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文明祭扫更“清明”

又是一年清明将至,各地发出文明祭扫倡议。清明祭扫不仅寄托着人们对先祖的思念,也是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在这个传统节日里,我们要争做文明祭扫的示范者、革除陋习的先行者、移风易俗的推进者,共同构建文明和谐安全的幸福家园。
传统的焚烧纸钱、燃放鞭炮等祭扫方式,承载着中国人“祭祖拜宗,慎终追远”的朴素情感,却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火灾隐患等问题。时代在发展,文明在进步,传承了千年的清明节,其外在的祭扫形式,也在不断地移风易俗、与时革新。近年来,许多城市推广鲜花祭扫、网络祭奠、家庭追思会等新形式,既保留了慎终追远的仪式感,又减少了生态负担。
这种转变并非对传统的否定,而是适应现代社会的必然调整。真正的缅怀,其不在于烧多少纸钱,而在于内心的诚敬。只要心存敬意,祭扫形式可以是墓前的一捧花,也可以是家族聚会时的追思悼念。一篇悼文、一次安静的默哀,同样能表达对逝者的思念。随着数字化发展,“云祭扫”逐渐兴起。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献花、点烛、留言,甚至借助AI技术还原逝者的音容笑貌。这种新形式让远在他乡的游子、行动不便的老人也能参与祭奠,打破了时空限制。
清明祭扫的核心价值在于传承家风、凝聚亲情。与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不如把清明节过成传承家族记忆的文化课堂。家长可以带孩子整理先人照片,讲述家族故事;学校可以组织学生祭扫烈士陵园,开展生命教育。
推动文明祭扫,需要政府、社会、个人形成合力。政府部门应当完善基础设施,在公墓设置鲜花兑换点、集中焚烧区;社区可以组织集体公祭、家庭追思会等新型祭扫活动;媒体则应加强宣传引导,营造移风易俗的良好氛围。
清明时节,追思悠悠。让我们用更环保、更安全、更文明的方式表达对先人的怀念,让清明节的天空更明朗、空气更清新、心意更虔诚。这既是对逝者的最好告慰,也是对传统文化的最好传承。这个春天,让我们共同书写文明新篇章,让清明的意义在传承中升华,在创新中延续。(龙莉)
【来源:星辰在线】 举报

