)

     【作者简介】

  张子影:著名军旅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理事。巴金文学院终身签约作家。出版文学作品《试飞英雄》《女兵一号》《一朵云响亮地飘动》《飞越驼峰》《三日长过百年》《洪学智》《飞机楼》《烽火狼娃》《我的兄弟我的马》等多部;编剧话剧影视剧多部,动画剧作品四百余集,曾任蓝猫系列长篇儿童动画剧总编剧。作品荣获曹禺戏剧文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解放军文艺奖、徐迟报告文学奖、冰心散文奖、巴金文学奖等多种奖项;获得国家出版基金,入选中宣部重点主题出版、中华优秀出版物、 “中国好书”年度榜。作品连续数年入选全国中考、高考试卷。


(扫码关注更多《创作》作品)

【来源:星辰在线】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