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艺林新评丨仗剑行走,铸剑为犁——评徐剑的文学创作

艺林新评 | 2024-12-23 21:03:42
星辰在线 | 作者:王军辉编辑:周森林值班主任:陈贝贝值班编委:王重浪

仗剑行走,铸剑为犁

——评徐剑的文学创作

文|王军辉

             

  作家徐剑以脚为笔,以笔为剑,用文字铸成了一座座文学的丰碑,屹立在中国报告文学之林。他大题材、大手笔地书写和记录,体现了新时代优秀作家的使命与担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 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读完《人迹板桥剑凝霜:徐剑论集》, 我想到了北宋张载的“横渠四句”。徐剑秉持中国文学古老的文心和元气,他的文字承得起家国和时代的重量和厚度。

  《人迹板桥剑凝霜:徐剑论集》是一部系统研究徐剑文学创作体系的理论文集。通过对其文学作品和创作思想的系统梳理和细部审 视,完成了对作家徐剑近50 年文学创作的阶段性总结。这部论集分上中下三编呈现:上编收录了49 篇名家对徐剑作品的评论,是为“名家论剑”;中编为徐剑自道,纵论报告文学与非虚构写作的源流和方向,构建出“徐氏叙事”清晰的理论体系,是为“徐剑论剑”;下编为访谈者和徐剑的对话实录,原生态地呈现出徐剑的文学情怀和文脉基因,是为“对话徐剑”。这种全方位、散点式的透视和解读,多角度、多层次地解析了徐剑的文学创作体系和文学成就。这本文集理论性很强,既有对报告文学作家徐剑文学思想的深度解析,又有对报告文学创作系统生动的理论指导。本书的编著者温星化抽象为具体,通过范本解读,为报告文学作者构建了指导性的写作规范。

  研究文本,从研究作家起步。一个作家的人格魅力决定了他的文格魅力。徐剑的人格魅力是丰厚挺拔的。44 年的军旅生活、20 多次的西藏行走、云南原生故乡的灵秀和野性、西藏精神故乡的纯粹和神秘,对历史文化的深刻思考、对文学初心的自觉回归……这些生命特质,铸就了徐剑凝重大气、厚重雄浑的军人气质,和春风雅量、柔美灵动的人文情怀。这种人格魅力,化成了徐剑文字独特的“剑气”。 铸剑为犁,能书写“大国重器”;仗剑行走,能高举“灵魂经幡”,他的文学叙事呈现出高度的忠诚和信仰。他既能站在历史、时代、国家、民族的高度,书写军事火箭题材和国家重点工程大国制造,唱出一首首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赞歌,又能行走在雪域高原上,寻找纯与灵的远古气象,展现人性之美和精神之光。有温度,有高度,史的宏大,诗的意境,构成了徐剑文学的史诗品性。

  徐剑说自己是一个拼命三郎般的作家, 是一个血气方刚的军人,更是一个默默耕耘自己一亩三分地的农夫。创作者需要“土地”,需要根植于“土地”的深厚积淀。厚土意识,是写作者文学深度和高度的基石。铸剑为犁,深耕细作,是徐剑对劳动、对“土地”的深情;行走大地,真诚书写,是 徐剑对时代、对文字的忠诚。徐剑立足于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的厚土上,着眼大格局、大事件,形成了他三位一体的大题材文学坐标:对军队火箭题材的书写,对国家重点工程大国制造与基建狂魔的书写,以及对西藏的书写。本书编著者温星将之概括为徐剑非虚构文学体系的“神性双翼”:一翼是“大国重器”,一翼是“灵魂经幡”。力擎重器, 高举经幡,呈现出徐剑报告文学大气磅礴的气势,形成了徐剑书写的高远气象。

  徐剑的精神图腾,指向文本的精神高度。这个精神图腾,可以理解为书中的某个意象、隐喻或者象征。徐剑的一部书就是一个意象。“东方哈达”象征天路,也隐 喻了女子的圣洁和美丽,“东风”“长剑” 则寓意了中华民族的万丈豪情和凌云壮志, “金青稞”是一粒种子,“香巴拉”“白马鉴”是一种理想,“天晓”是光明,“经幡”是 信仰,真正的“大国重器”是人,宗教的神 圣背后是人性。徐剑用隐喻象征的意象寓意人世,用高原信仰的神秘提醒敬畏。这 些,都构成了徐剑文本的意象说和符号学。 不论叙述的出发点是天上还是人间,落点都会指向徐剑的文学坐标:大写的人。人是徐剑的精神图腾。徐剑笔下的人不是苍 白的概念和符号,而是鲜活生动、有血有肉的个性生命体。写人物,需要写作者把姿态沉下去,将立意升起来,立足泥土和大地,秉持一种春天和仰望性的书写,写 人性、人情、人的命运感,呈现人的风骨、 风度、风采、风范。这种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就是徐剑文字的站位和姿态,体现了“徐剑故事”的主题思想和精神内涵:正能量、主旋律。

  中国是文化的国度,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徐剑是中华文化的朝圣者。他善于从中国历史和经典文学中汲取营养,回归文学初心,追寻一种源头意义上的中国文心与坐标。他行走在古汉语、古代文学的大道上,攀登上《诗经》《论语》《史记》等古典叙事的高峰,以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的绚烂思想为创作源泉,自觉追求古汉语正大气象的当代书写,以优美大气的古典叙事风格讲述中国故事,表现人的真性情和真实感,呈现出一种大气磅礴的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润,让作家徐剑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这是“徐剑美学”的活水源头。徐剑是个融会贯通的高手。他既回归中国文学的道统和法度,又立足当下家国情怀和时代精神;既坚守传统本色,又展现时代风尚;既回归传统,又开拓创新。因此,徐剑的文学表达是饱满和丰富的。他的文字犹如利剑,具有极强的思想穿透力和艺术冲击力。徐剑深厚文化底蕴的加持,使他的文本在文化厚度、情感浓度、生活热度、文化开合度的呈现上,富有更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读之令人感动、振奋和深思。这是徐剑对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最有力的诠释和践行。

  往细里写,突出典型细节;往深里掘, 深挖历史真相。这是司马迁《史记》的史官笔法。历代文人都极度推崇《史记》,徐剑更是把它奉为报告文学的巅峰之作、报告文学写作者的创作标杆。《史记》的精彩和高度不仅仅在于其春秋笔法的微言大义,而且在于那一个个波澜壮阔的场面,还有那一个个经典的细节。缺失了场面和细节的支撑, 讲述和叙事就流于空泛和贫乏,人事人物也显得单薄和苍白。非虚构叙事的文学化、细节化、典型化,彰显人的世相之美。鲜活的细节呈现,使徐剑的讲述更具张力和饱满度。怀一颗“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心,在正道上追求文学写作的中国气派与风格,在中国文学的叙事坐标中描绘中国社会独有的世相之美,是徐剑报告文学新史诗写作的方向和高度。

  故事的讲法,是衡量讲述者架构能力的金标尺。徐剑真的是个讲故事的高手。徐剑讲故事,有无数种独特而又迷人的讲法,令读故事的人拍案叫绝。一是奇妙的叙事结构,二是多重的叙述视角。徐剑说,他每一部作品的结构都不重复。不得不说,徐剑每一次书写的结构意识都是一种布局思维的自我超越,增强了文本大开大合的气度。《东方哈达:中国青藏铁路全景实录》,以青藏铁路为依托,徐剑设计了上行列车和下行列车双线并行的结构,一线是历史,一线是现实;《经幡》“中转”“小转”“大转”的安排,赋予经幡这个精神图腾历史文化层面的信仰;《浴火重生》的板块拼图构成;《雪域飞虹:青藏联网工程全景实录》的正负极交叉叙事;《国家负荷:国家电网科技创新实录》的五行阴阳结构的设置;《天晓:1921》中用10天写尽了100年……所有这些,都体现出他独特的结构特色:贴合题材架构,融入文化元素。寻根溯源,徐剑的文本结构意识,以及他对文本起承转合的驾驭能力,都是他气度、胆识、见地、姿势的具象呈现。只有足够博大的书写者,才有这种“一览众山”的大气魄。

  多重视角叙述,是徐剑文本结构的另一高度。徐剑的讲述不是一维线性的时序,而是一种多维立体的呈现。他灵活变换叙述视角,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映现和观照,编织成时空交错、经纬交织的叙述之网,拓展了文本叙事的深度和广度,让叙事在多维度的讲述中呈现出立体感。文本结构的突破和创新,让徐剑讲述的故事具有强烈的历史纵深感和蓬勃的生命力。

  读完《人迹板桥剑凝霜:徐剑论集》, 又读了《经幡》。徐剑曾说,散文是他的“童子功”。读了徐剑的散文,也就找到了徐剑报告文学作品文学性和艺术性的源头。徐剑的文字是富有诗意的。追溯“徐剑诗意”的前世今生,可以用两个关键词来诠释:回归、融合。回归是一种姿态。回归古汉语的美学元素,回归古汉语的底蕴和意境,追求中国文心高贵典雅的气质、意味无穷的韵味、洗练精到的表述、诗情画意的美学意趣、哲思禅意的深度,定义了徐剑文学写作的语言坐标。融合是一种能力。徐剑是个跨文体写作的高手。他善融百家之长,将小说的结构、散文的抒情、诗歌的诗意、科学的严谨高度融合,将豪放阳刚和婉约柔美完美结合,将古诗文字词熔铸化文,实现了他报告文学文采斐然,趋近古典,浸透着人间烟火的独特审美价值。

 (本文选自《创作》杂志2024年第5期)

    【作者简介】

  王军辉:笔名君晖。中石化作家协会会员,胜利油田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山东省第32 届高研班学员。获第五届中国石化诗歌创作大赛一等奖,“纪念铁人王进喜诞辰100 周年”全国征文三等奖,胜利油田第16 届金秋诗会一等奖。作品先后发表在《中国石化报》《中国石油报》《山东工人报》《大众日报》《青海湖》《石油文学》《时代文学》《地火》等报刊。


(扫码关注更多《创作》作品)

【来源:星辰在线】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