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典型案例 > 长沙银行金融向“新”力⑦:让碳材料“飞入寻常百姓家”
长沙银行金融向“新”力⑦:让碳材料“飞入寻常百姓家”
长沙晚报网
2024-12-26 11:06:07

  星辰在线12月26日讯 据长沙晚报掌上长沙(全媒体记者 陈星源)报道,一卷其貌不扬的碳纤维丝、一块薄薄的碳纤维板,却是桎梏产业发展的核心材料,你能想象吗?走进位于湖南湘江新区的湖南东映碳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映碳材”),总经理叶崇介绍,被誉为“黑色黄金”的高性能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因量少而价高,曾是许多领域“用不起”的存在。

  让“黑色黄金”走向大众化,是东映碳材不变的使命。7年来,企业深耕沥青基碳纤维领域,通过原创技术突破,实现了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的批量生产,建成了50吨/年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生产线,拥有从原料到纤维产品的全流程自主知识产权,填补了国内产业化空白。

  技术突破,解决“难得有”的困境

  “我们主要的价值是解决‘有’和‘无’的问题。”谈及东映碳材的“前半生”,叶崇总结道。这个看似简单的抉择,背后是对高新技术的久久为功、持续突围。

  从原丝类型划分,碳纤维主要分为聚丙烯腈(PAN)基、沥青基和粘胶基三大类。其中,沥青基碳纤维拥有高模量、高导热的优良特性,然而在东映碳材诞生之前,国内面临着“难得有”的困境。

  “国外只有三家在做这款材料,对我们从原材料到设备、成品,一直都是封锁的。”叶崇回忆道,20年前该纤维的售价在3000元~4000元一公斤,而其最初的原料油浆的价格只需几千元一吨,沥青基碳纤维价格昂贵且供给不稳定、频频涨价,使得大规模使用难以为继。

  秉承着“想做成事”“想做大事”的使命担当,2017年,湖南大学、湖南省科技厅与技术团队三方共同出资成立了东映碳材,力争成为国内第一家、世界第四家批量稳定生产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的基地,打破日美在该领域的技术垄断,为航天航空、国防工业等行业提供原材料保障。

  从工艺流程再到设备,东映碳材一步一个脚印,最终实现了全过程的国产化替代。核心技术是最大的底气,企业自主研发的“中间相沥青基制备工艺流程”,能将成分复杂的油浆制成沥青,杂质含量仅为10ppm;在纺丝过程中,将沥青纺到细度仅为10微米(约头发丝的1/7),连续长度可达几千米,甚至上万米。

  产能升级,迈向“随意用”的未来

  2020年,东映碳材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成为沥青基碳纤维领域唯一获此殊荣者。尽管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但在产量上,与国际市场仍有差距。如何实现产能与效益的“双丰收”?东映碳材把目光投向了民用市场。

  叶崇介绍,沥青基碳纤维不只用于“高大上”的军工,民用领域也有“用武之地”。“比如手机屏幕的支撑板,需要轻薄能导热,现在用的钛合金、聚丙烯腈基碳纤维,性能都不及沥青基碳纤维。”

  如今,扩大产能和降低成本成了东映碳材的“必修课”。在产能方面,预计在湘江新区新建百吨级的沥青基碳纤维生产线,建成后总产能达到200吨以上,赶超国际水平,且价格同步大幅下降;在降低成本方面,企业与中石化合作投建了400吨/年的中间相沥青生产线,实现原材料的自主可控。

  对东映碳材而言,长沙银行是其“战略合作行”之一。自2017年结识以来,长沙银行始终给予贴心服务,2019年企业融资受挫时,更是创新专利抵押贷款,授信两千万元助其渡过难关。未来,在互相信赖的基础上,双方的合作有望更深入、更全面。

来源:长沙晚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