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散文在线丨周缶工:屋场喜事

散文在线 | 2024-12-25 17:12:45
星辰在线 | 作者:周缶工编辑:周婷值班主任:陈贝贝值班编委:王重浪

屋场喜事

文|周缶工

              

  孩提时代常听长者闲谈,谁人今天去某处“瞧女子”,双方合适,不日会“查人家”,接下来订婚云云。老家浏阳北乡一带夫妻之间,互称为男子、女子,“瞧女子”意为未婚男女打个照面,男方头回到女方家中探看相亲。后来年岁渐长,母亲每每看到我两岁时摔断未接正,形如弓背的右手臂,总会笑言,将来去瞧女子,热天要穿长袖遮住,怕别人家看到破相,不中意。从此,瞧女子就成了一个神秘的念想。

  那时,屋场人家中有男女初长成,做媒的人就会上门牵线搭桥。考量到人品长相、家庭条件、文化程度、性情气质等要素,双方大体门当户对,媒人就会和两边约好,带男方去女方家中瞧女子。为壮胆,男方大多会找好友一起陪同,顺带做参谋。须得法,要寻长相稍逊的伙计来衬托自己,若陪人更强,可能女方会看中同伴,适得其反。

  来瞧女子的青年上门,女方和父母兄妹候在家中,乡亲邻里也闻风而动。落座后,照例女方泡茶上前递给男方,初次打照面,闲拉几句家常,相互间逐渐心里有数。男方若不中意女方,会稍坐后即起身告辞。女方若看不上男方,则表情冷淡,不打过多招呼。假设彼此对上眼,气氛就热烈起来,女方家人会客气地给来者煮荷包蛋,每人一碗,每碗三个。吃来别有滋味,大家心照不宣。这当口,谈吐很重要,不能失言和露怯。女方对男方倘十分心动,想近距离多看几眼,就反复泡茶过去,让人应接不暇。男方若对女方格外有意,会久坐不走,任凭媒人和同伴几番催促。那时瞧女子都骑单车过去,男女俱要梳理打扮,以博取好印象。男方口袋中要带一包上好香烟,逢人散开,满面春风。屋场有笑话说,某青年去瞧女子,未做准备,女方家长抽烟,反过来递给他,其双手做推辞状,言,这个坏样子还没学。旁人啼笑皆非,结果可想而知。

  瞧完女子后,男女各家会私下探听,弄清对方的家世门风、过往经历等底细,再由媒人居中穿插,约定时日由女方去男方家中探看,是为查人家。也由媒人带领,女方及其母一同前往。男方在家中要做相应准备,诸如一桌上好饭菜、各色礼物等。瞧女子是彼此对上眼看好人品长相,查人家则为女方考察男方的家庭状况。媒人居中,难免存在不实之言,有女方上门后发现大相径庭,母女相商后会趁早离开。若一切得当,则留下来吃午饭,接受男方的馈赠。打发的物品,当年大多为布匹,花布搭配蓝卡其布,约莫扯六尺长,母女俩刚好各做一件衣裳。也有特例,女方回家后反悔,须将打发的物品交由媒人退还。对照古时纳采、问名、纳吉、请期、纳征、亲迎等所谓“六礼”,瞧女子、查人家这个过程,应为“纳采”。

  往后是“问名”。老家规矩,双方先要按照男红女绿将各自姓名、生辰八字写在彩纸上,交与对方,找人看八字合不合,称之为“对庚”。若无障碍,通过父母商量、处士建议、庙中问卦等形式,经媒人中介,两家会确定一个吉日订婚,订婚后彼此就有了正式婚约。

  订婚算喜期,男方近亲都要参与,前来招待。女方过来七八人,除自己和媒人,还包括父母、兄弟、姐妹等。普通人家,主家带客人总共两三桌的样子,需备完整酒席,不能慢待。女方来客一律都要打发,仍用布料,依时俗行事。还有倒过来订婚的情况,由男方出酒席钱,女方操办,其他答谢礼节皆不能省。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老家那边在订婚时,男方要为女方添置“三大件”,作为前提。三大件为单车、手表、缝纫机,到八十年代末期,随着经济条件改善,逐渐改由戒指、项链、耳环等所谓“三金”替代。订婚后,结婚前,若发生变故,称为“和婚”,女方要将三大件或三金退还男方。一一对应的话,订婚该算“六礼”中的“纳吉”。

  订婚后,若男女都到了适婚年龄,媒人和双方父母就要商议结婚日期。过去,订婚和结婚间隔时日有长有短,短则几个月,长则两三年。不会久拖,人们都信奉“早栽树早乘凉”的道理,希望趁年轻快点生养,让家族人丁兴旺。看日期要找人翻老皇历,或到土地庙问卦,双方确认后由男方将日期写在红纸上,经媒人之手转于女方。这或是“六礼”中的“请期”,佳期既定,两家就各自进入收亲和嫁女事项的筹备中。

  男家收亲,有的会建造新房,或将老房粉刷装饰,大多两间,一间卧室一间伙房。相应准备,除了新房外,男家只需做一张新床,其他一应物品,都由女方作为嫁妆添置。女家嫁女,先要请木匠师傅上门做嫁妆,再请漆匠师傅过来做油漆,往后还要请弹匠师傅弹制新棉被,裁缝师傅缝制新衣裳。前前后后忙碌几个月,花销不少。除了物料费和工钱,每天招待茶饭外,在完工之日,还要给匠人师傅喜钱包封。这些开支,过去皆由男家以聘礼的形式补贴过来,老家那边称为“鸡鹅礼”或“吉鹅礼”。鸡鹅礼的多少由媒人居中协商,按照时下的水平、女家嫁妆的多少和贵重程度确定,甚而有讨价还价的过程。媒人从中调停,或会两头不讨好,出现一些小插曲。听闻过趣事,某屋场有人收亲,男方因给付的鸡鹅礼未达到女家要求,女家在嫁妆中扣留了一台电风扇,多年后成为笑谈。想来,若以“六礼”论,送收聘礼算“纳征”。

  为何聘礼叫“鸡鹅礼”?问过屋场的老者,解释说过去聘礼皆为鸡、鹅,后用银钱替代,遂称之为“鸡鹅礼”。另有解释为“吉鹅礼”,盖因古时用大雁作聘礼,取祥瑞寓意,称之为“吉鹅”。鸡鹅礼的多少,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一两百元,到八十年代后期的一两千元,再往后一路水涨船高,和嫁妆的价值高低相关联。老家有言:上等人家,贴钱嫁女;中等人家,就钱嫁女;下等人家,赚钱嫁女。这里的钱,就是指鸡鹅礼。女家根据家庭条件来置办嫁妆,自是万家灯火,不尽相同。鸡鹅礼大多提前备好,正式结婚前几天到位,由媒人送过去。结婚之前或当天,男方另要带一只鸡过去赠予女家,唤作“离娘鸡”。离娘鸡有说辞,要杀给即将出嫁的女儿吃,表示从今以后离开娘亲身旁,到夫家生活。

  女家嫁女,确定婚期后,会早早在屋场放出消息,具体方式为买来喜糖,挨户派上门。如此,屋场人就会前去送出嫁礼,叫作“起嫁”,也称“添箱”。男家则要预备大办酒席,提前很久养好或买来生猪,购置糖果吃食等待客之物。须和周边邻里打好招呼,借用堂屋和睡房,用于摆酒席和搭铺。在婚前一个月左右,男家要准备好请帖,红纸黑字手工写就,叫作“书”,由本族房头的人负责去请客,包括亲戚朋友。大喜之期前两三日,男方家中早就热火朝天,新房布置好只待嫁妆到。劈柴垒灶,摆放桌椅,租借碗筷,张贴对联,邻里帮忙的人分工清楚,按序推进。主事的人唤作“提调”,须提前召会,商讨布置,分派陪客接待、迎娶上亲、抬运嫁妆、打盘下菜、鸣放鞭炮、烧水泡茶、喊席致礼等任务,不能有差池。所有人事安排名单,都用红纸张贴上墙。

  屋场收亲的主家大门口,顶上一律贴红双喜字,两边的对联通俗易懂,如“婚联二姓,偶结同心”等。屋内各个门框也要贴上对联,需根据房间的用途来书写。例如,厨房门口,会写“厨内精心调五味,堂前聚首会三亲”。父母住房门口,会写“了却爹娘心上事,喜迎儿女意中人”。新房的对联,则要求活泼诙谐,突出喜气。堂叔正湘和堂婶彩凤结婚时新娘房的对联,我现在仍记得清楚,当年由屋场的老学究周百禄先生所撰,内容为“正湘吹笛引彩凤,彩凤秋波送正湘”,将新郎新娘的名字嵌入联中,颇有意味。

  女方的嫁妆,于结婚当天随送迎亲队伍一起运往,也有提早抬回的情况,在新房摆放好。当年的嫁妆,有各式家具,如衣柜、高低柜、两屉柜、茶柜、三角柜、五角柜、书桌、脸盆架等;有生活用具,如水桶、脚盆、脸盆、开水瓶、烧水壶、火炉、火钳、通钩、茶盘、花瓶、镜子等;有床上用品,如盖被、垫被、毯子、枕头、蚊帐、席子等;还有家用电器,从收音机、电风扇开始,到后来逐步有了录音机、黑白电视机,再到彩电、洗衣机、电冰箱等。无一例外,每件物品上都贴有“喜”字剪纸。那时用多少“杠”来形容嫁妆数量,两个人抬起来为一杠,大多十杠左右。

  抬嫁妆的轿夫,连同男方过去接亲的人,女家要按照个数多少,人手一个包封,号之为“大雁包封”。此称谓,盖取大雁成行成列,依时到达之意。大雁包封实则由男方准备,事先交给女家发放。女家另外备有四份糖果吃食,用红纸包裹,给运送嫁妆的人在半路休息时食用。嫁妆中各件家具除衣柜外,都要能随时打开,并在各个抽屉中装入糖果和花生瓜子等。因到地头后众人看热闹,大人小孩打开抽屉,怕言“什么都没有”,那不吉利,须讨个好口彩。少不得花生瓜子,为取其谐音,表示发子发孙。衣柜排除在外,盖因在结婚当日有个仪式,新娘邀请家娘也就是婆婆开柜门。这算老习俗,开柜时,新娘递上钥匙,家娘边开柜门边赞好话,如“左手拿金锁,右手开金柜,内有金条,早有准备”之类。事毕新娘须给家娘奉上袜子、手巾等礼物,作为答谢。

  那时结婚用的糖果,大多是水果糖。五颜六色的糖纸,剥开后里面是长方形的糖体,黄白发亮,晶莹剔透,入口生津,甜得纯粹。小孩会将糖纸也留存起来,糖果含在口中,不去咀嚼,任其沁润融化,一颗可以吃老半天。后来才有逐渐高级的酥心糖、牛奶糖、夹心糖、巧克力糖等,花样繁多。现在回想,还是最简单的方砖水果糖让人怀念,地道而实在。

  结婚前日,晚餐有“陪媒”的习俗。一场姻缘落实下来,媒人在中间穿针引线,左右周旋,殊为不易。这餐饭以媒人为大,主人家尊其“坐上”。另有规矩,在当日晚餐或次日早餐一并宴请婆家和母家。这叫饮水思源,先请老亲戚,再迎新亲戚。“婆家”和“母家”是老家那边特有的称谓,婆家指男方祖母的娘家人,母家指男方母亲的娘家人。在喊席上座时,一律用尊称,呼为“婆家大人”和“母家大人”。在陪媒之前,主家要专程给媒人家送去一瓶好酒、一块猪肉,还有两个贴有红纸的食品礼包,这叫“启媒”。婚礼当天下午,主家还会给媒人送来一个猪头作为谢礼,连同猪尾巴一起,猪尾巴要插在猪嘴巴里面。做一场媒,媒人多少有些收入,因而就派生出专职媒人。他们对远近屋场的青年男女了如指掌,一有机会便钻山打洞,成就许多婚姻,也闹出不少笑话。有些结婚后关系不和,往往男女双方都会怪罪做媒者,弄得两头不是人。因而,老家一带有笑言,媒人难当,媒婆难做,“包结婚还要包生崽”。

  终于到“六礼”中的“亲迎”了。婚礼当天,根据路途远近,前去接亲的人约好时间一起出发前往女方家中。路途遥远的,甚而要凌晨四五点就起来,那时都靠腿力,须计算好返程的时间。接亲的人大多不超过七个,除新郎、媒人外,还有几位能说会道、懂得礼数的男女陪同人员,特别要安排一位未婚女性陪新娘子。总之去时人数成单,迎亲回来加新娘就成双了。女方会放鞭炮迎接迎亲队伍,早备有糖果酒水在桌上,大家围坐一起说客气话,其乐融融。一番佳言好语后,陪同的人就提议早点上路去往男家。这时,要给媒人一个“绊草”包封,意为辛苦媒人清理一路的荆棘杂草,总算大功告成。

  过去习俗,女方的父亲不去送亲,留在家中。若去参加婚礼,则要早点出门单独前往,叫作“爷不送女”。女方的姐姐不去送亲,有“姐姐送老妹,送个烂布袋”的民谣,用老家方言说来押韵,意为姐姐送妹妹出嫁,影响发家。祖父母也不去送亲,男方要在迎亲时带过去一桌酒席,供其享用,这桌菜叫作“伺祖菜”。外祖父外祖母同样不去送亲,男方须为其准备两只肘子,下午返程时由送亲队伍带回。去当上亲的人皆有打发,过去也都是布料,但有所区别。刚开始普遍用灯芯绒布打发父母,逐步升级成呢子布,其他人则为蓝卡其布,再往后均以现钱代替。女方父亲不管去不去男方家,一应打发皆不能少。

  当年屋场婚嫁,都选择非农忙时节,以秋收后、冬令和刚开春时为主,尤其是腊月和正月,那时气温较低,众人赋闲,有利于喜宴菜蔬食材的保管。偶尔会有一个屋场两家同天收亲的情况,殊不多见,如此的话要争抢迎亲时间,因传闻先成礼的那户气运将更佳。另有习俗,女家会事先准备几块手巾以备不时之需。缘为大家都选择好日子结婚办酒,路途中容易碰到其他迎送亲队伍,按例,新娘子相互间需交换一样物品,手巾价格不高,互不吃亏。总之,不能将好换差,那样坏了兆头。这枝节,让人不由得想起京剧《锁麟囊》的剧情。

  一路步行,有说有笑,送亲人和迎亲者参差交错一线拉开,衣着光鲜的新郎新娘在里面分外打眼。胆大的孩童常主动上前,讨要喜糖。到了男方地头,一时鞭炮齐鸣,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在地坪前面,有人拱手迎接;到大门口,有人作揖引入;进去里面,有人带到房中落座。抵达大门口时有讲究,男方父母会站列西边恭迎,因东边为大,上亲中为首之人要懂礼数,上前将对方让到东边,再一起相携而入。进屋后,过去有所谓“到岸酒”,上亲这边大多会提前推辞。落座后女陪人陪女客,男陪人陪男客,茶水果品伺候,客气而周到。陪同的人要会讲话,有一套拉近关系、体现水准的说辞,总之宾主尽欢。

  未几,到了用餐时间,酒席开场。除了安排专门场地作为上亲的专席外,要以喊席的方式,尊请上亲大人上座。屋场老堂屋大多坐北朝南,里面摆放六个八仙桌,靠北边里头两桌为主桌,当日以上亲为大,坐一席,由女方送亲人员内部推举。上座前从大门口进入,中间打躬作揖,几人引导,落座东边靠北上首位置。一席的左边为三席,相对应的西边两个座位分别为二席和四席。二、三席由母家、婆家选送代表落座,这叫老亲戚陪新亲戚。四席则由媒人上座,享受主宾待遇。

  主桌上的餐具会稍微不同,绝不可有残缺现象,需用红色专用酒壶。用餐期间,上亲由陪同人员全程照料,倒酒敬菜,客气有加,难免让人拘谨。因而,老家那边形容做客不自在,会说,像当上亲。上亲中的女宾安排在另一个堂屋,同样喊席入座。新娘也有专门席位,旧俗,这是新媳妇仅有的一次上座,以后生儿育女相夫教子,几十年媳妇熬成婆,才会再有“坐上”的机会。

  上亲过来第一次正式到男方家做客,自然客随主便,不挑毛病。也有多事之人,据说其发现主桌未摆平,就出言揶揄男方陪同人员,是否我家妹子脚跛?一边高一边低!众人只得赔小心,赶紧补救。多数情况下,陪人敬上亲的酒会适可而止。有时陪人过分殷勤,言语太为犀利的话,上亲也可能喧宾夺主,反攻起来让陪人下不了台。听闻屋场远房的建叔,去邻近的泸渚湾当上亲,直将陪人都喝趴下了,旁人戏言,这是“有好亲戚,没有好陪同”。

  酒席进行中,刚好过半时,司礼人员会叫上新郎新娘,从主家堂屋开始,到各个坐有宾客的场地鞠躬致意。答谢词大同小异,诸如“今日是某夫妇令郎和令媳百年好合之日,高攀了某府上亲大人,叨沾了婆家大人母家大人的余光,承蒙各府亲朋前来道贺,舍屋里略备薄酒,招待不周,敬请海涵,新郎新娘鞠躬致谢”云云。宾客起立,几处反复,过后礼成。说来,老家一带的结婚礼仪,最后就落在吃上,吃餐酒席,热闹一下,饭吃完等于婚结成。

  因此这餐饭的成色就很重要,用什么菜式,请哪个厨倌,屋场人早早关注,事前事后都有人议论说道。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一开始喜宴是三笋三肉,加和菜、鱼碗、蛋碗、肉丸,十道菜。三笋三肉就占了六道菜,三笋即三碗炒榨笋,三肉指一碗扣肉,两碗炆肉,这算上等席面。如今炆肉早就从喜宴上消失了,做法和红烧肉有点相似,采用五花肉,切成四方状,清洗后下锅加水和调料煮,老家将这种烹制方法叫作“炆”。和红烧肉的区别在于:一是不转色;二是不放整只干红辣椒和八角;三是不收汁,有汤。这道菜看似简单无奇,当年却广受欢迎。到八十年代中期,物资丰富起来,喜宴就有了四扣四盘、四大碗四小碗的说法。

  四扣,大多是扣肉、扣猪肝、扣猪肚、扣鸡,还有扣蛋、扣羊肉等,总之是四样,烹制过程都要上蒸笼蒸,上菜前再将碗反扣过来,表面平整,称为“扣菜”。扣菜的特点是:上层是正料,讲究刀工和摆盘,底下则可搭配边角余料。如此,既式样好看,又节省成本。其中扣肉绝不可少,老家人称之为“面子菜”。浏北的扣肉和其他地方比,制作工艺有不同,表皮是整块,过大油后面上金黄软糯,底下打十字花刀,便于食用,和吸油的霉干菜结合在一起,肥而不腻。肉丸也是扣菜,将一定肥瘦比例的鲜肉剁碎,加入碾细的茴饼粉搅拌均匀,用手捏成荔枝大小,一颗颗摆放在碗中,再上锅用猛火蒸,出笼味道微甜,肉香浓郁,落口消融。

  四盘是炒菜,用盘子装,包括小炒肉、炒牛肉、炒羊肉、炒猪肝、炒猪肠、炒腰花等,选取四种,不一而足。其中小炒肉最讨喜,有多种做法,有的加入青辣椒或红辣椒,有的直接只放碎干椒和大蒜,总之鲜香四溢,分外下饭。四大碗四小碗则指装盘的餐具大小,和菜、炖鸡等用大碗,肉丸、咸鱼等用小碗。

  老家一带的和菜是一绝,大海碗用菠菜打底,猪皮做成的平肚、猪肝、蛋皮、木耳、鹌鹑蛋等煮成一锅,热腾腾大杂烩连汤舀进去,菠菜立马烫熟,整道菜鲜美清润,老少咸宜,唤作“和菜”,取五味调和、和而不同之意,也可写为“合菜”。笋子须用上好榨笋,水发后横着纹路改切为一般粗细,炒干水再放入油盐煸炒,出锅油光可鉴,鲜脆爽口。咸鱼是我儿时的最爱,上佳的咸鱼要炸得恰到好处,酥脆咸香,让人口水直流,吃完后还忍不住吮手指。

  一场酒席,只有笋子、扣肉、和菜、小炒肉、肉丸等几道做好了才算成功。否则,其他菜再花了本也会风评不佳。那时的喜宴,真材实料,没太多调味品,土法烹饪,味道自不会差,屋场男女老少都恨不得成为座上客。因此,屋场办喜事,有的人家就轮流出去吃酒席。总有或好或坏的议论出来,屋场人见怪不怪,谓之好也说三天,歹也说三天。主家各方面都准备充分,酒席分量足,味道好,别开生面,众人实在无刺可挑,就会笑言,样样都行,就是洗面水太烫了。当时酒席过后,在前坪备有脸盆毛巾热水供客人洗手和脸,言洗面水太烫,和说主人家新衣服上有灰尘异曲同工。

  过去年月各家各户手头都不宽松,物力维艰,头段时日,酒席上的用料都从猪身上来,屋场收一场亲,主家至少要杀一头猪。猪头猪尾用来谢媒,猪下水做卤味,猪肉成了绝对主料。到后来,才逐渐增加牛羊肉、鸡鸭肉,甚至甲鱼、海鲜等,造价自然一路上涨。

  酒席皆由屋场手艺上好的厨师主理,配备数个帮工打下手。锅碗瓢盆、蒸笼器具或借或租,一应俱全。开席时,厨师按照事先预备的出菜顺序,将菜肴装入摆在门板上的碗里,边上立马有人迅疾转到长木条盘中。打盘下菜的人穿围裙戴袖套,快速搬运至各个坐客处,口里大喊:“某菜来了,上菜!”旁边负责上菜的人眼明手快,端起碗放上各个八仙桌。

  吃喜宴的人都会满脸喜气,相互致意,提醒彼此食用菜肴。一道菜上来,放在某人前面,此人就举箸环视,出言道,大家请用。蒸饭的饭甑摆放在门口,热气蒸腾,大人会帮老人小孩盛饭。饭毕,提前离席的人会打招呼:“诸位,我吃完有事先走,大家慢用!”礼貌得体。

  当是时,几十桌酒席一起,锅碗相撞声,呼喊上菜声,相互劝酒声,鞭炮嘶鸣声,大人欢笑声,小孩惊叫声,交会一起,好不热闹。老家土话所说的“驴嘶马叫”,专门描绘这种场面。酒席进行时,或者就有打春锣的人过来赞好话,主家要打包封,饭菜招待。饭前饭后,来宾挤到礼房去写人情送礼,一片喜气。重要宾客都要由专人迎进送出,鸣放鞭炮,不能轻慢。就连乞丐过来,也要和颜悦色,好酒好菜伺候,另给喜钱。

  上亲好不容易挨到酒席结束,再去房中落座休息,又有人过来陪同,双方都小心应付着,拣好听的话说。过后不久,送亲人员提出时候不早,须打回转,主家这边又准备了“启马杯”。“启马杯”意为上亲大人即将返程,临走再喝几杯喜酒,以送行。仍旧要喊席,上的菜蔬以卤味凉菜为主,如卤猪耳朵、卤猪舌、卤猪心、卤猪肝等,加上各色果品。等到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主家、媒人和陪同人员一再挽留后,上亲大人离席告辞,再放长炮仗送客。

  上亲一行离去时,新娘会依依不舍,甚而流出泪来。老家一带没有哭嫁的说法,新娘要面带笑容,屋场里的女人家早准备好,结伴过来讨新娘茶喝。这个节目男性不能参加,新娘要拿出上好的细茶和茴香,用嫁妆中的器具烧水泡茶,给众人一一奉上,还要摆放各种吃食。座中口才好的女人家会带头说吉利话,如“茶盘四四方,细茶摆中央;水又滚茶又青,生个伢子坐北京”等,生动有趣,让人过耳不忘。众人自交相称赞,这当口,那些过来人对比自己嫁入时的景象,不觉感叹,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晚餐会随意很多,席面还是正餐。屋场俗语,结婚三天无大小,以示欢庆。老家一带属礼仪之乡,长幼秩序井然,闹洞房也算文明。年轻人欢聚一团,老人家退避,不会玩过火。晚上男女双方要好的朋友相约过去放鞭炮贺喜,热热闹闹,新郎新娘出来派喜烟喜糖,或打开录音机,唱跳时兴的歌舞助兴。有人家还愿在家中放露天电影,这样屋里屋外又人声鼎沸,大人小孩穿梭不停。直到电影散场,夜深人静,看热闹和帮忙的人纷纷回家,一场喜事总算操办完。

  有特殊情况,双方看好佳期,突遇男方家中老人过世,就要协商改日子,另做打算。因按照老规矩,家中直系亲属亡故,三年内不能婚娶。也有变通办法,双方可商定在男方家中举丧时同步结婚,红白喜事一并进行。这叫“对柩拜”,正是“红喜事白喜事红白喜事,哭不得笑不得哭笑不得”。

  男方喜事告一段落,女方家人回去,好戏刚刚开场。按例第二天新郎新娘“回门”,女方家中要办宴席,答谢之前过来起嫁送礼的亲朋。席面和收亲差不多,场面略小,也要喊席。回门日,要由女方弟弟去男家接新郎新娘,当天坐一席位置的是新郎,尊之为“新贵人”。当“新贵人”要有心得,上席前须客气谦让,还要小心提防女方好友的恶作剧,带有捉弄性质,考验新郎的应变能力。

  诸如,饭里可能有人故意掺入了食盐,新郎吃一口察觉,旁人嗤笑,要不慌不忙,端到堂屋里神龛前,道,这碗饭敬神明祖先。中途若去添饭,有人会拿新郎筷子做文章,调换成一倒一顺,要警觉换回,不然就会被笑话,说“新贵人”不晓得倒顺。新娘在一旁观瞧,只能干着急,不可出手相助,那会拂了友人的面子。当年老家那边做新郎殊不容易,结婚后的第二年正月,要去女方众家亲戚中拜访,户户吃饭喝酒,没有好酒量难以过关,各色善意的玩笑也没完没了。所谓的“新贵人”身份,要待到全部亲戚走完,才算结束。

  “六礼”皆成,从“瞧女子”到“回门”,婚嫁风俗次第上演,屋场喜事循环反复,人们早就习以为常。收亲办喜宴当天是新婚男女人生的巅峰时刻,而小夫妻的漫长生活,刚刚开始。

 (本文选自《创作》杂志2024年第6期)

     【作者简介】

  周缶工:本名周光华,1977年出生,湖南浏阳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长沙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近年创作以“屋场”系列为主,写过专栏,作品见于《人民文学》《文艺报》《散文》《随笔》《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芙蓉》《湘江文艺》《湖南文学》《广州文艺》《西部》《边疆文学》《火花》《绿洲》《当代人》《诗潮》《散文诗》等报刊,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年度散文选、中国作家协会年度随笔精选等多个年度选本。


(扫码关注更多《创作》作品)

【来源:星辰在线】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