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话桥丨石径通幽云路远,经年未改守桥心
石径通幽云路远,经年未改守桥心
——中南大学“诗话桥”团队隆回古桥&文化考察系列之二
中南大学 守桥人 王文博 李俊茹
清晨的花瑶古寨在虎形山山顶的云雾中隐约浮现,细雨斜风方歇,一辆大巴车从云雾中缓缓驶出。我坐在车上靠后的位子看着此行目的地——石杨桥的介绍,不禁多了些许期待。
(云雾缭绕的虎形山。)
“魏源走过的桥”、“600多年历史”、“风雨廊桥”这些特色鲜明的词语,逢上雨后清冷湿润的山风,再配上乡间雨水润湿的土地,很难不让人心驰神往。我坐在摇摇晃晃的、满载着“诗”和“桥”的大巴上,竟悠悠然入了梦乡,任由大巴驶向远方。再睁开眼时,石杨桥已经到了。
(石杨桥航拍全景。)
石杨桥坐落于隆回县司门前镇石阳桥村,始建于明朝初年,清道光、咸丰年间重修,2003年大修,东南-西北走向,全长42米,宽4.4米,跨吉水河迎送往来客商。
从桥头的石碑上,我再次了解了这座古桥。石杨桥两跨桥长20米,廊屋长42米,是一座廊比桥长、一半廊在路基上的石墩木廊风雨桥,原有花岗岩桥墩1个,桥台2个,其上架李树木梁,梁上平铺杉木地板。木廊亭21扇合20间,共有木柱82根,上盖小青瓦。桥廊为单檐悬山顶,两侧置板凳供过往行人休憩。2011年9月被公布为隆回县文物保护单位。
(石杨桥上的楹联。)
从当地政府工作人员的热情介绍中得知,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小时候经常来到石杨桥上玩耍,而距这里不远处,就是魏源的故居。
(魏源故居。)
魏源字默深,1794年出生于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司门前镇,著有《海国图志》、《圣武纪》、《默觚》等。1851年,其创作的《海国图志》漂洋过海来到日本,引得无数人“摩眼快读筹海篇 ”。在1854年到1856年短短三年期间,更是出版了20多个不同的版本。其创作的《默觚》,被习总书记多次引用,“于安思危,于治忧乱”、“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皆是出自于此。
魏源从这样一个大山深处的小乡村走出,却没有固步自封,而是一步步走向更为开阔的世界,拥有了更为开放的视野与胸怀。其实,在魏源的人生经历中,也有一座“桥”,引导着他走出深山老林,去体验更为广阔的天地;而魏源也用毕生的经历冲破闭关锁国的桎梏,打开了近代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扇窗,架起了近代中西方文化相互了解、对话的第一座“桥”。从此,“桥”下流水潺潺,“桥”上车水马龙,文明互鉴、文化交流生生不息。
因年久失修,石杨桥上的廊柱已有了较为明显的倾斜和腐蚀,桥跨承重木梁受损严重,桥上两侧的部分楹联已模糊不清难以窥得全貌。
(石杨桥外观检测。)
测量完石杨桥的尺寸后,我来到桥下,抬头便看到石碑上所刻的“李树木梁”。下意识地,我轻轻抬手。在指尖触碰到木梁的一瞬间,我恍惚穿越了时间,就那么静静地守在原地,看到了石杨桥自建成、重修到逐渐老去的每一个瞬间,看到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守在石杨桥的身边。目光收回的一刹那,我的脑海中只留下了三个字——守桥人。当上一辈守在桥边的人陪着石杨桥慢慢老去,我们这一辈的守桥人又可以做些什么呢?
(当地政府与团队交流。)
这座有着几百年生命的古桥已经成为了摇摇欲坠的的危桥,相关的修缮工作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当地政府提出,能否请“诗话桥”的专家提供专业的修缮与保护方案。听到这个请求,团队负责人何旭辉教授、中大设计院胡迎新董事长当即表示对石杨桥修缮保护工作全力支持,并指挥团队师生对古桥进行了细致全面的勘查和会诊。在当天下午返程的大巴上,何旭辉教授、胡迎新董事长等进一步讨论了关于石杨桥修缮的相关工作及进度安排。次日早上8点,中大设计院便以极高的热忱、效率和质量开展了“石杨桥保护设计专题工作会议”。由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大设计院等联合开展的石杨桥修缮、保护与文化传播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准备中。
(石杨桥保护设计专题工作会议。)
有趣的是,安排本次考察行程的邹云峰老师、魏晓军老师(魏氏后裔)也是隆回人。在两位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走过了魏源走过的路,看过了魏源经过的桥,更是以实际行动来守护这座有着特殊意义的古桥。石杨桥等来过两百多年前的魏源、今天的我们,也将会等来更多的守桥人守护着它的存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一座桥,承载着我们心中最为柔软的地方,代代传承、代代守护。或许,这便是守桥人意义吧。而这些,也仅仅是“诗话桥”师生考察服务团成立近三年来的小小缩影。
(隆回石杨桥考察合照。 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从石杨桥离开时,一位守在桥边很多年的老爷爷走过来,用当地的方言热情地诉说着什么。从旁边村民的解释中,我听到“一帆风顺”、“好好保护这座桥”、“等你们下次再来”等质朴真切的祝福和叮嘱。或许,这便是石杨桥滋养的淳朴而热情的民风民情。
我紧紧地握着老爷爷的手,那一刻,似乎是一种使命的传承。
驱车此去盼乡音,瞻古书微忆默深。
石径通幽云路远,经年未改守桥心。
我将诗词和桥梁的生命融入到守桥人的身份中去,在诗话桥的实
践和服务中找寻着更多的意义。我们将带着更多的人从石杨桥“启程”,我们期待着,下一次,归来仍是守桥人。
(点击进入专题)
【来源:星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