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文艺 | 蒋强勇:那一年,他刚满十六岁

1951年6月,朝鲜半岛战云密布。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志愿军战士们与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殊死搏斗,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因前线战事吃紧,战士伤亡惨重,军队急需补充新鲜血液。出生于1936年的他,那时还未满16岁,满腔的热血在胸腔中翻涌,他一次又一次地请求参军奔赴前线。尽管未达征兵年龄,可招兵干部还是被他的赤诚打动,将他编入志愿军第47军141师421团2营支前队。就此,他踏上了前往朝鲜战场的征程。后来我们才明白,支前队并不是冲锋陷阵的一线部队,而是在战场后方默默支撑着战争的运转,承担修筑工事、物资运输、伤员转运等任务,正因如此,队伍里也吸纳了不少像他一样,未经训练、年龄或小或大,却一心报国的热血人民。
1952年12月,志愿军47军换防39军,防守临津江东岸,100高地战斗打响。那时,刚满16岁的他已在朝鲜战场度过了一年多的时光,他参与了不少战斗,都是拿着锄头修筑工事,并没有端起枪上阵杀敌的能力和机会。但此时的他,早已褪去初上战场时的恐惧,炮火纷飞中,他能镇定自若、手脚麻利地修补工事,为战友们的战斗提供坚实保障。可命运的残酷,在100高地战斗中骤然降临。正在埋头修筑工事的他,突遭敌人反扑,还来不及与敌人正面交锋,一枚飞来的炮弹便无情地将他炸飞……他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16岁!
1983年6月,民政部授予他革命烈士称号(湘烈08661号)。2013年,他的英灵迁入烈士陵园。他,就是我妈妈的亲叔叔,我的叔外公黄南炎。孩提时,家族的长辈们却鲜少提及他的英雄事迹。在质朴的长辈心中,叔外公并没有立下赫赫战功,那时的他可能比枪也高不了多少,也没有机会持枪作战,自然也没有那些英勇杀敌的传奇故事。在他们心中,他是烈士,是亲人,但可能算不上英雄。我们只知道,原本两兄弟的外公,因为叔外公的牺牲,就这样成了家庭的独苗。
2025年春天,我有幸参加了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的学习。学习期间,我们参观了很多革命纪念馆,聆听了许多荡气回肠的革命故事,进一步锤炼了党性,坚定了信仰。每当看着那些珍贵的老照片,尤其是年轻战士的照片,我时常想起这个从未谋面的叔外公,敬畏与哀伤也随之涌上心头。或许,那时的他还未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但我想,一定是身边共产党员的精神感染了他,才让他义无反顾地以身报国。我想,正是有千千万万个像叔外公这样的人,在国家危亡之际挺身而出,用血肉之躯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长城!
清明时节,我伫立在叔外公的墓碑前,轻声诉说:“叔外公,您和战友们用生命守护的国家,如今国泰民安,这盛世,如您所愿!”作为英烈后代,我们定当继承先辈遗志,将对祖国的热爱化作奋斗的动力,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让先辈用鲜血换来的和平与繁荣,在我们手中不断延续、发展,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未来大步迈进。
【作者简介】
蒋强勇,曾在省属高校任教,后进入政府从事纪检、经济等条线工作,现任长沙市发改委总经济师,此文为其在党校中青班学习有感所作
【来源:星辰在线】 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