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文艺 | 古稀老人闫利毛:半生温暖,照亮他人的逐梦之路

星辰在线3月31日讯(星辰全媒体记者 张奇涛) 在城市的喧嚣中,总有一些温暖的力量,默默触动着我们的心灵;在平凡的生活里,总有一些不凡的身影,用行动诠释着人性的美好。走进了长沙东风路的老城区,去探寻一位古稀老人闫利毛的故事。在那处略显老旧的宿舍里,闫利毛老人过着极为简朴的生活,可她的精神世界却无比富足。多年来,她坚持助贫帮学,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为无数孩子点亮希望的灯塔。她的每一次善举,背后都藏着动人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彰显着善良的力量。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闫利毛老人的世界,去感受这份跨越岁月的温暖与大爱。
陋室藏善念,岁月守初心
在长沙东风路的老城区,有一处老旧宿舍静静伫立在喧嚣之外。闫利毛老人便是独居于此,她的房间不足50平方米,却装满了岁月的故事。简易的床铺,仿佛承载着老人一生的辗转与安稳;那些上个世纪的“老古董”家具,虽历经风雨,却依旧坚守在各自的位置,见证着老人生活的点点滴滴。
闫利毛是长沙市金属包装厂的退休职工,如今每日也只不过10元左右的生活开销,勾勒出她简朴的生活轮廓。她穿梭在这狭小的空间里,身影略显单薄,却透着一种坚定。就是这么一位朴实的老人,多年来始终坚持着助贫帮学。
阳光透过斑驳的窗户,洒在地面上,形成一片片光影,老人就在这光影中,默默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生活篇章。
(闫利毛老人)
善举启征程,父爱引航向
2013年的某个清晨,报纸上一则贫困学校筹建电脑教室的消息,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打破了老人生活的宁静。闫利毛毫不犹豫地决定拿出四千块钱,为孩子们的梦想助力。
“我不知道在哪里买电脑,就去了附近的超市。”接受采访时,闫利毛回忆道,当她来到超市,却发现这里并没有她想要的电脑。在旁人的指引下,她又辗转来到电脑城。后来,经人劝说,她将四千元现金捐给了长沙晚报的春雷公益。这一捐,不仅是金钱的付出,更是爱心的传递,为她的公益之路开启了新的征程。
闫利毛乐善好施的背后,是父亲深远的影响。她的父亲是一名老师,是徐特立老先生的学生,也是毛泽东的同学。每当提及父亲,老人的眼中便闪烁着光芒,那是骄傲与怀念交织的目光。“父亲当年很穷,但他总是心系他人。”老人回忆道,声音略带颤抖,“有一次,一位同学家中遇困,父亲把自己吃饭的钱都给了他,结果回家路上因低血糖晕倒了。”父亲的善良,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了闫利毛前行的道路,成为她一生坚守善念的灯塔。
“父亲告诉我们,帮人要帮‘三忙’,帮‘力’忙,帮‘钱’忙、帮‘言’忙”。父亲的教诲一直贯穿闫利毛的一生。同时,这样的行为准则也是闫利毛老人教育自家后辈的标准。
(多年以来,老人每年都会参加各种助学活动)
信笺寄深情,余晖忆往昔
午后,夕阳的余晖穿过窗户,洒在那磨得发亮的老家具抽屉上。闫利毛老人缓缓走向抽屉,每一步都充满了岁月的厚重感。她轻轻拉开抽屉,“嘎吱”一声,仿佛是时光的低语。老人伸出那双布满皱纹的手,小心翼翼地拿起用塑料纸包好的一叠叠信件和证书,塑料纸发出细微的“沙沙”声,宛如一首轻柔的老歌,唤醒了沉睡的记忆。
夕阳的暖光温柔地落在发黄的信纸上,那些曾经资助过的学生的字迹,在光影中若隐若现。
(虽然已经是移动通讯时代,一些大山里的贫困学生还是以书信的方式向老人表达问候。以上图片均为星辰全媒体记者 张奇涛/摄)
老人戴上老花镜,仔细地翻阅着信件,每一行字都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回忆的大门。她的眼神中充满了温柔与欣慰,嘴角微微上扬,沉浸在那些温暖的过往里。信中的每一句问候、每一次分享,都让老人回忆不断,仿佛又回到了那些与学生们相处的美好时光。
如今,闫利毛老人虽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但她的爱心从未停歇。她每年拿出一万元捐赠给砚瓦池社区发展基金,用另一种方式延续着自己的善举。在她心中,“留钱没什么用,还不如给孩子们送去希望”。闫利毛老人用一生践行着乐善好施的美德,她的故事,如同温暖的春风,吹进每个人的心田,激励着更多人在公益的道路上勇敢前行。
【来源:星辰在线】 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