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孤独症日 | 了解孤独症 让“星光”不再孤独

星辰在线4月2日讯(星辰全媒体记者 田也 通讯员 张赛)“我的世界都是数字” “我的世界,充满了星光”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像天上的星星,在遥远而漆黑的夜空中独自闪烁着,他们被称为“来自星星的孩子”。今年4月2日是第十八个世界孤独症日,主题是“落实关爱行动实施方案,促进孤独症群体全面发展。”今天,记者带大家走进他们的世界。
什么是孤独症?
孤独症是一种脑发育性障碍,以社会交往障碍、沟通交流障碍和重复局限的兴趣行为为主要特征。通常在三岁前表现出明显症状,绝大多数孤独症儿童需要长期的康复训练和特殊教育支持。
关于孤独症,我们需要知道的
1.孤独症≠“性格孤僻”:孤独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核心症状为社交沟通障碍、兴趣狭窄及重复刻板行为,并非心理问题或教养不当导致。
2.早干预,潜力可期:3岁前是干预黄金期,通过行为训练、语言治疗、感统训练等综合手段,许多孩子能显著提升生活自理与社会适应能力。
3.多元才能待发掘:部分孤独症患者在某些领域(如音乐、绘画、机械记忆)表现突出,给予适当支持,他们同样能为社会创造价值。
4.家庭需要社会支持:孤独症家庭的照护压力巨大,社区帮扶、就业支持、心理疏导等社会支持体系至关重要。
孩子患有孤独症,家长应该怎样生活?
当孩子被诊断为孤独症,许多家庭会经历震惊、迷茫甚至自责的情绪。然而,孤独症不是命运的终点,而是家庭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起点。与其纠结“为什么是我”,不如将精力投入到“现在我能做什么”。
孤独症并非父母的过错,也不是孩子“故意不听话”。它是一种先天性的神经发育差异,早诊断、早干预才是关键。
一、科学干预
1.与专业团队合作:寻找正规康复机构,与医生、特教老师保持沟通,制定个性化干预目标。
2.生活即训练:将社交互动、自理能力训练融入日常活动(如吃饭、游戏)。
注意:长期照护可能让家长身心俱疲。研究表明,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干预效果。
家长要允许自己喘息:定期寻求亲友或临时托管帮助,给自己放个假;建立支持圈:加入家长互助组织,分享经验、倾诉压力。
二、合理规划
1.发掘兴趣特长:有的孩子对音乐敏感,有的擅长绘画或记忆数字。支持他们发展兴趣,或许能成为未来职业的萌芽。
2.分阶段规划:根据孩子能力,设定短期(如生活自理)和长期目标(如辅助就业)。部分高功能孤独症者通过培训可从事图书馆整理、数据录入等工作。
“我的世界或许寂静,但星光从不孤独。”孤独症患者或许活在自己的节奏里,但他们同样渴望被理解、被接纳。家长的爱与坚持,社会的包容与支持,终将让这片“星光”照亮更广阔的夜空。
【来源:星辰在线】 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