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丰智能装备专家工作站 | 赋能智造升级 湘丰智能装备领跑茶叶加工革命

星辰在线4月14日讯(星辰全媒体记者 孙烨) 2024年12月,长沙湘丰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湘丰智能装备”)成功获批长沙市专家工作站,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两位专家汤哲、江用文先后入驻企业,成功实现科技研发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为我国茶叶智能装备领域注入强劲动能。
走进长沙湘丰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机械臂灵活翻飞,传感器实时闪烁,一条条全自动茶叶生产线正“吐”出缕缕茶香。而在车间的一间办公室里,一群人围着一块写满代码的白板激烈讨论——这里是长沙市科协设立的专家工作站,也是湘丰智能装备的“科技心脏”。两年来,这个不足百平的空间里,诞生了6大茶类智能生产线、30余项发明专利,更孵化出一支让传统茶业“逆龄生长”的硬核团队。
(智能化多功能绿茶生产线。)
“以前老师傅‘看天炒茶’,现在机器‘读秒控温’。”中南大学教授、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智能化管控岗位专家汤哲指着一条全自动炒青绿茶生产线笑道。这条“钢铁茶匠”的诞生,正是专家工作站的首个“战绩”——团队将物联网技术与千年制茶工艺“跨界联姻”,让机器自动感知茶叶水分、温度,精准复刻老师傅的“抖、压、磨”手法。如今,这条生产线每小时可处理鲜叶500公斤,能耗成本直降20%,炒出的绿茶形如弯月、香透杯底,连从业四十年的老茶农都竖起大拇指:“这机器比人‘懂茶’!”
(汤哲指导公司茶叶装备智能化管控技术调试。以上图片由湘丰智能装备提供)
工作站里,“较真”是常态。为破解红茶发酵“靠经验、难量化”的痛点,团队在数控发酵机旁支起行军床,连续三个月记录5000组温湿度数据;为让智慧茶园“看懂”病虫害,工程师顶着烈日蹲守茶园,给AI模型“喂”了上万张虫害图片。这种“死磕”精神,让湘丰装备横扫国内外市场:红绿兼用生产线被云南茶企称为“全能冠军”,颗粒形绿茶设备在日本展会上被围得水泄不通。“国外同类设备卖300万,我们只要150万,效果还更稳!”汤哲语气中透着自豪。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红茶加工岗位专家、研究员江用文与湘丰的合作,则上演了“产学研”的“神仙联动”。双方在红茶智能化项目中共用实验室、共派技术员,甚至为调试一台萎凋机,把办公室改成了“24小时直播间”。“专家工作站不是‘挂名站’,而是解决问题的‘急诊室’。”江用文感慨,这种深度融合,让湘丰的智慧茶厂管理系统能“听懂”茶农方言指令,让AI种茶机器人在陡坡茶园行走如履平地。
在长沙市科协的支持下,工作站围绕茶叶加工装备智能化、智慧茶园管理系统开发等方向开展攻关,累计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十余项,获得发明专利30余件,软件著作权23项,多项成果填补国内空白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汤哲团队研发的炒青绿茶、红绿兼用等六大茶类智能化生产线,制造成本较国外同类产品降低50%以上,能耗成本下降20%,推动我国茶叶加工装备从自动化向数据化阶段跨越,惠及全国500余家茶企,显著提升了行业国际竞争力。
专家工作站还聚焦“科技+人才”双轮驱动,通过项目实践培养了一批青年科技骨干。团队开发的《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智能茶叶装备运维服务平台》,集成物联网、云平台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茶叶加工全流程数据化管控,为产业链上下游提供精准服务。在智慧茶园领域,工作站创新应用无线传感、机器视觉等技术,构建病虫害监测、环境智能调控等系统,助力茶园减药30%以上,茶叶品质与安全性大幅提升。这些成果的背后,是科协与企业共建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项目带人才、人才促创新”模式,工作站累计孵化省级科技创新创业团队2个,培养市级以上科技领军人才5名,形成“老中青”梯次衔接的科研队伍。
长沙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专家工作站是链接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关键纽带。以湘丰智能装备为例,工作站不仅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更通过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攻克了红茶智能化加工等技术瓶颈,推动行业标准升级。未来,长沙市科协将持续深化工作站建设,以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为乡村振兴与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来源:星辰在线】 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