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话桥 | 和你一起吹过浏阳河第七道弯的风
和你一起吹过浏阳河第七道弯的风
——中南大学“诗话桥”团队考察㮾梨古桥
宁静
故事的开头,要从一座小桥说起。
在长沙县“水乡古镇”——㮾梨的田野间,有一座石拱桥,叫矮双桥,跨度极小,不过4.5米,行人鲜少,只有大鹅在此“横行霸道”。初见时,我全然不以为意,它安静的样子就好像被人遗忘在了城市的边缘。直到,我从㮾梨人的记忆角落里寻觅到它的印记。
胡老师(中大设计院董事长、湖南省首届“卓越工程师”胡迎新)还未出生时,矮双桥就已经在此扎根,亲手打造它的人正是胡老师做石匠的爷爷。他带着石匠们将一块一块大石堆砌成桥,让这座其貌不扬的小桥在此不知不觉就守候了近百年。当我踏上远看被荒草包围的小桥,只看到别致的小花俏皮地摇曳、可爱的小蝴蝶四处飞舞,风在身边柔柔吹拂,就像小时候躺在竹席上,外婆轻摇的蒲扇在温情地抚摸,我第一次感受到桥可以如此朴素又如此动人。
这种藏身于山水间的悠然与生机,与古镇里的每一棵树、每一条街、每一个建筑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古镇有许多度过了漫长岁月的古树,其中有一棵已经八百余岁的古樟,粗大的主干已经中空,枝叶却苍翠葱茏、生生不息,依偎在一座庙宇的墙边野蛮生长。说是庙,其实是奉祀东晋时期陶淡和陶烜叔侄的道观(楚地的道观多以“庙”称)。他们二人生性淡泊,结庐镇北的临湘山,专心于此修养。相传南朝梁天监三年(公元504年)十月初一,二人羽化而逝,肉身却端坐不倒,面目如生,历经千年不腐。当地的老百姓便在此修建了陶公庙,供奉两位真人的肉身像。陶公庙世世代代香火鼎盛,有求必应,佑护着这一方水土,是㮾梨人祈福的圣地,也是胡老师曾近距离亲近过的地方。
他的小学就在庙里,每天他都在这里读书、玩耍。庙内有一座精美的古戏楼,被誉为“长沙第一古戏楼”,戏楼前依山垒石的石阶是镇上老百姓看戏的天然观众席。不过每每有大戏上演,孩童们更爱爬上那棵古樟树,坐在树枝上看,那里更高、离戏台也更近,时不时还有微风习习吹来,有落叶会飘落肩头。
听着胡老师诉说的童年往事,看着有些老旧仍不掩其华美的古戏楼,穿过供奉着陶公真人的森严殿宇,抚摸着淡然伫立的老樟树,我深切地感到这个肃穆的陶公庙是如此的可亲可爱。
离陶公庙山门不远处有一座桥——雅林桥,准确地说应该叫鸦灵桥,桥宽5.8米,长32米,始建于清初,因落成之时有许多乌鸦步桥而过,乃名。我猜想一定有人斜倚桥边与邻里闲话家常,一定有调皮捣蛋的孩子在这里嬉戏打闹,桥上或许有清风,有夕阳,有鸟鸣。一切的快乐与自在,只有㮾梨人最明白。
鸦灵桥下的涓涓流水最终会汇入弯过九道弯的浏阳河,㮾梨正是毗邻浏阳河的第七道湾。站在河边,扑面而来的不再是徐徐微风,而是苍劲有力的疾风。说来也巧,当我们眺望前方,不远处的河面上正挺立着胡老师参与设计的机场高速浏阳河大桥。
无论是千年以前的陶淡、陶烜,或是胡老师的爷爷,又或是引领我们来到此处的胡老师,似乎素心之人,在哪里都能造出一个春天,而㮾梨的桥就在那醉人的春风里。
访㮾梨旧事
薛佳
晓晓清风融淡雨,盈盈笑语霁初明。
临湘山下疏钟寂,未嫁桥头绛客生。
六代七奇存八景,一江二鹤道三名。
矮高双拱承家志,新老仙樟抱子情。
(点击进入专题)
【来源:星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