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守桥人说 NO.10 | 黄瑾迟:寻幽偶过遇仙桥
我们总是步履匆匆,迎来送往,忽略了身边的景致,却还抱怨四季流转渺无踪影。这个夏末,在一些机缘巧合下,我和朋友循着渔郎的足迹问津武陵桃花源,欲往清溪中寻一片静谧的月光。
可能旅行的有趣之处就在于你永远无法预测你会与怎样的风景相遇。
青山的翠绿还未褪去,淡黄的枫叶已开始在枝头摇曳,夏末初秋的山间依然氤氲着盛夏的余热与激情,松软的泥土上一级级青砖台阶蜿蜒到目光尽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依然朗朗上口,良田美池、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描绘让人心生神往,于是我们在晨曦中踏上了林间小路,去寻找那个林尽水源、仿佛若有光的“小口”。
在逶迤曲折的小路上,我们惊喜地邂逅了一座桥。他静静地横跨在山涧中,似一位无言的老者,斗转星移、朝代更迭都是他一生的经历与见证。走进看,他名为遇仙桥。遇仙桥原为一块自然崩落的危岩横卧于涧,位于常德市桃源县桃花源镇桃花源景区内,明天启年间(1621—1627)始建单孔石桥,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至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间加盖风雨桥亭,为单孔拱式廊桥,石砌桥拱,木构廊屋,长8.2米,宽4.6米,高3.8米。桥端葛蔓低垂,菖蒲丛生;桥下青萝垂涧,迭水垂帘。山泉从桥下穿过,至亭下汇聚成小潭,名为“桃花潭”。溪水向南折行三里,至桃花溪,入沅水,入沅水处便是桃源后洞,相传为渔郎鼓棹之处。
遇仙桥名字的由来有两个传说,一说为武陵渔郎遇仙之处;另一说古时桃花源外住着一位漂亮的女子,当地的恶霸想强占她为妻,母女无奈只能顺着山路逃跑,跑至桥头遇到一位老翁,向其哭诉了她们悲惨的遭遇,老翁便将她们带到了秦人洞,手指一挥,洞门便开了,母女进入洞中,从此安然自适地生活在世外桃源。
遇仙桥的一侧有两块石碑,分别镌刻着两首诗,其中一首为宋代文东寅的《遇仙桥》:
绝壁沿溪上,危桥一径通。
涧回云度影,路险石摇空。
谷鸟晴呼雨,山猿晚啸风。
仙源足幽意,俯仰兴何穷。
另一首《题遇仙桥》则有着一个浪漫的传说,这块石碑所立之处的后山,有一条小路,小路尽头是一户家境较为富裕的人家,这户人家有一女聪慧过人,长相秀丽,精通诗词书画。转眼女儿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登门求婚之人络绎不绝。独爱诗词的女子决定以诗择婿,于是她写下了石碑上的文字,并许诺倘有人识得此中深意便以身相许。
这杂乱无章的四十九字让众多求婚者望而却步,日子一天天过去,始终无人能解开这个文字之谜。事情渐渐传到邻乡,一位外乡才子慕名前来,他读过诗后沉思片刻,便一脸自信地找到女子,女子一听他果然懂得自己的诗心,顿生知音之感,两人一见倾心,由诗定亲。后人将解谜的提示一同刻在了石碑上:
上面49字是一首七言八句的顶针螺旋诗。即上句末一字与下句头一字重复,但下句头一字只能取上句末一字的一半,每句七字都相连,顺时针方向从内转到外。
诗的正确顺序应是:
牛郎织女会佳期,
月底弹琴又赋诗。
寺静唯闻钟鼓响,
音停始觉星斗移。
多少黄冠归道观,
见几而作尽忘机。
几时得到桃源洞,
同彼仙人下象棋。
遇仙桥的介绍牌上没有过多的文字,如桃花源一样神秘动人,潺潺的溪流声与同伴的欢声笑语一唱一和,脑海中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的彷徨姿态还在闪现,廊亭中行人放松惬意的神情把我拉回了现实,良田美池一一在眼,阡陌未改,千百年的时光在这座桥上汇聚。遇仙桥上也承载着许多过往文人的诗篇,“自信经过路不迷,百花潭水断桥西。重来已隔人间世,惟有闲云渡晚溪。”(朱升之《遇仙桥》)“几回秦女夜吹箫,洞底松风送寂寥。不作巫阳云雨梦,却寻仙侣到蓝桥。”(无名氏《遇仙桥》)或许这些诗人和我们一样,想在桃花源中寻得一片宁静,却偶然被这座名为遇仙的桥所吸引。
与遇仙桥邂逅的怦然心动大概在于他符合了我心中对最美之桥所期待的模样,独立在清幽的山林中,规模不大,却精致美观,斑驳的石块和树影错落着,别有一番雅韵。
走过遇仙桥,顺着山路继续攀登,看到了期盼已久的秦人洞,它深奥幽微,镶嵌在岩石中央,阳光穿透树叶的缝隙照入,仍然深不见底,正想去一探究竟之时,却被“游客止步”四个大字阻拦。但我的心情并未因此沮丧,或许是桃花源的安逸避世让我觉得不便打扰,也或许是我已经找到了通往内心宁静的桥梁。
昭昭星野,徐徐晚风,嫋嫋飞红,都在用独特的方式教我怎样留住这个夏天的记忆,我也不再惧怕光阴的飞转,因为我寻到了一座桥,这座桥将脚下之地与世外桃源相连,借山色撑起了一片心灵的栖息地,我也将用我的一腔赤忱守护着他。
那一刻,遇见被赋予意义,是惊欢,是怦然,是无可替代。
(点击进入专题)
【来源:星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